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道,非一成不变之术,乃随时代而进,融百家之长者也。”这句古训,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医发展的漫漫长路。在中医的浩瀚星空中,开放与包容,是其最耀眼的星辰。
“医道,非一成不变之术,乃随时代而进,融百家之长者也。”这句古训,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医发展的漫漫长路。在中医的浩瀚星空中,开放与包容,是其最耀眼的星辰。
王栋,一个曾对中医满怀热忱,却对西医抱有偏见的青年学子,在踏入中医殿堂之初,心中满是对中医的自豪与对西医的排斥。他觉得,中医博大精深,何须再学西医?然而,一次与老师的对话,彻底颠覆了他的认知。
“王栋,你觉得《黄帝内经》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老师的问题,如同一声惊雷,让王栋愣在原地。他沉思片刻,答道:“当然是开放的。《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至西汉,书中不仅涉及医理,更有物候学、天文学、历法、动物学,乃至奇门遁甲,它融合了那个时代所能接触到的所有学科知识,这正是其伟大之处。”
老师点头赞许:“正是如此。张仲景,医圣之名,非凭空而来。他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为后世中医树立了典范。若中医固步自封,拒绝学习,何以进步?唐代孙思邈欲学《伤寒论》,尚有‘江南主事,秘而不传’之叹,若皆如此,中医岂不早衰?”
王栋闻言,心中豁然开朗。他意识到,中医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从不拒绝学习,从不停止进步。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唐朝的孙思邈到宋朝的中医“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中医一直在不断地完善自己,吸收新知。
老师继续说道:“中医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张仲景之后,中医有了自己的指导思想,真正成为了一门被世界史承认的医学。但医学之路,永无止境。疾病谱在变化,医学也必须向前发展。宋朝中医分家,明清时期更是百花齐放,这都是中医不断进步的体现。”
王栋想起,中医虽历史悠久,但与世界医学史相比,仍显“年轻”。公元前16世纪,埃及壁画上已有医学记载;两河流域、古印度,也有艾灸、针刺、拔罐、手术等技术。而中医,直到公元500年,张仲景才奠定了基础,成为一门有理、法、方、药的完整学科。
“中医虽晚,但后来居上。”老师的话语中充满自豪,“我们总结了12条经脉,还有奇经八脉,体系之完善,非古埃及、古印度医学所能比。这得益于中国人的开放与包容。你看那金针开内障手术,本是外来技术,却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中医的一部分。”
王栋想到宋朝时,中医已能调理天花,而世界上直到1981年才正式消灭天花。这“人痘法”,虽非中医原创,但中国医生将其记载下来,使之可复制,从经验医学迈向理法方药医学。明代时,更将青苗法发展为熟苗法,大大提高了预防效果。
“医学,本就是开放、进步的。”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中医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开放、包容。现在有些医生不开放了,这不是中医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毛主席在50年代的西学中会议上就说过,‘中医药是伟大宝库’,要‘努力发掘并加以提高’。你看青蒿素,就是从中医药宝库中发掘出来的,还有三氧化二砷调理M3型白血病,也是中医的贡献。”
王栋想起东北那位老中医,遍查古籍,发现古人用雄黄和砒霜调理白血病。他以此方案治疗,后经黄世林教授减毒增效,最终研制出复方黄黛片,攻克了M3型白血病。这一过程中,中医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知识,进行技术革新,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中医的未来,不在西医身上,而在科技身上。”老师的话,让王栋陷入了深思,“西医确实在攫取中医的成果,但这也是中医价值的体现。二甲双胍,从中药‘山羊痘’中提取,中医虽知其有毒,未敢轻用,西医却研究其成分,发现二甲双胍无毒且能降糖。这就是西方做的事,把中医的内容拿过来,内化淘汰你。但中医不怕,因为中医的未来,在于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站在现代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肩膀上。”
王栋恍然大悟,中医之路,漫长而艰辛,但只要保持开放与包容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中医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来源:厚德之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