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鳗草涵养“生态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09:46 1

摘要:九月的荣成天鹅湖,碧波荡漾的海面之下,一团团、一簇簇海草随波荡漾。拨开海草细看,螺、贝、蟹等生物静悄悄地栖息。近年来,天鹅湖底日渐繁茂的海草床,吸引了越来越多海洋“居民”来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九月的荣成天鹅湖,碧波荡漾的海面之下,一团团、一簇簇海草随波荡漾。拨开海草细看,螺、贝、蟹等生物静悄悄地栖息。近年来,天鹅湖底日渐繁茂的海草床,吸引了越来越多海洋“居民”来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每隔一段时间,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张沛东便会来到荣成,穿上潜水服,扎进天鹅湖,查看海草长势,再取些样本做研究。“海草是由陆地植物演化到适应海洋环境的高等植物,由一种或几种海草连片生长形成的‘海草床’,具有比森林高90倍的固碳效率,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张沛东解释,但受一些因素影响,近海海域海草床加速退化,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海底“绿洲”一度面临消失的危机。

自2008年开始,张沛东带领学生扎根天鹅湖畔,以温带海域广泛生长的鳗草为突破口,探索海草床生态修复,创新性提出鳗草“陆海接力”培育模式,即采集海草种子,经人工育苗后,再移植到海底。

在海草植株扩繁车间内,工作人员打捞海草种子。 本报记者 杨正 摄

17年间,张沛东团队在天鹅湖海底种出了140余公顷青青“草原”,天鹅湖海草床恢复面积超四成。当一株株鳗草在海底扎根、茁壮、繁殖成势,慷慨的海洋也回馈了一份生态“大礼”——天鹅湖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黑鲷、脉红螺、短蛸、日本蟳和刺参等渔业资源数量提升20%以上;每年前来越冬的大天鹅数量多达8000只,海洋生态服务价值不断显现。

生态良性循环中,荣成马山集团也是重要一环。2022年5月,张沛东团队与马山集团合作的“山东荣成鳗草科技小院”,在天鹅湖畔落户“开张”。张沛东团队提供科研技术支持,马山集团实现规模化移植,一条从鳗草种子采集、精细化处理、科学播种、种苗规范化培育到成株移植的生态产业链条清晰成型,成为生态保护“反哺”生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鳗草科技小院的技术输出持续不断,为“蓝色粮仓”注入持久动能:帮助合作企业建立规模化种苗基地,开发海草固碳增汇、生态旅游等新功能,“海草床修复—渔业增殖—碳汇开发”的融合模式已在威海、烟台、大连等地复制推广,近3年累计新增产值近2亿元。

而海草床修复技术也走出了天鹅湖,在威海逍遥湖、烟台招远和长岛、东营垦东和河北唐山曹妃甸等近海海域成功复制,累计修复养护2万余亩“海底草原”,让一片又一片曾因海草床退化而暗淡的海域,重新焕发生机。

再过几个月,成千上万只大天鹅将如约来到天鹅湖、逍遥湖越冬。一只只美丽优雅的白色生灵,翩跹于碧水蓝天之间,吸引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流连忘返,既成就威海独具特色的天鹅生态景观,也实现生态“流量”向经济“增量”的价值转化,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画卷上,写下威海的生态故事。

记者手记

产学研牵手的生态“接力”

天鹅湖海草床修复,是一场持续了17年的生态“接力”,也是张沛东团队与马山集团一次“教科书式”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一座“山东荣成鳗草科技小院”,将蔚蓝大海、高校科研、生态产业链条串联起来,让小小的鳗草孕育出关乎海洋生态的巨大能量。

在科技小院这方天地里,张沛东和学生们以现实需求为科研导向,将实验室里的智慧转化为守护海洋的“利器”,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播种船、植株直插机、种子直播机、播种泥块制备机、夹苗机、苗绳移植机等海草床辅助修复设施,将“科技护海”的愿景,在潮起潮落间一步步变为现实。

17年间,张沛东团队不仅蹚出了一条技术突破与学科融合的创新之路,更实现了海草床保护修复与开发利用的协同推进。如今,随着海草床生态修复与固碳增汇、绿色生态牧场、高价值生态产品、渔旅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正加速释放、双向赋能,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修复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样本。

记者:李林

来源:威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