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漫长黑夜里,你是否常常遭遇这样的困扰:本已疲惫不堪,满心期待着酣甜梦乡,可脑袋却异常清醒,思绪如脱缰野马肆意奔腾,越是渴望入睡,神经却越发兴奋,失眠的痛苦如影随形。失眠症不仅影响第二天的状态,长期下去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今天,咱们就来揭开失眠症背后神
在漫长黑夜里,你是否常常遭遇这样的困扰:本已疲惫不堪,满心期待着酣甜梦乡,可脑袋却异常清醒,思绪如脱缰野马肆意奔腾,越是渴望入睡,神经却越发兴奋,失眠的痛苦如影随形。失眠症不仅影响第二天的状态,长期下去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今天,咱们就来揭开失眠症背后神秘的神经机制,探寻越想睡却越清醒的缘由。
在我们大脑深处,有一组特殊的神经元,堪称人体的 “睡眠开关”,这便是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CN)。SCN 如同精密的生物钟,依据外界光线变化,协调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节律,其中就包括睡眠 - 觉醒周期。白天光线充足时,SCN 接收到信号,抑制促进睡眠的神经元活动,让我们保持清醒、精力充沛;夜幕降临,光线变弱,SCN 便向大脑其他区域发送指令,启动睡眠程序,促使身体进入放松状态,为入睡做准备。
然而,失眠症患者的这一 “睡眠开关” 却常常失灵。压力、不良生活习惯、倒班工作等因素干扰下,SCN 对光线的感知和调节功能紊乱,无法精准调控睡眠节律。比如,长期熬夜刷手机,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干扰了 SCN 对光线的判断,让大脑误以为还是白天,本该开启睡眠程序时,“睡眠开关” 却毫无反应,于是失眠便接踵而至。
神经递质作为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 “信使”,在睡眠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血清素和 γ- 氨基丁酸(GABA)与睡眠紧密相关。血清素由色氨酸合成,白天,血清素水平较高,能维持大脑清醒,调节情绪;到了晚上,血清素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褪黑素,褪黑素是促进睡眠的 “主力军”,它向大脑传递 “该睡觉了” 的信号,让身体进入放松状态。
而 GABA 则是大脑中的 “抑制性神经递质”,就像给大脑活动踩下刹车。当 GABA 释放增加,能抑制神经元的过度兴奋,降低大脑的活跃度,帮助我们平静下来,顺利进入睡眠。但失眠症患者体内,血清素和 GABA 的分泌及功能出现异常。压力过大时,身体应激反应过度,消耗大量色氨酸,导致血清素合成减少,褪黑素分泌也随之受影响;同时,GABA 的分泌不足或受体功能障碍,使得大脑无法有效抑制兴奋,神经元持续活跃,人也就难以入睡,即便躺在床上,也感觉大脑在 “高速运转”,越想睡越清醒。
大脑中的杏仁核,宛如情绪的 “警报器”,负责处理恐惧、焦虑等情绪。在正常情况下,夜晚来临,身体放松,杏仁核活动减弱,让我们能安心入睡。但失眠症患者的杏仁核却像是被按下了 “常开” 按钮,持续处于活跃状态。
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如工作上的高强度任务、人际关系冲突、经济困境等,会让杏仁核不断向大脑其他区域发送 “危险信号”,激活身体的应激系统,促使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提升大脑的警觉性,让人时刻处于紧张、焦虑状态,难以进入放松的睡眠模式。哪怕到了夜晚,本该是休息时间,杏仁核仍在 “拉响警报”,使得大脑持续兴奋,导致失眠。例如,一位职场人士白天在工作中遭遇重大挫折,晚上躺在床上,杏仁核不断回放白天的场景,焦虑情绪涌上心头,大脑被负面情绪占据,入睡变得无比艰难。
神经可塑性指的是大脑根据经历和环境变化调整神经连接的能力。长期失眠会改变大脑的神经可塑性,进一步加重失眠症状。研究发现,失眠症患者大脑中与睡眠调节、情绪控制、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区,如前额叶皮质、海马体等,神经连接和结构发生变化。
前额叶皮质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长期失眠导致其功能受损,无法有效抑制杏仁核的过度活跃,使得焦虑等负面情绪更难控制,进一步干扰睡眠;海马体在记忆巩固和睡眠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失眠引发的神经可塑性改变影响了海马体正常功能,打乱睡眠周期,让人在夜晚难以维持稳定的睡眠状态,频繁觉醒,越睡越累,越想改善睡眠却越难以实现。
失眠症背后的神经机制错综复杂,大脑中 “睡眠开关” 失灵、神经递质失衡、“应激警报” 常鸣以及神经可塑性改变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越想睡越清醒的困境。了解这些机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失眠症,也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方向。如果你正被失眠困扰,别灰心,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寻求专业帮助,相信通过科学干预,定能重新找回香甜的睡眠。你有过哪些难忘的失眠经历?又是如何应对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咱们一起交流,共同对抗失眠。
来源:精神科王永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