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徐夤的五首诗作:《鹧鸪》捕捉了南方鸟类的生动情态,充满自然野趣。《画松》巧妙运用想象,赞美高超画技,令画松宛如真物。《放榜日》则热闹描绘科举揭榜的荣耀与喜悦,反映社会景象。《梦断》转而深情倾诉离愁别绪,情感真挚动人。《绿鬓》又对比赞扬隐逸生活的高洁,点出世
徐夤(生卒年不详),字昭梦,福建莆田人,唐末至五代时期诗人。唐乾宁元年(894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正字,后因唐末动荡,辗转仕途。
本文徐夤的五首诗作:《鹧鸪》捕捉了南方鸟类的生动情态,充满自然野趣。《画松》巧妙运用想象,赞美高超画技,令画松宛如真物。《放榜日》则热闹描绘科举揭榜的荣耀与喜悦,反映社会景象。《梦断》转而深情倾诉离愁别绪,情感真挚动人。《绿鬓》又对比赞扬隐逸生活的高洁,点出世途险恶。
绣仆梅兼羽翼全,楚鸡非瑞莫争先。
啼归明月落边树,飞入百花深处烟。
避烧几曾遗远岫(xiù),
引雏(chú)时见饮晴川。
荔枝初熟无人际,啄破红苞坠野田。
这首诗描绘了鹧鸪鸟的生动形象。诗人徐夤是晚唐诗人,他的诗观察细致,语言工巧。
开头一句“绣仆梅兼羽翼全”,写鹧鸪的羽毛。它的羽毛色彩斑斓,像是精美的刺绣,又像是梅花点点,非常漂亮。“仆”字可能指羽毛覆盖的样子,也可能形容其色泽。总之,一起笔就抓住了鹧鸪外形最显著的特点。
“楚鸡非瑞莫争先”,点明鹧鸪的身份和特性。“楚鸡”暗示它多生活在南方,叫声也带有南方的风味。古人有时认为鹧鸪叫声不吉利,有“行不得也哥哥”的哀愁感,所以说它“非瑞”,自然也不会像凤凰那样被视为祥瑞,去争什么名头。这句既是写实,也可能带有一点诗人自身的感慨,才华不被赏识或身处逆境的感叹。
颔联“啼归明月落边树,飞入百花深处烟”,写鹧鸪的活动时间和环境。傍晚时分,月亮刚刚升起,还挂在树梢,鹧鸪一边啼叫着一边归巢。这个“啼归”很有画面感,声音和动作结合。春天,百花盛开,烟雾迷蒙,鹧鸪轻盈地飞进去,身影消失在花丛深处。这里的“烟”字用得极好,既可以是清晨的薄雾,也可以是黄昏的暮霭,或是花丛繁密给人的一种朦胧视觉效果,增添了诗意和神秘感。
颈联“避烧几曾遗远岫,引雏时见饮晴川”,进一步描写鹧鸪的生活习性。南方山区有刀耕火种的惯例,称为“烧畬(shē)”。
鹧鸪很警觉,为了躲避山火,常常飞到远处的山洞或山谷里。“岫”是山洞或山峰。这句写出了它的生存智慧。带着幼鸟的时候,人们常常看见它在晴朗日子里到清澈的河边饮水。“引雏”充满了母爱,“晴川”则提供了一个明亮开阔的背景。这两句动静结合,既有紧张的躲避,也有安逸的哺育,使鹧鸪的形象更加丰满。
尾联“荔枝初熟无人际,啄破红苞坠野田”,将鹧鸪与南方特产荔枝联系起来。正是荔枝刚刚成熟的时候,在人迹罕至的野外,鹧鸪去啄食成熟的荔枝。它啄破红色的果皮,或许是吃里面的果肉,或许是不小心弄掉了,饱满的荔枝掉落在田野里。这一细节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也暗示了鹧鸪的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熟透的荔枝无人采摘,任由鸟儿啄食,也隐隐透出一丝荒野的宁静和淡淡的可惜。
整首诗语言生动,观察细致入微,对仗工整。诗人通过对鹧鸪外貌、声音、活动环境、生活特性的层层描摹,不仅画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鹧鸪图,也融入了南方独特的风物,充满了自然的野趣。
涧(jiàn)底阴森验笔精,
笔闲开展觉神清。
曾当月照还无影,若许风吹合有声。
枝偃只应玄鹤识,
根深且与茯(fú)苓(líng)生。
天台道士频来见,说似株株倚赤城。
