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这本比城墙砖还厚的书,我仿佛打开了时光望远镜。桃园里三双手叠在一起的瞬间,关羽的红颊映着张飞的黑脸,刘备眼里的光比我们班比赛夺冠时还要亮。原来一千八百年前的古人,也和我们一样相信“好朋友就要永远在一起”的誓言。
优秀作文展播时间到!一起去领略本期优秀作品的魅力吧➡️
书本里的探险号
封面轻启汽笛鸣
文字列队眨眼睛
地图舒展秘语现
墨香深处藏糖晶
黄河翻卷恐龙印
浪花绽放水龙吟
长城抖落青砖瓦
飞檐串起玉铃音
青铜鼎里蒸霞蔚
铲尖挑亮古钱星
熊猫摇竹驮梦过
龟甲蜷着猫爪印
忽而身披探险巾
足迹烙满故事芯
书页合拢月光脆
口袋坠满甜星星
温州市国科第一小学二(五)班 郑书雨
指导老师:虞慈爱
少年眼中的英雄密码
——读《三国演义》有感
翻开这本比城墙砖还厚的书,我仿佛打开了时光望远镜。桃园里三双手叠在一起的瞬间,关羽的红颊映着张飞的黑脸,刘备眼里的光比我们班比赛夺冠时还要亮。原来一千八百年前的古人,也和我们一样相信“好朋友就要永远在一起”的誓言。
诸葛亮摇着羽扇从书页里走来,草船借箭的巧计让我想起科技节用废纸箱做过山车。原来智慧不仅仅是试卷上的满分,更是像云朵一般千变万化的想象力。但看到他在五丈原的秋风中离去,我突然明白:再聪明的人也需要伙伴,就像棒垒球一样,再厉害的投手,也需要队友接住他抛出的球。
赤壁大战的火焰在书页间跳跃时,我听见了历史的心跳声。周瑜的火攻计、黄盖的苦肉计,多像我们班在体育课上用“调虎离山”计策赢得躲避球比赛。原来真正的胜利不是靠蛮力,而是像拼乐高那样把每个人的特长组合起来。那些在战船上穿梭的令旗,分明就是我们传递秘密暗号的手势。
最让我心潮澎湃的不是青龙偃月刀的寒光,而是关羽护送嫂嫂千里走单骑的夜晚。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极了爸爸深夜背我去医院看病的背影。原来英雄不仅是战场上的勇士,更是默默守护的普通人。就像老师每天关注教室开窗通风,同学把黑板擦得能照见人影。
合上这本写满古老故事的书,突然发现三国从未走远。数学课上解不开的难题,就像需要攻克的“虎牢关”;运动会上掉棒时的互相打气,不就是桃园三结义的现代版?
现在,每次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摸摸书包里的《三国演义》——那些穿越千年的英雄故事,正在教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少年三国志!
温州市中通实验学校五(5)班 汪子轩
指导老师:叶婵
少年当有勇气
——读《狂奔穿越黑夜》有感
“黑夜”是什么呢?“黑夜”只是黑夜吗?
当我拿到《狂奔穿越黑夜》这本书时,我不禁做如是想。
在《伤》里,道道在花坛边上抠了半块砖头,砸了路边的车,他实在太冲动了,人家就只是提醒他离他的车远一点儿,他就使坏,砸了车。年少轻狂的他,应该要忍着点,但他却没有忍住。此时,“黑夜”是可怕的冲动。
在《朝地狱轻松滑翔》里,道道骑在马自达的身上要教训他对自己的嘲讽,柳老师训话时,道道却放声大笑起来,他想彻底跟老师搞僵关系。在这里,“黑夜”是没有边际的放肆。
在《道道在大街上成为斗牛士》里,道道面对五大三粗的“公牛”时,让他少喝酒,居然敢“教训”一个凶猛无比的“公牛”。在这里,“黑夜”是充满勇气的“挑衅”。
冲动、放肆、挑衅,还有软弱、恐惧……都是我们每个人身上不可避免的“黑夜”。这黑夜不止道道有,你和我也都有。
第一次跳舞时,面对台下的观众我动作僵硬,“胆怯”是我的“黑夜”;
第一次游泳时,面对泳池我挣扎着不愿意下水,“害怕”是我的“黑夜”;
第一次骑行时,面对穿梭往来的车辆,“恐惧”是我的“黑夜”。
这些是我的“黑夜”,你也有吧?
