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打的热闹,但这些潜伏在我国的美国货,却在中国大赚特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21:09 1

摘要:谁也没想到这场关税战会演变成如今这个样子,面对美国的经济霸凌行为,我国也是也是摆出态度,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就是中国态度。

谁也没想到这场关税战会演变成如今这个样子,面对美国的经济霸凌行为,我国也是也是摆出态度,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就是中国态度。

从一开始的20%,到后来的34%,再到如今的104%,甚至后面美国还有可能提升到125%,美国对中国的胁迫也是越来越严重。这就是摆明了想把中国商品挡在门外,按照美国官方的说法这是为了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但可笑的是,美国一边加关税,一边不少的美国品牌却在中国卖的风生水起,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有哪些品牌常常被误会成是国货之光,但背后却有美国控股!

相信大家都应该吃过双汇火腿肠吧!

双汇的前身是1958年建厂的漯河肉联厂。在计划经济时代,漯河肉联厂和全国众多县市的肉联厂一样,生产经营按计划进行。直到1984年全国都掀起了改革序幕,漯河肉联厂也被迫开始了改革之路。

为了发展,双汇便将目光投向了火腿肠

在90年代火腿肠这种方便、好吃的肉制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于是当时的双汇掏出全部家当,从国外引进世界一流的自动化设备,双汇的火腿肠生意就此拉开帷幕。

可是谁也没想到,到了2003年双汇集团将集团四分之一的股份转让给海宇投资,到了2007年被美国高盛和鼎晖投资收购大部分股权,成为外资控股企业

虽然后又经过种种变化,双汇的管理权又重新回到了中国手中,但是股份已经确定,双汇再也不是我们的民族品牌了。

现在我们吃泡面时每吃掉一根火腿肠,就有一部分钱流到了美国人手中,实际上早就已经被美国给套牢了。

二、金龙鱼食用油

金龙鱼在中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14亿中国人里面至少一多半家里都有着金龙鱼。但它却不是中国本土企业。金龙鱼的母公司是新加坡益海嘉里,但实际上益海嘉里的真正控制方是美国ADM公司。

在上个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的侄子郭孔丰带着“金龙鱼”这个商标来到了中国,刚刚进入中国时郭孔丰深知本土力量的重要性,于是便借助“中粮集团”的渠道,与中粮共同成立“海南油脂集团”,当时中国食用油以散装为主,存在卫生条件差、易氧化变质、掺假掺杂等问题。

金龙鱼敏锐捕捉到这些弱点,于是专门推出了精炼一级小包装油,成功打开市场突破口。

凭借丰益国际集团的强大资本,金龙鱼开始不断在中国进行布局和投资建厂,一举成为国民品牌,此后在中国金龙鱼一直都处于龙头地位,间接掌控中国食用油市场

在如今的超市冷冻食品区,湾仔码头的各类速冻水饺、馄饨、汤圆等产品占据着显著位置,深受消费者喜爱。

湾仔码头的创始人是臧健和女士,1945年出生于山东的她,早年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后来在医院担任护士。在这段期间,她结识了一位泰籍华侨医生,二人步入婚姻殿堂,并育有两个女儿。

1974年,丈夫返回泰国继承遗产,三年后,臧健和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前往泰国投奔丈夫,却遭遇沉重打击——丈夫已另娶他人。无奈之下,臧健和带着女儿离开泰国,辗转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香港。

生活的重重磨难没有击垮臧健和,从小就热爱饺子的她,决定利用自己的手艺谋生。她自制了一辆木头推车,在湾仔码头边忐忑地摆起了水饺摊。

短短几年间,湾仔码头臧姑娘的水饺就已经远近闻名。随着生意越来越好,臧健和不再满足于地摊经营。日本最大的百货公司大丸百货看中了臧姑娘的水饺品牌。经过几轮艰难的商谈“湾仔码头”成功打入香港各大超市。

到了1996年,臧健和又和美国著名百年品牌pillsbury食品公司合作在香港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她将湾仔码头70%的股份卖给了哈根达斯的母公司——美国品食乐食品公司。到了2001年,全球第六大食品企业——美国通用磨坊收购了品食乐食品公司,从而获得了湾仔码头的控股权。

四、大宝

在众多80后、90后的记忆深处,“大宝”这个名字承载着无数温暖的回忆。一句“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以及“大宝天天见”的经典广告语,宛如亲切的问候,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

然而,许多人或许并不知晓,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国货品牌,现在也是美国的。

大宝的前身是北京市三露厂,这是一家成立于1957年的福利性国企,主要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而设立,企业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员工都是残疾人。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福利性国企普遍面临盈利能力不足的困境,三露厂也不例外,长期处于需要国家财政补贴维持运营的状态。

1985年彼时的三露厂负债高达280万元,濒临倒闭边缘。当时的三露厂厂长敏锐察觉到国内护肤品市场潜力巨大,便将目光投向护肤品领域,大宝SOD蜜应运而生!

