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生育遗传领域从业者,每天面对罕见遗传病诊断、患者管理以及生殖咨询等工作。而遗传病往往罕见、多系统性,容易诊断延迟,尤其在资源有限的地区,遗传专家短缺是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好在AI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渐填补空白,帮助快速诊断,提升患者护理效率。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最
作为生育遗传领域从业者,每天面对罕见遗传病诊断、患者管理以及生殖咨询等工作。而遗传病往往罕见、多系统性,容易诊断延迟,尤其在资源有限的地区,遗传专家短缺是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好在AI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渐填补空白,帮助快速诊断,提升患者护理效率。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最近发表在《欧洲人类遗传学杂志》上的综述文章——《临床遗传学中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linical Genetics)。这篇文章由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的Dat Duong和Benjamin D. Solomon撰写,深入探讨了AI在临床遗传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AI基础知识:从机器学习到生成AI
AI不是单一技术,而是包括多个子类:
人工智能(AI):计算机系统模拟人类智能的行为。例如,一个基于规则的系统,能根据患者症状清单建议遗传测试。
机器学习(ML):AI的子集,计算机从数据中学习,而非完全依赖预设规则。临床例子: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遗传变异的功能影响。
深度学习(DL):ML的进阶版,使用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处理复杂数据,如面部图像分析来诊断遗传综合征。
生成AI:最新热点,能“生成”新内容,如ChatGPT生成诊断建议或蛋白结构预测。
这些技术的兴起得益于计算能力提升(如GPU)和大数据(如互联网上的图像和文本)。在遗传学中,DL特别有用,因为它能处理罕见病的有限数据。
对于生殖中心医生来说,理解这些可以帮助评估AI工具的可靠性。例如,在胚胎筛选中,ML可以计算多基因风险评分(PRS),辅助决策。
AI在诊断中的革命性应用
诊断是临床遗传学的核心,AI已深度介入。文章强调,AI能分析多种数据类型:面部图像、文本描述、实验室结果等。
计算机视觉:如Face2Gene App,使用DL分析患者面部照片,提供遗传病鉴别诊断。文章提到,它在2010年代就流行,尤其在资源匮乏地区,帮助诊断如Noonan综合征的亚型。对于儿科医生,这意味着更快识别新生儿遗传异常。
自然语言处理(NLP)和大语言模型(LLM):ChatGPT等能从临床描述中识别遗传病,甚至在标准化案例中超越医生。近期研究显示,LLM在诊断一般医疗问题时,准确率和移情能力高于人类。
实验室测试:AI加速变异分析,如CADD工具使用ML评估变异致病性。未来,基因组测序将像血常规一样自动化。
在妇产科,AI可用于产前筛查:分析超声图像或NIPT数据,预测胎儿遗传风险,减少诊断延迟。
AI在管理和治疗中的潜力
临床遗传学更注重诊断而非治疗,但AI正改变这一点。文章指出,AI将加速“精准医学”:
新疗法发现:AlphaFold使用DL预测蛋白结构,帮助设计针对遗传病的药物。近期研究用生成AI创建新基因编辑系统,可能治疗如囊性纤维化。
患者管理:AI工具如OpenEvidence提供管理指南,例如Lynch综合征的癌症筛查。AI还能从电子病历中挖掘潜在遗传病患者,建议干预。
生殖咨询:在生殖中心,AI可预测生活方式对多基因风险的影响,帮助夫妇优化生育计划,而遗传咨询师可以用AI生成个性化咨询报告,解释复杂遗传风险,提高患者理解度。
上图是AlphaFold蛋白结构预测一个遗传病相关蛋白野生型与突变型的结构,野生型中,His410与Glu330之间形成盐桥能稳定局部的相互作用;但是突变为Asp410后原有的盐桥被破坏,反而形成了静电斥力,突变会使得蛋白质稳定性下降。
AI在临床支持中的实际帮助
行政负担是遗传专家的痛点:写报告、回复邮件、处理保险。文章提到,AI可减轻这些:
聊天机器人:响应患者查询,如遗传测试解释。
LLM应用:生成临床笔记或知情同意书,质量有时高于人类。但需小心“幻觉”(AI编造信息)。
潜在风险:AI可能被用于减少人力,导致工作负荷增加。
未来展望:准备变革
除上述内容外,文章还大胆预测了AI的影响:
短期(1-2年):AI主要用于行政和诊断辅助,采用不均。
中期(2-5年):实验室自动化,类似NIPT的“无人工干预”模式。
长期(5年以上):AI主导研究和诊断,人类转向人际沟通和程序操作。临床遗传学可能从诊断转向管理。
AI在电子病历智能化方面的应用
由于在各医院中,许多关键信息(比如药物史,过敏原)是非结构化的,这就导致很难纳入标准的如SQL数据库管理,而AI(如Deepseek),可以针对中文医疗文本优化的NLP模型,提取非结构化病历信息。
