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菜市场,喧闹而生机勃勃。46岁的张丽芬提着菜篮,穿梭在摊位间,挑拣着新鲜的蔬菜。她是家里的顶梁柱,丈夫在外跑货车,儿子刚上大学,家里大小事都靠她操持。可最近两年,她总觉得身体不对劲——头晕,像踩在云端,昏沉沉的,严重时天旋地转,连菜市场都逛不下来。她扶着
清晨的菜市场,喧闹而生机勃勃。46岁的张丽芬提着菜篮,穿梭在摊位间,挑拣着新鲜的蔬菜。她是家里的顶梁柱,丈夫在外跑货车,儿子刚上大学,家里大小事都靠她操持。可最近两年,她总觉得身体不对劲——头晕,像踩在云端,昏沉沉的,严重时天旋地转,连菜市场都逛不下来。她扶着摊位喘气,摊主老王关心地问:“丽芬,你咋了?脸色这么白!”张丽芬挤出笑容:“没事,可能是累的。”
头晕从两年前开始,起初只是偶尔,休息一下就好了。她以为是操劳过度,去社区诊所看了,医生说是气血虚,开了些中药调理。她熬了两个月药,喝得满嘴苦涩,头晕却没见好。后来,邻居李大姐说:“头晕可能是颈椎病,我老公就这样,做了理疗好多了!”张丽芬一听,赶紧去医院拍了颈椎X光,结果显示颈4-6椎有些突出。医生建议理疗,暂不手术。
理疗做了两周,头晕似乎轻了点,可没多久又卷土重来。有时站着就晕,有时半夜醒来觉得天花板在转。她甚至不敢一个人出门,怕晕倒在路上。丈夫老赵急了:“这咋回事?总不能老吃药不管用吧!”张丽芬叹气:“我也不想,可吃了这么多药,钱花了不少,头还是晕。”
这天,她又晕得厉害,还觉得尿频,半夜跑了好几趟厕所。她终于下定决心,去市三甲医院挂了个神经内科号。她坐在诊室门口,攥紧病历本,心里七上八下:“这回得查清楚,到底是啥毛病!”
接诊的王医生是个四十多岁的神经内科专家,笑容和蔼。他翻开张丽芬的病历,问道:“头晕多久了?怎么个晕法?”张丽芬叹了口气:“两年了,昏沉沉的,像坐船。有时候天旋地转,站不住。最近还尿频,晚上跑厕所好几次。”她顿了顿,补充:“以前医生说是气血虚,我坐月子没养好,估计身体虚。”
王医生皱眉:“气血虚是中医说法,西医得找具体原因。查过血吗?比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张丽芬摇头:“没查,就在诊所拿药。”王医生点点头,果断开单:“先抽血,查血红蛋白、肝肾功能,再留个尿常规。尿频可能是尿路感染,也得看看。”
张丽芬有点急:“大夫,不能直接开点补药吗?我听说白蛋白很补,能不能挂两瓶?”王医生笑了:“白蛋白不是万能药,只有低蛋白血症才用。输液有风险,先查清楚再说。”他又问:“尿频多久了?尿量多不多?疼不疼?尿液有异味吗?”
“几个月了,每次尿一点,也不疼,没啥味道。”张丽芬回忆道,“有医生说是气血虚引起的,得补。”王医生摆手:“补啥?尿频可能是膀胱刺激,育龄女性常见尿路感染,因为尿道短,细菌容易入侵。得查尿常规,必要时用抗生素。”他叮嘱:“平时多喝水,勤换内裤,注意卫生。”
张丽芬有些不好意思,点点头。王医生又问:“月经正常吗?量多不多?有痔疮或便血吗?”张丽芬犹豫了:“月经有时候多,一天换5-6片卫生巾,持续6-7天,比以前多。痔疮没有,大便正常。”王医生记下,喃喃道:“牙龈有点白,可能是贫血。月经过多得查查妇科。”
检查结果当天下午出来,王医生一看,语气急了:“我说你肯定贫血,你看!血红蛋白只有67g/L,正常是120-150g/L,你快到重度贫血了!不头晕才怪!”张丽芬愣住:“啊?头晕是贫血?不是气血虚?”
王医生解释:“气血虚可以理解为贫血,但得找原因。你月经过多,可能是子宫问题,比如子宫肌瘤。尿频也可能是肌瘤压迫膀胱。”他翻看尿常规,正常,无感染迹象。他又问:“有黑便或消化道溃疡吗?长期便血也会贫血。”张丽芬摇头:“大便正常,没尿血。”
王医生推测:“八成是月经过多导致的慢性失血性贫血。得找妇科查清楚。我再给你开个心脏彩超和脑血管多普勒,排除心脏或脑血管问题。”张丽芬紧张起来:“那咋办?吃药行吗?”王医生安慰:“先补血,找妇科医生看子宫。贫血不光让你头晕,还会乏力、气短,你是不是老觉得累?”
“对!”张丽芬激动地说,“扫个地都得歇半天,我还以为老了!”王医生笑:“46岁,哪老了?治好贫血,你还能干十年!”张丽芬被逗乐了,苍白的脸上多了几分神采。
王医生联系了妇科的李主任。张丽芬忐忑地走进妇科诊室,李主任详细询问月经情况:“量多到什么程度?经期几天?有血块吗?”张丽芬回忆:“这两年量多了,一天5-6片卫生巾,有时7天还不干净,有小血块。”李主任点点头:“做个妇科B超,看看子宫和卵巢。”
B超结果让张丽芬心头一紧:子宫肌瘤!子宫前壁有个3厘米大的肌瘤,后壁还有两个1-2厘米的小肌瘤。李主任解释:“子宫肌瘤很常见,多数是良性,不痛不痒。但你的肌瘤可能导致月经过多,引起贫血,头晕是贫血的后果。肌瘤还可能压迫膀胱,造成尿频。”
张丽芬吓得声音发颤:“是癌症吗?要化疗吗?”李主任摆手:“别慌!子宫肌瘤是良性肿瘤,不是癌,不用化疗。你的症状都对上了,肌瘤是‘罪魁祸首’。”张丽芬松了口气,抚着胸口:“吓死我了!”