徐夤这首《画松》诗,咏赞的是一幅松树图。诗歌不仅描绘了画中松树的形态,更赞叹了画家高超的技艺,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涧底阴森验笔精”,开篇就点出画松的环境和画家的笔法。画中的松树生长在幽深的山涧底部,显得格外阴森茂密。正是这样复杂幽暗的景象,最能检验画家笔法的精妙。“验笔精”三字,直接点出对画艺的赞赏。
“笔闲开展觉神清”,当画家的笔墨闲适自如地在画卷上铺展开时,观看者也觉得心神清爽。这句既可以理解为画家创作时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观画者的感受。好的艺术品,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曾当月照还无影,若许风吹合有声”,这两句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极写画松的逼真。画上的松树,即使在月光下照射,当然还是没有影子的,因为它毕竟是平面的画。
但诗人反过来用“还无影”来衬托它的真实感,好像它本应有影子似的,这是想象中的真实。如果允许有风吹过这幅画,那么画上松树的枝叶“合”理就应该发出声音。这更是大胆的想象,通过听觉的联想来突出视觉的逼真,仿佛这松树是活的,只差一阵风就能让它响起松涛。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把画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枝偃只应玄鹤识,根深且与茯苓生”,进一步从细节和传说来丰富画松的意境。“偃”是说松树的枝干弯曲虬劲,姿态奇特。这种姿态,恐怕只有与松树关系密切、同样象征长寿和高洁的仙鹤(玄鹤)才能认得、才配栖息。
松树的根深深扎在土里,并且还伴生着茯苓。茯苓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部的真菌,是名贵的中药材,也常与神仙、道教联系在一起。这两句不仅写松树的形态和生态,更赋予了它长寿、高洁、甚至仙风道骨的文化内涵。
结尾“天台道士频来见,说似株株倚赤城”,将画松与具体的仙山联系起来。天台山是道教名山,赤城山是天台山的南门,以丹霞地貌和神仙传说闻名。诗人说,连天台山的道士们也常常来观赏这幅画,都说画里的松树,简直就像是赤城山中真实生长的一棵棵松树。这既是对画艺的最高赞美,也再次强化了松树与道教、神仙世界的联系,提升了画作的境界。
这首诗构思巧妙,语言精练。诗人紧扣一个“画”字,却处处写得如同真松,通过视觉、想象中的听觉以及文化联想,层层递进,把一幅静态的画写得生意盎然,充满了神韵,也寄寓了诗人对坚韧不拔、高洁长寿的品格和超然物外境界的向往。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万里便随金鸑(yuè)鷟(zhuó),
三台仍借玉连钱。
花浮酒影彤霞烂,日照衫光瑞色鲜。
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这首《放榜日》诗,生动描绘了唐代科举考试发榜那天的盛况和新科进士的荣耀。徐夤自己也是进士出身,对这种场面想必有亲身体会或深刻观察。
开头“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立刻渲染出发榜日的热闹和紧张气氛。“喧喧车马”说明长安城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都关注着这件事。“欲朝天”可以理解为很多官员和关注者都往皇城方向去,也暗示了新科进士即将面圣、步入朝堂的光明前景。人们纷纷去打探消息,“东堂”是当时礼部张挂进士榜的地方,榜已经挂出来了!一个“探”字,写出了人们急切的心情。
“万里便随金鸑鷟,三台仍借玉连钱”,这两句写新科进士的未来和待遇。一旦金榜题名,就如同插上了翅膀,可以随着金色的凤凰(鸑鷟是传说中的瑞鸟,类似凤凰)高飞万里,前程似锦。“万里”和“金鸑鷟”都是极言其前途远大、身份尊贵。“三台”指尚书、门下、中书三省的高官,这里泛指高位。
