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国外网红博主,从3月末开启了一场中国游,在上海、北京、郑州、成都等城市一边直播一边整活儿,8场直播仅在YouTube上总观看量就超过6000万次。
近期,一位在外网拥有超3800万粉丝的美国00后网红“甲亢哥”的中国游直播,引爆了互联网。
这位国外网红博主,从3月末开启了一场中国游,在上海、北京、郑州、成都等城市一边直播一边整活儿,8场直播仅在YouTube上总观看量就超过6000万次。
“甲亢哥”中国游直播YouTube观看量
“拥有3800万粉丝的‘甲亢哥’,来中国没几天,就通过直播,把一些国外长期以来带有敌意的抹黑,给彻底推翻了。”有网友这样评价。
“甲亢哥”的中国行,给中国在海外“圈了粉”,被称为“野生外交官”,这为做好国际传播带来哪些启示?
“甲亢哥”是谁?为啥能火爆全球?
“甲亢哥”本名为小达伦·沃特金斯(Darren Watkins Jr.),网名为“IShowSpeed”,因其直播时常处于亢奋状态,热衷于“抽象”“整活”,眼睛瞪得像“铜铃”,被中国网友称为“甲亢哥”。
3月24日,“甲亢哥”开始中国行。行程第一站来到上海,进行了长达6小时的全程“无剧本”直播,吸引了560万人次观看,收获了国内外大量用户的关注。
后续的北京、河南、成都等站,甲亢哥都采取同样的方式“一镜到底”不间断直播,每场直播都有超数百万海内外观众观看。其直播频繁登上海内外社交媒体热搜榜,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中国热”。
在“甲亢哥”的相关视频下,外国网友们除了接龙喊“想去中国看看”,更多人已经开始对中国的文化和发展现象展开讨论。也有不少外国网友遭受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 “科技暴击” :为啥“甲亢哥”在中国地铁、高铁上的直播信号全程无卡顿!
“甲亢哥”的这场中国行直播仿佛在为中外跨文化交流打通“任督二脉”,让国内外网友都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原来老铁们的生活和情感,有那么多相通之处。
“甲亢哥”的中国行直播为何能火爆全球社交媒体?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沉浸式文旅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卜希霆告诉传媒茶话会,“甲亢哥”大火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真实性与场景化叙事打破传统国际交流的“认知壁垒”。
“甲亢哥”以一种未经修饰、不加滤镜的方式展示中国,这种真实的呈现让海外观众感觉“这就是真实的中国”,而不是被精心设计的宣传片,满足了观众对真实信息的需求。
例如,他直播中在隧道内流畅使用5G网络的片段,直接引发外国网友“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中国”的感叹。真实感作为传播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具象化细节(如广场舞互动、扫码支付体验)构建了可信度。
二是,跨文化共鸣与符号化表达击穿惯性的“认知反差”。
西方媒体长期渲染中国“落后、封闭、压抑”,而“甲亢哥”的直播却展示了完全不同的图景,如高铁上稳定的网络信号、小米汽车的性价比、街头市民的松弛感等,这种强烈的“认知反差”反而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这也成为直播迅速破圈的推动力。
例如,在成都街头即兴表演“四川Rap”、与川剧变脸大师“贴脸互动”,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视觉符号。直播中多次出现的《阳光彩虹小白马》音乐梗,通过谐音文化冲突与化解过程,形成跨文化传播的“情感钩子”,其内容精准捕捉全球青年文化共性。
三是,平台算法与流量生态的协同共振讲好“中国故事”。
“甲亢哥”利用YouTube、TikTok等全球知名的社交平台进行直播,这些平台在海外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高效的传播机制,为直播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渠道支持。而YouTube、TikTok等平台的算法助推是活动成功的关键推手。同时,中国社交媒体(如抖音三天吸粉200万)的二次传播形成跨平台共振。
“甲亢哥”大火的原因,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丽芳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Tiktok难民”在小红书对账的一波跨文化交流后,中国引起了更高的关注度,“甲亢哥”的直播让小红书上的外国网友对之前的网络“对账”有了更直接的观察与验证。
二是,网络时代边走边播、一镜到底的直播态让用户更具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感,更具参与式的社交强互动,超越了很多网红短视频传播的切片式碎片化,有助于更真实、立体、全面地呈现中国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间。
三是,“甲亢哥”的直播是不同文化相遇的过程,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过程,既有文化相通,也有文化冲突,而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化冲突的消解过程反而形成了跨文化传播更大的张力,比如与大张伟的相遇既有音乐层面的感染,也有关于歌词“内个内个”从不理解到主动玩梗的文化折扣消解过程。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甲亢哥”特有的表达方式,比如夸张的演绎和饱满的情绪,并巧妙融合网络热梗,精准契合了国内外Z世代的审美,满足了年轻人的好奇心理,也是其出圈的重要因素。
“甲亢哥”给国际传播带来哪些启示?