李主任给出治疗方案:“有两种选择。一是用药,控制月经量,补血为主,但肌瘤不会消失。二是手术,剔除肌瘤或切除子宫。”她详细解释:“剔除肌瘤创伤小,保留子宫,但可能复发,约一半患者几年后肌瘤再生。切除子宫更彻底,永绝后患,但手术稍大,恢复时间长。”
张丽芬犹豫:“切了子宫,还是完整的女人吗?”她声音低得像自言自语。李主任温和地说:“子宫主要是生育功能,你46岁,如果不打算再生,切除子宫对生活影响不大。激素分泌靠卵巢,不会影响女性特征。”她补充:“选择在你,剔除肌瘤也行,但得定期复查。”
张丽芬回家和老赵商量。老赵皱眉:“切子宫听着吓人,还是保着吧。你还年轻,身体要紧。”儿子也打电话回来:“妈,你别怕,医生咋说咱咋办!”张丽芬思来想去,决定先剔除肌瘤,保留子宫。她对手术有些怕,但想到头晕的折磨,咬牙签了手术同意书。
手术安排在妇科微创中心,采用腹腔镜剔除肌瘤,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当天,张丽芬躺在手术台上,紧张得手心出汗。护士轻声安慰:“别怕,睡一觉就好了。”麻醉药推入,她很快失去意识。
手术很顺利,三个肌瘤被完整剔除。术后,张丽芬在病房醒来,腹部有些胀痛,但能下床走动。李主任查房时说:“肌瘤切干净了,子宫保住了。接下来吃点补铁药,控制月经量,贫血会慢慢好。”
出院后,张丽芬严格遵医嘱,服用硫酸亚铁补铁,配合中药调经。一个月后复查,血红蛋白升至90g/L,头晕明显减轻。她笑着对老赵说:“扫地都不喘了,感觉年轻十岁!”半年后,血红蛋白达到110g/L,月经量减少,经期缩短,尿频也好了大半。她终于摆脱了头晕的梦魇,脸上恢复了红润。
一年后,张丽芬按时复查妇科B超,结果却让她心头一紧:子宫又长了两个小肌瘤,约1厘米大。李主任安慰:“这次肌瘤小,没引起症状,月经也正常,可以先观察。每半年查一次B超,如果长大或症状加重,再考虑药物或手术。”
张丽芬有些失落:“咋又长了?是不是白做了手术?”李主任拍拍她的肩:“子宫肌瘤容易复发,这是它的特点。幸好你现在贫血好了,头晕没了,手术没白做。定期检查,别让它捣乱就行。”张丽芬点点头,心里暗下决心:以后要更注意身体。
张丽芬的经历,揭示了子宫肌瘤如何悄无声息地引发贫血和头晕,以下是普通人需了解的关键点:
子宫肌瘤的成因与症状成因: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的良性肿瘤,与雌激素水平高、遗传等有关,多见于30-50岁女性。
症状:多数无症状,部分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盆腔压迫(如尿频、便秘)、不孕等。
并发症:长期月经过多可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
贫血与头晕的关联机制:血红蛋白低导致大脑供氧不足,引起头晕、乏力、心悸。
常见原因: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营养缺乏(如铁、维生素B12)。女性因月经失血,贫血风险更高。
诊断:血常规查血红蛋白,低于110g/L提示贫血;妇科B超查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的治疗选择肌瘤剔除术:保留子宫,适合年轻或有生育需求者,复发率约50%。
子宫切除术:彻底解决肌瘤,适合无生育需求者,术后需更长时间恢复。
药物治疗: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缩小肌瘤,适合症状轻或暂不手术者,但停药易复发。
手术治疗:
其他:子宫动脉栓塞、聚焦超声适合特定人群。
补血治疗:口服硫酸亚铁或静脉补铁,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
如何预防与管理定期体检:女性35岁后每年做妇科B超,早期发现肌瘤。
关注月经:量多、经期长、血块多,及时就医查因。
健康生活:均衡饮食,补充铁、蛋白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复查重要:术后每6-12个月查B超,监测肌瘤复发。
头晕的鉴别要点贫血性头晕:伴乏力、面色苍白,查血红蛋白确诊。
颈椎病头晕:多伴颈痛、手麻,颈椎影像有异常。
耳源性头晕:如梅尼埃病,伴耳鸣、听力下降。
心血管头晕:伴心悸、胸闷,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
头晕持续或加重,需系统检查,勿盲目“补气血”。
张丽芬的头晕之旅,像一团迷雾,最终被子宫肌瘤的真相拨开。她从无数无效的“补药”中挣扎出来,凭借科学的诊断和治疗,重拾健康与活力。这不仅是一场病痛的胜利,更是对女性健康的深刻提醒:身体的信号,值得倾听。
对女性而言,月经异常、尿频、头晕都不是小事,及时检查是爱护自己的第一步。对医生而言,细致的问诊和全面的检查,是解开病因谜团的关键。愿每一个张丽芬都能找到健康的答案,愿每一位女性都能在岁月中绽放光彩。
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