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点名!地铁诬告二审结束,造谣女依旧逍遥法外,诬告没代价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05:53 2

摘要:“地铁诬告案”受到央视的关注,将这起看似尘埃落定的地铁事件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当二审法槌落下,维持原判的结果传来,无数网友心中的那份不平与愤懑,瞬间被点燃,两名诬告男生的“小仙女”至今还逍遥法外。

“如果诬告不用付出任何代价,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地铁诬告案”受到央视的关注,将这起看似尘埃落定的地铁事件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当二审法槌落下,维持原判的结果传来,无数网友心中的那份不平与愤懑,瞬间被点燃,两名诬告男生的“小仙女”至今还逍遥法外。

这个结局不禁让人发问:女性无端诬告男性的代价,究竟是什么?

故事的起点,在2023年6月11日那天,成都地铁一号线的车厢里,一个名叫何某某的年轻男子,因为倚靠在栏杆上低头玩手机,就被人两名小仙女给整到“社死”。

他可能永远也想不到,自己鞋面上的一点金属装饰,在地铁灯光下反射出的光点,竟会成为一场长达一年多的噩梦的开端。

坐在他对面的罗某某和曾某某,两个年轻女孩,看到了那点反光,一个可怕的念头在她们脑中闪过——偷拍。

没有求证,没有询问,一声尖锐的叫喊划破了车厢的平静:“变态!”“看他鞋子在偷拍!”

一时间,所有目光聚焦在何某某身上,他满脸困惑,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个被众人围观的年轻人,选择了最直接也最屈辱的方式——他主动脱下了自己的鞋和袜子,任由检查。

地铁安保员迅速介入,控制了何某某,为了彻查,安保人员甚至粗暴地扯坏了他的鞋子,翻来覆去地寻找那个根本不存在的偷拍设备,最终,何某某被带离了车厢,像一个罪犯一样。

在警务室里,真相水落石出,警方反复检查后确认,鞋子里没有任何摄像设备,所谓的“反光”不过是鞋面金属片反射的灯光,一场闹剧,似乎应该就此收场。

罗某某在警方的要求下,向何某某鞠了一躬,轻声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们误会你了”,旁边的曾某某也跟着点了点头。这,是她们的第一次道歉。

但何某某无法接受,在他看来,这句道歉充满了敷衍与不屑,他回忆,对方的态度“嘻嘻哈哈”,像是在看一个乐子,那种嘲讽的眼神,比公开的指控更伤人。

她们甚至提出,愿意赔偿他的打车费,仿佛这点钱就能抹平他刚刚经历的公开羞辱,尊严被践踏的感觉,远比鞋子被扯坏更痛。

这次轻飘飘的道歉,非但没有化解矛盾,反而成了点燃何某某内心怒火的催化剂他拒绝了赔偿,也拒绝了这场虚伪的和解,他知道,这件事,没那么容易过去。

法庭上的策略游戏

从那一刻起,何某某的生活轨迹被彻底改变,他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篇近六千字的长文发布到网上,瞬间引爆舆论,获得了超过两千万的阅读量。

他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一个真正的公道,于是,他将小仙女罗某某、曾某某以及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

他诉求很简单:要求对方在事发的地铁站公开宣读道歉信,在本地媒体刊登道歉声明,并赔偿经济与精神损失五万元,他想要的,是在哪里被羞辱,就在哪里找回尊严。

然而,法律的逻辑与情感的诉求之间,似乎隔着一条鸿沟,2023年12月,一审判决下达,驳回了何某某的诉讼请求。

法院认为,罗、曾二人的怀疑基于鞋面闪光的客观事实,并非凭空捏造,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诬告”或“诽谤”。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审法院甚至认为,何某某之所以名誉受损,主要原因是他自己在网络发帖,导致事件传播扩大。

这种近乎“受害者有罪”的逻辑,让何某某感到深深的无力,他不服,坚决上诉,在等待二审的日子里,法院组织了六次调解,但被告方仅仅露面了一次。

直到今年的二审开庭,罗、曾二人才亲自出庭,但始终刻意躲避着媒体的镜头,二审期间,出现了第二次和第三次道歉。

一次是在5月30日,二审调解期间,罗、曾二人在《封面新闻》上发布了一篇《事件情况说明》,向何某某致歉。

另一次,则是在二审庭审的现场,两人当庭起立,向何某某鞠躬道歉,这两次道歉,时机都极为微妙。

它们更像是一种法律策略,是被告方向法庭提交的“新证据”,用以证明自己已经履行了道歉义务,但是这份所谓的公开道歉,几乎没有什么关注度。

二审判决认为,被告先后三次的道歉,与其行为造成的影响“基本相当”,并且她们的行为虽有过失,但不存在侵害何某某人格尊严的主观故意。

最终,今年9月11日,二审判决下达: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法律为这件事画上了一个句号,但对何某某而言,他的生活早已支离破碎。

这份代价清单,沉重得让人窒息,因为这场风波带来的舆论压力和应诉的精力消耗,他被迫辞去了工作。

相恋多年的女友,也因为这件事选择与他分手,曾经的朋友在背后指指点点,网络上更是充斥着对他的谩骂,指责他“小题大做”、“玻璃心”、“想讹钱”。

他陷入了巨大的精神阴影,失眠、自我怀疑、害怕社交,他用“社会性死亡”来形容自己的处境,这一切,仅仅源于鞋面上的一点反光,和两句轻率的指控。

而造成这一切的罗某某和曾某某,她们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仅仅是警方的“批评教育”,和几次在何某某看来毫无诚意的道歉,她们的生活似乎并未受到实质性的影响,依旧“逍遥法外”。

何某某坚持维权,早已不是为了那五万元的赔偿,他在采访中反复强调,他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家人和后代,要树立一个榜样——人,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他要的,是一种社会规则的确认:清白不容玷污,诬告必须付出代价,这起案件的最终判决,在法律程序上或许无可指摘,但在社会伦理和公众情感上,却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它让无数关注此事的人感到一种刺骨的寒意,当保护女性安全的意识日益提高时,我们同样需要警惕这种权利的滥用,怀疑的权利不能没有边界,随口的指控更不应该毫无成本。

如果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就能抵消对他人造成的毁灭性打击,那么谁来捍卫下一个“何某某”的清白?

结语

小何的发声,代表了公众普遍的担忧,今日不为他发声,明日谁为我们发声?

我们等待的,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官司胜负,而是一个能让“清白”二字重新获得应有重量的社会共识,和一个能为无辜者提供真正庇护的法治环境。

法律的句号已经画下,但正义的那个圆,还远远没有画满。

来源:李大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