在护肤品选择有限的九十年代,大宝SOD蜜凭借出色的性价比,迅速成为消费者眼中的“六边形战士”。为提升品牌知名度,大宝在广告营销上下足功夫。

1993年,“真情永不变,大宝天天见”的广告开始在中央电视台高频次播放,借助广告的强大传播力,“大宝”品牌迅速家喻户晓,产品销量也节节攀升。

然而,市场环境瞬息万变。2004年,外资化妆品巨头宝洁强势进军中国市场,大宝市场份额受到严重挤压。

2008年,大宝做出一个震惊业界的决定——将品牌以23亿元出售给美国强生。后来的强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再加上大宝之前打下的名气一举占领中国市场,并成为强生消费品业务在中国的核心品牌之一。

估计大家也没有想到吧,海飞丝、飘柔、潘婷这几个长期霸占中国洗护榜的品牌,背后却是相同的老板-美国宝洁。

宝洁进入中国还要多亏了沃尔玛,1993年,它与零售巨头沃尔玛携手,成立了沃尔玛-宝洁发行公司。借助沃尔玛成熟的销售网络,宝洁产品得以迅速在中国市场铺开,实现了更广泛的市场覆盖。

但是想要彻底在中国站稳脚跟,宝洁采取了美国企业最经常干的事情,那就是收购。

2004年,宝洁公司收购了上海汉高,这一收购意义非凡,因为上海汉高正是海飞丝和飘柔这两个在中国家喻户晓品牌的生产商。

宝洁收购这两大品牌后,借助它们已有的高知名度和强大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推广自身丰富的产品线,让更多旗下产品走进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熟知的:潘婷。

六、哈尔滨啤酒

哈尔滨啤酒,怎么听都觉得这个名字充满了中国味道,也确实这个具有百年的啤酒品牌可是真正见识到了中国啤酒行业的兴起与发展,但可惜的是,还是没有抵抗住外来资本的收购。

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革时期。1896年李鸿章赴沙俄参加沙皇加冕典礼,期间签订了《中俄密约》,允许俄国修筑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的中国东清铁路。

随着铁路的大规模修建,大批俄国人和欧洲人涌入中国北方城市哈尔滨。

当时,中国人大多不习惯喝啤酒,而这些远道而来的俄国人、欧洲人对啤酒的需求却极为旺盛。起初,他们只能通过船只由黑龙江、乌苏里江进入松花江运来少量啤酒,但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敏锐捕捉到商机的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决定在哈尔滨投资创办一家专门为俄国人服务的啤酒厂。

1900年,乌卢布列夫斯基采用欧洲酿酒师们带到哈尔滨的酵母为基元,成功培育出了哈尔滨啤酒的第一代酵母。

并在哈尔滨南岗区花园街头处建立了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至此,哈尔滨啤酒的雏形诞生,开启了它在中国啤酒行业长达百余年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这家啤酒厂,并改为“哈尔滨啤酒厂”,至此哈尔滨啤酒可以说正式成立。此后,哈尔滨啤酒紧跟市场步伐,不断推陈出新。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啤酒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国际啤酒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这片广阔的市场。

2004年,一场震惊国内啤酒行业的收购事件发生了——美国酿酒商安海斯公司开始对哈尔滨啤酒展开收购行动。

安海斯公司收购哈尔滨啤酒,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商业投资,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对于安海斯公司而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之一,潜力巨大。

而哈尔滨啤酒作为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在国内尤其是东北地区拥有深厚的市场基础、庞大的消费群体以及成熟的销售渠道。

通过收购哈啤,安海斯公司能够快速切入中国市场,减少市场开拓成本和时间,利用哈啤已有的资源来推广自己的品牌和产品。

至此,哈尔滨啤酒便已经不再是完全属于中国的品牌。

来源:小阿蔓的梦游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