但纵然黑夜漫漫,又有何惧呢?
既然我们无法逃避“黑夜”,那就让我们正视“黑夜”,挑战“黑夜”,穿越“黑夜”。让我们在恐惧的“黑夜”中鼓足勇气,在软弱的“黑夜”中学会承担,在平庸的“黑夜”中突破自我……
少年当有勇气,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狂奔着穿越黑夜!
温州市实验中学集新校区
七(35)班 戴沐初
指导老师:林倩虹
教育,向美而生
——读《教育其实很美》有感
翻开刘可钦校长的《教育其实很美》,仿佛走进了一片教育的桃花源。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堆砌,有的只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温暖的对话,以及那份对教育最质朴的热爱。刘校长用细腻的笔触,将教育的“美”娓娓道来,让我不禁掩卷沉思:教育之美,究竟美在何处?
一、美在书香浸润,师者如兰
刘校长在书中写道:“读书如呼吸,自然且必须。”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教师若想远离浮躁,唯有以书为舟,方能渡己渡人。过去一年,我给自己定下目标:每日读书半小时,摘录三两句触动心灵的句子。起初只为完成任务,后来竟成瘾般期待这段时光。读《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接触”;翻《论语》,孔子笑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些文字如清泉,悄然冲刷着我的教育观念。
如今,我的书架上多了批注密布的旧书,手机里少了无意义的碎片信息。更惊喜的是,学生开始好奇地问我:“老师,您最近又读了什么好书?”——原来,教师的阅读姿态,本身就是一堂无声的课。
二、美在以爱为犁,静待花开
书中那个“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的案例,让我想起班上的“刺头”小王。高一开学第一天,他就以“睡觉抗议”给了我下马威。我曾气急败坏地拍过桌子,也曾深夜辗转反侧想过放弃。直到某天,发现他偷偷在作业本上画满军舰草图。
“喜欢海军?”我问。他愣了一下,点点头。
后来,我找来《世界海军史》放在他课桌里;周末带他去军事博物馆;甚至允许他把历史作业改成“甲午海战失败原因分析”……毕业时,这个曾让我头疼的少年,穿着海军制服向我敬礼:“老师,谢谢您没把我当废铁。”
教育哪有那么多惊天动地?不过是在孩子心里埋下一粒种子,然后日日浇水,年年守望。
三、美在课堂如诗,生长有声
刘校长说:“好的课堂要像小提琴协奏曲,有激昂处亦有静默时。”这句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数学课堂。数学之美,本就在于逻辑的韵律与思维的绽放,而非单方面的滔滔不绝。
曾经,我总担心学生听不懂,于是反复强调公式、步骤,甚至提高音量“重点敲黑板”。直到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后小声问我:“老师,您能不能讲慢一点?我还在想上一步为什么能推出下一步。”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数学需要的不是声音的洪亮,而是思维的留白。
现在,我的课堂多了几分“沉默的艺术”。讲三角函数时,我会停下板书,问:“这个公式像什么?”有人说是波浪,有人说是心跳。证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前,我会给三分钟,让他们先猜猜结论。渐渐地,那些原本低头抄笔记的学生,开始举手说“老师,我有另一种解法”。
最动人的时刻,是某天讨论一道几何题。当我正准备给出标准答案,一个常沉默的女生突然说:“能不能把辅助线画在这儿?”全班安静了十秒——接着爆发掌声。那条“错误”的辅助线,竟开辟了全新的证明路径。数学课堂真正的美,或许就在于:教师退后一步,逻辑向前一步;安静多一分,思维深一寸。当黑板上的公式不再只是符号,而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的密码,教育便成了最美的诗行 。
合上书页,忽然明白:教育之美,不在塑造完美,而在发现可能;不在灌输答案,而在唤醒好奇。它藏在教师指尖的书香里,隐于学生眼底的星光中,更流淌在那些“不完美却真实”的日常里。
愿我们都能如刘校长所言——做教育的追光者,亦成为别人的光。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王丁丁
“阅读润心 书香满园”
入围优秀征文名单
入围名单持续更新中……
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哦!
投稿邮箱:wzjyfb666@163.com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