摘要:佛法的内涵在于生活的启迪和运用,如何智慧地和世界相处,用最快的速度去觉察自己的盲目和执着,时时刻刻地冷静和谨慎,思维和态度,不只是左右了故事走向,同时也确定了生命的状态和质量,能够尊重生活,那么首先要思考看淡与放下。和命运同行,需要一种善意的宽松,你纠结命运的
01
《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节选)
——唐白居易
梵部经十二,玄书字五千。
是非都付梦,语默不妨禅。
佛法的内涵在于生活的启迪和运用,如何智慧地和世界相处,用最快的速度去觉察自己的盲目和执着,时时刻刻地冷静和谨慎,思维和态度,不只是左右了故事走向,同时也确定了生命的状态和质量,能够尊重生活,那么首先要思考看淡与放下。
和命运同行,需要一种善意的宽松,你纠结命运的得失,命运就死盯你的长短,和命运好说好商量,命运就会赋予你一种轻松的成长,并且还会给你许多鼓励的力量,命运赋予人生一项义务,笑而不语,一笑了之。
02
《醒世咏》
憨山大师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 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 ,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 ,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 ,退让三分也无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 ,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 ,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盅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
憨山德清禅师,字澄印,俗姓蔡,安徽全椒人,乃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大师圆寂后肉身不坏,至今仍供奉在广东南华寺,示现了一位清净修行人殊胜的成就瑞相。大师一生著述甚丰,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禅诗《醒世歌》,为大师晚年所作,不光是大师写来提醒他人,同时也是大师自己的人生总结和座右铭。诗文形象生动,比喻贴切,说理精辟透彻,堪为发人深省的传世奇文。
03
《清明日日爽精神》
【明】雪峤圆信禅师
清明日日爽精神,风送杨花足四邻。
分付子规谩啼血,明年更有许多春。
赏析
这首禅诗,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无尽的禅意与人生智慧 ,宛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对生命和自然的认知。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世间万物皆在不断地生灭轮回之中,生死、兴衰都是自然的规律,不必为一时的消逝而过度悲伤。就像春天去了还会再来,生命也有着自己的循环和延续。当我们面对亲人的离去、生命的消逝时,不应陷入无尽的悲痛和执念之中,而要明白这是生命的必然过程,要以一颗平常心去接受,因为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和希望。这种对生命的理解,超越了世俗的悲伤与哀愁,体现了佛法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超脱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从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入手,通过对杨花、子规等意象的描绘,巧妙地将禅意融入其中。雪峤圆信禅师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感悟,让我们在欣赏春日美景的同时,也能领悟到生命的无常与永恒,学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04
证道歌(节选)
【唐】永嘉玄觉禅师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自从认得祖祖相传、心心相印的本来面目,认清了回归曹溪六祖惠能大师的路途以后,方才了知生死与常住不变的自性清净心无干。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证悟之后才发现三界万法一切都归属于他。走路时也是禅,坐定之时也是禅,而且说不说话、动不动作等一切时中,都可以现前观察而证实自性从来未动,以后也就安然地不再妄自攀缘了。
“ 纵遇锋刀堂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纵然我这五阴身遭遇利刃逼害时,我心中总是一直都很坦然的;假使我这五阴身被人偷偷地下毒谋害,我还是不会怨怪下毒者,心中仍然不觉得这件事情对我是多么重要的事。
05
《禅上禅》
席生自在绝尘埃,过目皆空本无灾。
来去自如游天地,千秋万载永无哀。
师府无为度日暮,托钵为零伊忉斋。
三藏十二尽五浊,无寒无热窍安排。
在佛教里,特别是禅宗,有强烈的云水风格。或者说,云水本身就有着禅的本质——自由自在、单纯朴素、身心调柔、利物不争、随缘不执。
06
《拟古十二首》其九
唐·李白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赏析】
李白曾一度热衷于追求功名,在《拟古十二首》其七就说:“身没期不朽,荣名在麟阁。”然而经过“赐金放还”、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挫折,深感荣华富贵的虚幻,有时不免流露出一种人生易逝的感伤情绪。《拟古十二首》其九就是这种情绪的流露:“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意思是活着的人像匆匆来去的过路行人,死去的人仿佛是投向归宿之地、一去不返的归客。天地犹如一所迎送过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有无数人为此同声悲叹。