新科进士马上就能获得显赫的地位,如同借得了“玉连钱”这种骏马,能够迅速登上高位。“仍借”似乎暗示这种擢升之快,好像是凭借了某种力量或机遇。这两句充满了对成功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花浮酒影彤霞烂,日照衫光瑞色鲜”,转而描写庆祝的场面和新科进士的装束。祝贺宴会上,酒杯中漂浮着花瓣,倒映着绚烂的晚霞(彤霞),一片喜庆景象。“烂”字形容色彩之浓烈。新科进士穿着崭新的官袍(衫),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吉祥的光彩(瑞色),显得格外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这一联色彩鲜明,充满了富贵喜庆的气息。
结尾“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将全诗的气氛推向高潮。“十二街”是唐代长安城的主干道,非常繁华。街道两旁的楼阁上,人们纷纷卷起窗帘,争相观看这些新科进士。在众人眼中,这些刚刚及第、前途无量的年轻人,简直就像是天上下凡的“神仙”一样,令人羡慕。这个比喻,既表现了进士及第在当时社会是何等荣耀,也写出了围观者那种仰慕、惊叹的目光。
全诗节奏明快,色彩鲜明,用词华丽,准确地捕捉了放榜日那激动人心、万众瞩目的瞬间。它不仅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反映了科举制度下读书人“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普遍心态。诗歌洋溢着喜悦和自豪感,是对成功的热烈讴歌。
梦断纱窗半夜雷,别君花落又花开。
渔阳路远书难寄,衡岳山高月不来。
玄燕有情穿绣户,灵龟无应祝金杯。
人生若得长相对,萤火生烟草化灰。
徐夤这首《梦断》诗,写的是与意中人分别后的相思之苦。诗歌情意真切,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团聚的渴望和对现实无奈的感伤。
“梦断纱窗半夜雷”,开篇即点明场景和事件。诗人在深夜被一声响雷惊醒,好梦中断。“纱窗”暗示了居所的环境,可能是一位女性的闺房,也可能是诗人自己清雅的住处。“半夜雷”不仅打断了梦境,也可能象征着某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或分离,给诗歌奠定了感伤的基调。梦里或许是与“君”相聚的甜蜜,梦断则意味着重回孤独的现实。
“别君花落又花开”,直接点出分离的主题和时间的流逝。自从与你分别之后,经历了花开花落,又是一年或数年过去了。时间的无情流逝,更衬托出相思之苦的绵长。“花落花开”是常见的意象,用在这里,既写实,也饱含着物是人非、青春易逝的感慨。
“渔阳路远书难寄,衡岳山高月不来”,这两句具体描写了相思的障碍和苦楚。“渔阳”在北方,唐代时是边关重镇,曾与安史之乱联系在一起,暗示着距离的遥远和可能的动荡。“衡岳”即南岳衡山,在南方,高峻险阻。一南一北,天各一方,连书信都难以寄达。
月亮本是千里共婵娟的寄托,但诗人却说,衡山太高,连月光都似乎被阻隔,无法照到对方那里,或者说,月亮也不能带来对方的消息。“月不来”是一种主观化的写法,极言阻隔之深,希望之渺茫。
“玄燕有情穿绣户,灵龟无应祝金杯”,诗人移情于物,进行对比。“玄燕”即燕子,每年春天都会飞回旧巢,穿梭于雕花的门窗(绣户),仿佛它们都有情意,能够往返相见。然而,诗人自己却不能与心上人团聚。
古人常用龟甲占卜吉凶,“灵龟”指用于占卜的神龟。诗人可能曾用金杯(或许指某种仪式或单纯的祝愿)祈祷,希望能得到团聚的吉兆,但“灵龟无应”,占卜并未给出肯定的答复,希望落空。燕子有情对比人的分离,占卜无应更添绝望。
