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医院的日常诊疗中,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往往可能隐藏着意想不到的危险。不久前,大庆龙南医院CT磁共振诊断科医生孙超就遇到了这样一位患者,一场看似常规的诊疗,却揪出了威胁生命的“定时炸弹”。
HEALTH SCIENCE
龙医话健康
在医院的日常诊疗中,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往往可能隐藏着意想不到的危险。不久前,大庆龙南医院CT磁共振诊断科医生孙超就遇到了这样一位患者,一场看似常规的诊疗,却揪出了威胁生命的“定时炸弹”。
一天值班中,CT磁共振诊断科医生孙超接诊了一位66岁的大爷,以头晕、视物黑蒙就诊,在问诊时得知其有房颤病史,经多普勒检查提示颈部血管狭窄,初步指向“脑梗塞”。遵临床医嘱,大爷需要进一步完善头颈部血管 CT 检查。
可检查结果却带来了“意外”——不仅印证了多普勒检查显示的左侧椎动脉大部分重度狭窄、闭塞的情况,还发现了胸主动脉的分隔表现。
“难道是主动脉夹层?”孙超心中立刻冒出这个念头。要知道,主动脉夹层是极其凶险的心血管急症,一旦夹层破裂,死亡率极高,容不得半点疏忽。
孙超第一时间联系大爷再次详细询问情况。沟通后得知,大爷还有高血压病史,但近期并没有出现胸痛、腹痛、腰背部疼痛等主动脉夹层常见的典型症状。即便如此,孙超也不敢掉以轻心,毕竟检查结果存在异常,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他耐心地向大爷解释当前情况,建议大爷尽快拿片子找临床医生进一步评估和处理,反复叮嘱千万不要因为没有明显疼痛就忽视这个问题。与此同时,他也将大爷的情况详细反馈给接诊医生,为后续诊疗做好准备。
第二天,大爷来到医院,按照医生的安排完善了主动脉CT检查。当检查结果出来,明确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得知诊断结果后,大爷既后怕又庆幸,连连表示感谢,感谢医生的认真负责,及时发现了这个隐藏的致命隐患。
检查完成后,大爷当即办理了住院手续,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通过后续随诊了解到,针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大爷已经顺利接受了手术治疗。
HEALTH SCIENCE
健康科普
01
主动脉瘤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主动脉。主动脉是人体中最大的动脉,血液从心脏出发,通过主动脉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
正常的主动脉管壁有三层解剖结构,从内到外分别为内膜、中膜和外膜。而胸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的内膜出现破口,血液通过破口进入到中膜,将内膜与中膜分离,并将主动脉管腔分隔为真腔和假腔两个部分,失去内膜支撑的中膜和外膜在动脉血流压力作用下,不断向外扩张变大。主动脉扩张处一旦破裂,血液会像决堤洪水般涌出,病人顷刻间失去生命。所以胸主动脉夹层又被称为人体的不定时“炸弹”。
02
主动脉瘤有症状吗?哪些人要注意筛查?
绝大部分真性主动脉瘤在早中期,甚至晚期,是没有任何症状的。
比如胸主动脉瘤,在胸腔里,有肋骨、胸骨、脊柱的保护,是触摸不到的,有了主动脉瘤也觉不出来,除非临界破裂或者是夹层撕破,会出现胸背部疼痛,或者胸口疼痛,或者腰背疼痛,可能才去做检查,才能发现主动脉瘤,否则是发现不了的。
腹主动脉瘤,比较瘦的人躺平了,可能能看到跳动的一个包,或者自己能摸到随着心跳而跳动的一个肿物。除此之外,有自觉症状的很少,除非特别大的腹主动脉瘤,压迫了肠管或者其他内脏等器官,导致出现一些相应的临床症状,但是往往不典型,没有特异性。
主动脉瘤临界破裂了,到后期会出现疼痛,一开始隐痛,临界破裂的瞬间是剧痛,撕裂样的疼痛,往往这个时候大部分已经来不及治疗了,由于在破裂瞬间会导致大量的血液丢失,通常会由于快速失血导致死亡。
正因为这样,主动脉瘤常常被称为一个不定时的体内炸弹,随时会爆炸,没有爆炸之前,往往很难被人发现。
由于绝大多数的动脉瘤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所以对于年龄较大,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及有动脉瘤家族史的人群,特别是有一些慢性疾病,比如顽固性高血压、常年持续性哮喘、慢性咳嗽、老年习惯性便秘等,这些都是容易诱发主动脉瘤的高危因素。
这样的人群应该定期做一些体检或者有针对性的检查,比如做主动脉超声或者 CT 检查,都非常容易发现有没有主动脉瘤。
声明:本文所涉及医疗内容仅用于健康科普,不代替诊疗建议。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来源:大庆龙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