07
五祖演云禅师诗
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
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
人生这一趟,一回行舟也好,飘逸空灵也罢,注定要承担生活的压力。恰似雁过寒潭,过眼轻鸿,穿梭在悲欢哀乐中,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幸福恬淡的归宿,别想得那么简单,要在反思中实践,不在距离,在心。
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幸福恬淡的归宿,
它不只是需要一种自我磨砺的信心,
别想得那么简单,
它需要在反思中实践,
不在距离,在心。
08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赏析:
《蜀先主庙》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这首咏史之作立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是赁吊古人的,也可以看成史论诗。主要在于称颂刘备,而贬讥刘禅诗的首联写刘备在世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千秋后的庙堂仍然威势逼人。颔联写刘备的业绩,两句用典对得工整,自然浑成。颈联为刘备功业不成,嗣子不肖而叹惜。尾联感叹后主刘禅之不才。全诗前半写功德,后半写衰败,以形象垂戒当世。
09
《孤花》
德亮禅师
一点出尘绿,春情仍自深。
香微怜土薄,开晚少人寻。
雨渍犹堪赏,风吹略不禁。
愤然苔石畔,谁为表孤心。
赏析
此诗借咏一朵孤独的小花来表达禅理。
一朵不起眼的小花,它破土而出,香气虽微,环境虽差,
也无多少人看得起它,但它自得其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傲然站在苔石旁边。它并非是向谁表露芳心,
而是依其自性自由地生存。小花虽小,佛性却在。推而广之,大干世界,众生芸芸,不起眼的人包括僧人多的是,他们皆有其自性在,何必要为了让人看得起去凑热闹呢?何必又要苦心向谁表忠心求重用呢?自由之身才是最重要的,在对真理的追求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禅门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众生都可以成佛。
佛之自性就在自身,如果觉得自性在,那就可以获得佛教的真谛。
10
《一场秋雨来点破》
世事洞明见清澈,帘儿挂起只若何。
一场秋雨来点破,唯恐明月被窗隔。
11
《佛不在木一章章十句》
明·释函可
佛不在木,念不在珠。
绵绵不断,无欠无馀。
厥色维紫,厥质维樗。
渠今即我,我不是渠。
永言数之,渠我如如。
12
惠崇
雨绝方塘溢,迟徊不复惊。
曝翎沙日暖,引步岛风情。
照水千寻回,栖烟一点明。
主人池上风,见尔忆蓬瀛。
13
宝禅师见访
贯休
山兄心似我,岸谷亦难交。
不见还相忆,来唯添寂寥。
茶烟粘衲叶,云水透蘅茆。
因话流年事,须斯不可抛。
14
《裁缝诗》
元 石屋禅师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曾量。
此针本是铁造成,一头尖来一头浑;
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批评人的禅诗:量尽他人短与长 眼睛长在屁股上。
这是首立意特别的讽喻诗。有制衣技巧的裁缝,成天与刀尺针线打交道,日日忙着为他人量体裁衣。为的是讨生计,量尽了他人的长短;可是,他可曾有过一刻清醒,也量一下自家的长短呢?没有!这就是芸芸众生“见过于他人”的愚顽之相,揭示陋习,由一人而及于大众,精准独到!
这首诗用比喻手法,巧妙地提醒人们要学会反观检点自己,不要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可见,我们应当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美德来要求自己啊!
愿文殊菩萨的智光普照,妙智慧、妙吉祥伴随着我们开心每一天!天天开心,天天见!
石屋清珙禅师(1272―1352),常熟人。24岁出家,从高峰原妙禅师习禅,后投至庵宗信门禅师下,被誉为“法海中透网金鳞”。他长期隐居,死后谥“佛慈慧照禅师”,著有《石屋诗》,多描写山居清趣,言行收入至柔禅师等人编辑的两卷《石屋清珙禅师语录》中。
指陈俗习,禅师是高妙而不漏痕迹的。在他弘法的社会,不少修行人犯了“管不住自己就管他人、若要保全自己就使劲按住他人”的毛病。禅师就一位裁缝师傅做发挥,信手拈出《题裁缝》七律一首,警示时人,海众闻言,皆潜然叹服受教。诗云:
15
《题虬上人房》
储光羲〔唐代〕
禅宫分两地,释子一为心。
入道无来去,清言见古今。
江寒池水绿,山溟竹园深。
别有中天月,遥遥散夕阴。
由于悟得道深,作者与虬上人心灵相通;也由于悟得道深,人与自然也精神相通。储光羲的这首诗写出了一个清闲幽静、无碍相融的境界。
诗的前四句为一解,写作者与虬上人的交往。他们不拘居处,也无意来去,既能随意论今,又可顺口谈古。在破除种种束缚人身心的俗见之后,他们获得的是适意与心契。而诗的后四句既写他们所处的环境,亦表现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大江既已增寒色,那他们身边的小池也就会更显碧绿;山林既已迷蒙,那他们所处的竹园也会更觉幽深。身边的小景致随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暗示着主人公的随遇而适。这时,一轮明月溢满法界,清辉洒向一切无情有情。那仿佛就是开悟后的清静自性。
来源:笑红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