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摘要: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创新疗法快速发展的当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部分晚期患者甚至实现长期带瘤生存,迈向慢病化、长生存之路。然而,当前国内肺癌诊疗的规范化、均质化程度仍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NSCLC诊治与临床研究的
共谋肺癌诊疗精准化、规范化之未来。
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创新疗法快速发展的当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部分晚期患者甚至实现长期带瘤生存,迈向慢病化、长生存之路。然而,当前国内肺癌诊疗的规范化、均质化程度仍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NSCLC诊治与临床研究的发展。为进一步深化肺癌诊疗规范化理念,助力实现《健康中国 2030规划》肺癌5年长生存临床治愈目标,国内肺癌领域的专家团队近日走进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开展深度参访交流活动。作为全国肺癌诊疗领域的标杆单位,广东省肺癌研究所以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创新的多学科(MDT)诊疗模式及高水平的临床研究闻名全国。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在交流中强调:希望肺癌研究所的经验能够助力全国肺癌诊疗规范化、精准化的提升,惠及更多患者。
深度洞察顶尖名院名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具有标杆示范引领作用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现由肺一科、肺二科、肺三科、胸外科、放射治疗科、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室、广东省肺癌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循证医学》杂志社及临床药物试验机构(GCP)等多个临床与科研科室组成,是一个集肿瘤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以单病种管理、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全方面进行肺癌预防、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所。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从2003年开始就采用单病种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模式,由肺外科、肺内科、放疗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MDT团队系统性评估每位患者的体能状态、肿瘤病理类型、基因特征、临床分期等因素,最终形成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个体化精准诊疗方案。
在本次参访活动中,参访专家们深入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对其规范化、流程化的诊疗体系,科学严谨的管理模式,以及高效、卓越的团队协作机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他们纷纷表示,这次参访收获颇丰,对广东省肺癌研究所的专业水平和团队精神赞不绝口。
图1. 吴一龙教授作经验分享
参访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肺癌研究所的发展与管理经验
在肺癌MDT大讨论环节,吴一龙教授率领的广东省肺癌研究所MDT团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肺癌领域专家们济济一堂。他们围绕疑难病例,依据当今肺癌学术的研究进展、结合患者个体的情况,从全程管理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学教研室副主任/放疗科副主任潘燚教授担任本场MDT讨论的主持人,现场氛围热烈,思想碰撞火花四溅,专家们各抒己见,不仅为肺癌患者提供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还进一步交流探讨了中国肺癌的防治现状与发展。
图2. 潘燚教授担任MDT大讨论环节的主持人
图3. 肺癌研究所疑难病例分享
在名院交流活动中,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肺癌研究所副所长周清教授与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办公室主任甘彬教授分别作了精彩分享。周清教授详细介绍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与管理体系,强调了专人专项管理的重要性,确保每位成员都能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了一种各司其职、标准流程化的高效工作模式。
甘彬教授则重点分享了临床试验管理的宝贵经验。她指出,临床研究应当组建一支由研究护士或专职人员构成的专业团队,这支团队能够不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都能游刃有余,从而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甘彬教授还强调了建立层级管理体系的必要性,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流程和措施,为试验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图4. 周清教授分享经验
实地领略前沿技术,感受科技为医疗带来的革新力量
作为国内外肺癌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及科研重地,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具备国际先进的肺癌诊疗技术,其在肺癌防治方面的贡献举世瞩目。研究所创立的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被国际肺癌分期肿瘤学组采用,并纳入美国NCCN肺癌治疗指南中。此外,研究所领衔的IPASS研究、OPTIMAL研究、ADAURA研究等国际著名临床试验研究,作为主要证据纳入国际国内肺癌诊疗指南,为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在参访过程中,专家们亲身体验了研究所内先进的肺癌诊疗技术和高端医疗设备,深切感受到了科技进步为医疗领域带来的巨大变革。他们仔细观摩、认真聆听,从临床实践及日常管理中汲取宝贵经验,专家们表示要将所学所得融入到今后的科研和临床工作中。
图5. 甘彬教授带领参访团队参观
最后,参访专家参加了吴一龙教授的全英文查房。在查房中,吴一龙教授将深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对每位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方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患者量身定制了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吴一龙教授在国内率先倡导并实践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单病种管理模式,并实践22年,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集合了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等多个学科的专业力量,共同参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这种多学科协作的方式,不仅保证了MDT诊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肺癌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发展。
图6. 吴一龙教授带领参访专家查房
以规范化为基,共筑肺癌长生存未来
此次参访活动成功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标杆中心的经验分享与输出,为全国肺癌规范化诊疗体系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宝贵经验的广泛推广,我国肺癌防治事业将不断朝着更加规范化、同质化的方向稳步前进。这将有助于实现患者更长期生存的目标,为践行“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出坚实而有力的支撑。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