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杭州的西湖边,游客们习惯看到一个瘦瘦的少年,穿着一件泛白的衬衫,背上斜挎着一个破旧的帆布包。只要听到有人说英语,他的眼睛就会立刻亮起来,笑容热情又有点腼腆:“Hello! My name is Jack. Can I be your guide?”
在杭州的西湖边,游客们习惯看到一个瘦瘦的少年,穿着一件泛白的衬衫,背上斜挎着一个破旧的帆布包。只要听到有人说英语,他的眼睛就会立刻亮起来,笑容热情又有点腼腆:“Hello! My name is Jack. Can I be your guide?”
这个少年,就是后来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
那时候的马云,英语成绩并不好,口语几乎为零。家里也没有条件送他去外面学,更没有外教或补习班。但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学不好,那就直接去找“外国人”练。
于是,从13岁开始,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骑着一辆破自行车,从家里赶到西湖边,义务帮外国游客做导游。没有报酬,唯一的收获就是能听到、说到地道的英语。
刚开始,他的口语笨拙得很,几乎每一句话都要反复比划、解释。游客听不懂,他就用手画,用身体做动作,甚至画在纸上。一个“bamboo”单词,他能拿着真竹子比划半天。
有人笑他“傻”,说这种学法不靠谱。但马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每天面对的,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真实英语对话。
他遇到过美国的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的摄影师、英国的旅行作家。他会问他们:“你们平时怎么说这个词?”“这句话有没有更自然的表达?”游客们有时会教他一个新单词,有时会直接改他的句子。
马云不怕出错,反而主动让别人帮他纠正。后来他回忆说:“如果你不怕丢脸,英语很快就能进步。脸皮薄的人,很难学好口语。”
这种义务导游的经历持续了9年。九年里,他几乎天天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从最开始的磕磕绊绊,到能流畅讲解杭州的历史文化,甚至聊起各国的风土人情。
更关键的是,他学到的英语,不是课本里的“假口语”,而是能直接用在生活和商务中的地道表达。这让他在后来的人生中,赢在了起跑线上。
1995年,马云第一次去美国,帮朋友做翻译。那次他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看到了“Internet”这个词。他惊讶地发现,中国在网上几乎没有信息。回国后,他用英语建立了“中国黄页”,为阿里巴巴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如果没有当年在西湖边的那段“义务导游”经历,马云很可能在那个时代失去与世界对话的机会。英语,让他提前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也让他能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马云的英语秘籍,其实简单到不可思议:
找真实的交流场景——不要等学会了再开口,而是用交流去倒逼自己学习。不怕丢脸——错误不是丢人,而是进步的起点。长期坚持——9年的早起导游,让英语变成了他的第二语言。学生活化的英语——不要只背课本,要学别人日常怎么说。今天,很多家长花钱让孩子去外教班、出国游学,效果却不如预期。马云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语环境,未必需要高成本打造,关键是主动去寻找、去创造。
来源:Jeffrey教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