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年 AI 数字人火得一塌糊涂,连带出一个新行当 ——"卖脸"。有人觉得这是躺赚的好机会,几张照片、一段视频,就能换几百几千美元,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但你不知道的是,那些最早吃这口饭的人,现在大多悔得肠子都青了。
这两年 AI 数字人火得一塌糊涂,连带出一个新行当 ——"卖脸"。有人觉得这是躺赚的好机会,几张照片、一段视频,就能换几百几千美元,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但你不知道的是,那些最早吃这口饭的人,现在大多悔得肠子都青了。
纽约演员 Scott 大概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看到自己数字分身的场景:那个长着他的脸的 AI,正操着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推销保险,而他本人别说西班牙语,连保险条款都看不懂。
更让他崩溃的是,当初签的合同里藏着 "无限场景使用" 的条款,他拿了 750 美元加一次旅游的报酬,却把自己的脸彻底 "卖" 给了别人。
"卖脸" 这生意的商业模式其实很简单:AI 公司用低成本获取人脸授权,再把这些数字分身卖给企业客户,用于培训、营销、客服等场景。
对个人来说,似乎是无本万利 —— 不用跑片场,不用背台词,拍段视频就能拿钱。但这里面藏着个巨大的坑:你拿到的是一次性报酬,付出的却是 "永久、不可撤销、全球无限使用" 的权利。
现在稍微规范点了,转向 "精品路线",一张授权脸给 300 到 1000 美元,或者通过 Getty Images 这类图库购买 "版权清洁" 图片,每张 300-500 美元。
听起来价格公道,但合同条款能让你倒吸一口凉气。几乎所有 AI 公司的合同都极度向买方倾斜,"无限场景使用" 是标配,有些甚至包含 "修改权"——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把你的脸 P 到任何场景,说任何话,做任何动作,你都无权干涉。
更狠的是,很多合同连 "禁止用于非法活动" 的限制都模糊不清,就算你的分身被用来诈骗、传播虚假信息,你也很难追责。
加州有个大学生奈奈,本来想试试新鲜,用 300 张自拍训练了个开源模型,还特意声明 "非商用"。这就是现实:在 AI 时代,你的脸一旦变成数据,就不再完全属于你。
传统拍摄一个商业广告,从找演员、租场地到后期制作,没几十万下不来,而且只能用在特定场景。AI一次拍摄,永久使用,成本可能只有传统模式的十分之一。
Synthesia 的企业客户说,他们的 AI 数字人能讲 40 多种语言,24 小时不休息,还不用付加班费 —— 这对需要全球化布局的企业来说,简直是福音。
制作流程也简单得可怕:找个演员,在绿幕前拍半天,做些基础表情和口型,剩下的交给 AI。这种效率,传统影视公司想都不敢想。
规模效应让 AI 数字人公司赚得盆满钵满。Synthesia、HeyGen 这些头部公司,年收入已经达到数亿美元。Generated.Photos 靠卖合成人脸 API,年费 199 美元,年收入也有几十万美元。
这些公司的逻辑很清晰:比真人拍摄便宜,比纯 AI 生成真实。人类的微表情、语气中的情绪波动,AI 目前还模仿不来,所以必须依赖真人肖像权。但他们又不想承担太高成本,于是就用几百几千美元的价格,买断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 "数字肖像权"。
现在整个 AI 数字人赛道已经挤满了玩家:做企业培训的 Synthesia、HeyGen,做 AI 主播的 DeepBrain,连 Epic Games、TikTok 这些大厂都纷纷入场。
TikTok 最近推出的 Symphony 功能,允许用户用明星的数字分身发视频,这背后又是一个巨大的肖像权市场。
Synthesia 最近在公关危机中公开道歉,说自己审核有漏洞,要加强过滤机制,把敏感内容拉黑。但这更像亡羊补牢 —— 那些已经被滥用的数字分身,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对演员来说,数字分身被用于不良场景,可能直接毁掉职业生涯。更麻烦的是,当你的脸出现在各种乱七八糟的场景,观众会分不清真假,慢慢就没人敢请你拍正经作品了。
法律在这方面明显滞后。现有的法律条文,根本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肖像权的边界在哪里?数字分身算不算 "肖像"?"无限使用" 是否违反公序良俗?
哲学家说,脸是人的精神窗口,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媒介。但在 AI 时代,脸正在变成一串数据,一个可以被复制、修改、交易的数字资产。
"不就是一张脸吗?能换钱挺好的。" 但你想想,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在网上看到一个长得跟你一模一样的 AI,正在推销毒品或者发表极端言论,你还能笑得出来吗?
那些最早 "卖脸" 的人已经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几百几千美元,买不走一生的安心。技术发展得再快,也不能让我们连自己的脸都保不住。
在这个数字时代,或许我们最该守住的,就是作为人的最后一点尊严 —— 别让自己的脸,变成别人赚钱的工具,更别让它成为毁掉自己的定时炸弹。
毕竟,脸是自己的,后悔药可没地方买。
来源:暮时史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