Deepseek在遗传病和非结构化病历数据处理方面确实有一些很好的应用,它主要利用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能力来提升诊断效率。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例子和相关技术点:
1——四川某医院的罕见病辅助决策平台
四川某医院罕见病医学中心将 Deepseek大模型与医院自主研发的 “人工智能罕见病辅助决策平台” 深度融合,实现了多模态数据整合,显著缩短了罕见病诊断时间。
【应用方式】该平台对接了医院的病历系统、检验系统、影像系统,能够基于医院底层大数据进行筛查。无论患者挂哪个科室,只要其病历、检验指标或影像学结果存在异常,系统都能自动识别并提醒医生进行罕见病排查。
【效果】诊断周期从数年缩短至数周,重症肌无力、心脏淀粉样变性等罕见病的筛查准确率和召回率均突破90%。
2——某生物公司:基因诊断与致病性解读
该公司引入Deepseek-R1模型,应用于遗传病基因检测数据的解读,特别是在心血管遗传病领域。
【应用方式】智能致病性解读:整合基因变异频率、蛋白功能预测等参数,自动生成ACMG(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证据链,并提供置信度分级。
动态更新:系统能动态纳入全球最新研究,帮助解读争议性变异。
报告生成与遗传咨询:自动生成结构化报告,结合患者临床表型提供健康管理建议,并通过可视化降低理解门槛。
【效果】提升了基因解读的准确性,基层医生也可借助系统完成基础咨询,缓解了专家资源压力。
3——PhenoDP:表型驱动诊断工具
PhenoDP是一个基于Deepseek-R1的孟德尔遗传病表型驱动诊断工具,它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处理非结构化病历文本,并整合HPO(人类表型本体)标准进行疾病优先级排序。
【应用方式】临床摘要生成(Summarizer):Deepseek-R1生成患者临床摘要,提炼关键表型信息。
疾病排序(Ranker):基于信息内容(IC)相似度、phi相关系数及语义嵌入,计算疾病可能性排序。
症状推荐(Recommender):采用对比学习策略,推荐可能遗漏的关键症状,辅助鉴别诊断。
【效果】在模拟和真实患者数据中,PhenoDP的疾病排序覆盖率比现有工具提高 2.6%-8.6%,显著提升诊断效率。
4——成都某医院:疑难病历梳理与会诊辅助
医院疑难罕见病诊疗中心引入Deepseek人工智能系统,处理病程长、信息繁杂的疑难病例。
【应用方式】自然语言处理: 通过提示词(如“按时间顺序梳理就诊记录”)快速提取非结构化病历中的关键信息(诊断、治疗方案、病情变化)。
多模态数据整合:整合影像、病理、基因检测数据,形成可视化图表(如检验指标趋势图),辅助医生快速掌握病情。
远程会诊支持:在专家会诊中提供清晰的可视化时间线,标注用药调整、病情转折点等关键事件。
【效果】大幅提升会诊效率,帮助专家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5——某医学遗传中心:妇幼遗传病智能管理
某医学遗传中心基于Deepseek进行本地化部署,应用于妇幼健康的遗传病智能管理。
【应用方式】遗传病辅助诊断:输入临床表型(如胎儿超声异常、血清学筛查风险),系统自动推荐候选基因,并关联最新文献和指南。
智能问答与科普:AI客服解答妇幼遗传病相关问题,支持图文、语音多种交互方式。
随访与政策匹配:自动匹配惠民政策(如遗传病救助),并协助材料预审。
【效果】提升遗传咨询效率,申报通过率预计提升 65%,响应速度提升 300%。
6——某三方医学:肿瘤分子报告自动生成
将Deepseek大模型用于肿瘤基因检测报告的自动生成,涉及遗传性肿瘤风险评估。
【应用方式】结构化报告生成:系统自动解析NGS检测数据(如SNV/Indel、CNV、基因融合、TMB等),生成包含变异解读、临床意义、用药建议的综合报告。
知识库支持:依托超过10万条实体肿瘤变异数据构建的知识库,确保解读准确性。
【效果】报告生成时间从 1-2天缩短至3-5小时,准确率超 90%,整体检测周期压缩至 5-6天。
核心应用特点总结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AI在遗传病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处理非结构化文本:从复杂病历中提取关键临床信息。
2 多模态数据融合:整合基因、表型、影像、检验等数据。
3 辅助诊断与决策:提供疾病排序、变异解读、报告生成等功能。
4 提升效率:大幅缩短诊断时间和报告生成时间。这些应用不仅加快了诊断速度,也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特别是在罕见病和遗传病领域,展现了AI技术的巨大潜力。
拥抱AI,最大化益处
AI不是威胁,而是工具,能帮助我们克服遗传专家短缺、诊断延迟等问题。作为遗传咨询师、生殖中心医生或妇产儿科医生,你们应及早学习AI工具,如Face2Gene或ChatGPT医疗版。同时,注意伦理:数据偏差可能加剧不平等,确保AI在多样化人群中有效。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31-024-01782-w],建议阅读全文。
主要参考文献:Duong D, Solomon B 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linical genetics[J]. 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25, 33(3): 281-288.
来源:亿康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