结尾“人生若得长相对,萤火生烟草化灰”,发出深沉的感慨。如果人生在世能够和相爱的人长久相守,永远不分离,那简直就像看到萤火虫能生出烟雾、青草能烧成灰烬一样,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说是极其珍贵难得的奇迹。这种比喻非常奇特而决绝,将现实中长相厮守的艰难和诗人内心对团聚的极度渴望,推向了极致。它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悲观和无奈,但反过来看,也正说明了诗人对“长相对”这份幸福的无限珍视。
这首诗感情层层递进,从梦断的瞬间,到别后的时光流逝,再到空间阻隔、占卜无凭,最后发出对人生聚少离多的感慨。意象选择精当,对比鲜明,语言深沉,将一种刻骨铭心的相思和无奈抒发得淋漓尽致。
绿鬓先生自出林,孟光同乐野云深。
躬耕为食古人操,非织不衣贤者心。
眼众岂能分瑞璧,舌多须信烁良金。
君看黄阁南迁客,
一过泷(lóng)州绝好音。
徐夤的这首《绿鬓》诗,描绘并赞美了一种隐居生活的高洁和安逸,同时对比了当时官场的复杂,带有劝诫和感慨的意味。“绿鬓”本指年轻乌黑的头发,这里代指年富力强的人,但结合诗意,“绿鬓先生”更像是一位保持着初心和活力的隐士。
“绿鬓先生自出林,孟光同乐野云深”,开篇塑造了一位隐士的形象。“绿鬓先生”听起来年轻有为,却主动选择“出林”,这个“出林”不是走出山林进入俗世,而更像是从世俗的藩篱中走出,进入真正属于自己的山林隐居地。
他并非孤身一人,而是与妻子像东汉的梁鸿、孟光夫妇一样,情投意合,在远离尘嚣、白云缭绕的深山旷野中,共同享受着宁静和谐的生活。“孟光”象征着夫妻同甘共苦、相敬如宾的贤德。“野云深”点明了隐居环境的幽静偏远。
“躬耕为食古人操,非织不衣贤者心”,具体描写了隐士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他们亲自耕种土地来获取食物,这遵循了古代圣贤(如舜、禹)亲自劳作的操守。“操”指品行、操守。他们身上穿的衣服,如果不是自己(或家人)亲手纺织的就不穿,这体现了自食其力、不慕奢华的贤者之心。这两句诗,强调了隐居生活的简朴、自足以及其中蕴含的道德追求,是对安贫乐道精神的颂扬。
“眼众岂能分瑞璧,舌多须信烁良金”,笔锋一转,开始对比外界(尤其是官场)的混浊和危险。“眼众”指围观的人多,眼光复杂,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往往难以分辨真正的宝玉(瑞璧),真伪难辨,贤才可能被埋没。“舌多”指人多口杂,谗言诽谤众多。
俗话说“众口铄金”,意思是说的人多了,流言蜚语足以熔化坚硬的金属,比喻舆论力量之大,足以颠倒是非,伤害好人。“烁良金”直接化用此典故,警告世人谗言的可怕。这两句显然是在暗示官场或社会上的倾轧和是非,与前面描写的隐居生活的纯净形成对比。
结尾“君看黄阁南迁客,一过泷州绝好音”,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印证前面的道理。“黄阁”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代指最高的权力中心。“南迁客”指被贬谪到南方去的官员。“泷州”是唐代南方的一个州,地处偏远,常是贬官流放之地。
诗人提醒世人:你看看那些身居高位、曾经在黄阁中枢的权贵们,一旦被贬官到了泷州那样的地方,就从此“绝好音”,再也没有好的消息传回来了。这沉痛的例子,有力地说明了富贵荣华难以长久,从而反衬出隐居生活的安稳和可贵。
整首诗通过塑造“绿鬓先生”的隐居形象,赞美了躬耕自足、与妻同乐的田园生活及其蕴含的古朴贤德。同时,通过“眼众”“舌多”和“南迁客”的典故与实例,揭示了世俗社会尤其是官场的复杂与危险。诗歌在宁静与险恶的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高洁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结尾的警示尤其发人深省。
来源:旗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