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的地形是三面环山,除山地外,以丘陵地形为主。因此带有“岭”字的地名非常多。韭菜岭、金盆岭、界岭、皇帝岭,伍家岭、呆鹰岭,这些都是典型的带岭的地名。
我在前几天的文章中说过,湖南乡村很多地方的地名中带“铺”字,“五里牌”这个地名也很多,这和古代的驿道系统有很大的关系。
今天,我们重点讲讲湖南乡村地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其他字。
湖南的地形是三面环山,除山地外,以丘陵地形为主。因此带有“岭”字的地名非常多。韭菜岭、金盆岭、界岭、皇帝岭,伍家岭、呆鹰岭,这些都是典型的带岭的地名。
湖南有三湘四水,河网密布。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架桥不易,稍微宽一点的河沟,十几里才有桥梁。因此,桥梁所在地人流比较密集,容易形成聚落,带桥的地名非常多。
(清宝庆县地图)
以我的老家邵东市(县级市)为例,在撤乡并区之前,带桥的乡镇一级地名就有很多,如廉桥、佘田桥、仙槎桥、龙公桥、杨桥、高桥、魏家桥、周官桥、石株桥。带“桥”字的地名约占乡镇地名的三分之一。
如果放眼湖南全省,带桥的地名更是数不胜数。很多桥的前面还冠以姓氏,如魏家桥,杨桥,这是因为当时修桥的多为大族,自然拥有了桥梁的命名权。
湖南乡镇一级的地名,一般出现在宋朝以后,明清时期是地名确定的主要时期。一直到唐朝,湖南境内的人口都不多,聚落也很少,乡村的地名也不多。宋朝开始,外来移民开始涌入,人口渐增。明初的“江西填湖广”,是湖南人口剧增的时期,明初推行“乡都里甲”乡村管理体系,对地名和户口进行大规模登记造册,很多地名也是这时候产生的。
在登记造册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姓氏+桥、湾、铺、田、冲、塘、坪”的命名模式,比如,我的老家邵东市简家陇镇,就是明初出现的地名。
带“湾”字的地名,无疑都是在河湾地带,如易家湾、张家湾、王家湾、梅湾等。
带田字的地名,一般都有大块农田平地,如良田、马田、花田、黄田、龙田等。
冲,指的是山间小块平地,湖南带冲的地名特别多,如,韶山冲,马家冲,丝毛冲,杨家冲,刘家冲。冲是山谷间的小块平地,很难形成大的聚落,因此,叫“冲”的地方多为村组一级。
湖南地名中带塘的地名特别多,如大荷塘,荷叶塘,宋家塘,虞塘,清水塘,蟆蝈塘,螺丝塘等等,现在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好几个叫“某某塘”的地方。
湖南主要种植水稻,水利灌溉是命脉,以塘命名的地方自然就多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明清时期,“驿、站、塘、汛、铺”,是一个完整的交通体系,塘是一个比“营”和“驿”小一级的驻兵地点,负责瞭望和维护地方秩序,一般驻兵几人到十几人不等。
以“营”地名的地方主要出现在湘西和湘南山区。为了镇压瑶苗等少数民族的反抗,明清时期,在山区广设军营,也就形成了一系列带“营”字的地名。
在湖南古地名中,“市”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存在。湖南古地名中,带“市”的地方不多,但过去都是乡村中比较繁华的地方,一般位于交通要道,是自然形成的市镇,如白地市,文家市等。有些带“市”的地方,现在还是经济强镇。
坳,一般指的是山间隘口。著名的有风门坳,南风坳等等。
坪,稍微大一点的平地,如黄草坪,茅坪,五瓦坪,雷公坪等等。
“庙”和“殿”,一般是古代有神庙的地方,如张公庙,雷公殿,太芝庙等等。
据粗略统计,湖南乡村地名中,以铺、塘、冲、桥、岭等字为最多,市、湾、坳、坪等字次之。带有这些字的地名一般都是古地名。
来源:沙鸥说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