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再到“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如今,国际传播工作在不断深化、拓展,面临新的挑战。
“甲亢哥”的中国行,不仅仅给中国“圈了粉”,也促进了跨国文化交流。作为现象级传播案例、“野生外交官”,“甲亢哥”也为如何做好国际传播带来了诸多启示。
1.表达方式要从官方话语到民间叙事转变
在卜希霆看来,“甲亢哥”现象标志着国际传播正在从“宣传式输出”向“体验式传播”转型。外国观众更愿意相信一个“自己人”的亲眼所见,而不是“官媒说了什么”。“甲亢哥”作为民间网红,其身份和视角更容易被海外观众接受,这启示我们在国际传播中,不仅要发挥官方、媒体的作用,也要善于借助民间力量,特别是国际KOL、旅行博主等民间、外部声音,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视角来传播中国,增强传播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4月7日晚,“甲亢哥”在长沙直播中与歌手大张伟会面,并同台合唱《阳光彩虹小白马》。这种双向奔赴、联动,也体现出发挥民间力量,促进跨文化交流、融合的内涵。中国新闻
2.以普通人视角真实讲好中国故事
无剧本、无滤镜式的视频或直播来展示真实中国,这是“甲亢哥”受到海外用户关注、点赞的重要原因。此前,加拿大博主瑞安、法国人里昂,都凭借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通过视频分享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不久前,中美网民在小红书上“晒生活”“搞对账”,让更多人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
真实是第一生产力,“甲亢哥”的直播以真实、生动的内容打动了观众。国际传播应摒弃过于官方和刻板的宣传方式,以普通人的视角、真实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来展现中国,让世界看到一个立体、多元、真实的中国。
卜希霆讲道,“其实,往往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恰恰是破解偏见的密钥。未来,如何将此类个体传播纳入国家形象战略,构建可持续的‘网红矩阵’传播生态,或许也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课题。”
3.年轻人是突破国际传播壁垒的突破口
“甲亢哥”是00后,他在直播中也坦言,在中国看到了太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也通过社交媒体传递给了更多的海外年轻人。
“谢谢Speed让年轻的美国孩子看到亚洲的真实模样,宣传误导太深了,美国年轻一代应该了解中国。”这句评论来自“甲亢哥”中国行的YouTube视频评论区。还有网友自制了“甲亢哥”在少林寺“痛苦面具”表情包。
20岁博主与95后、00后用户对话,创造了“鬼畜视频”“表情包战争”等Z世代传播形态,这是“甲亢哥”中国行走红并引发海外网友关注、共鸣的主要原因。
卜希霆建议,做好国际传播,就要了解海外青年受众对中国的信息需求和兴趣点,如文化、科技、生活方式等,有针对性地策划和制作传播内容,以满足青年受众的需求,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共鸣,从而提高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善用新技术、新应用,增强触达率、增强可及性
“甲亢哥”中国行活动中,高铁5G直播、移动支付等科技场景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传播爆点,实质上是以技术优势重构了中国的文化话语权。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增强触达率、增强可及性也是做好国际传播的关键。
此次,“甲亢哥”的中国行,主要采取了直播这种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沉浸感的传播方式。这也启示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应不断创新传播形式,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如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生动的传播体验,从而提高传播效果与情感共鸣。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