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开会,太浪费时间——教员如何定义“有战斗力的会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20:10 1

摘要:“我最怕开会”“一天被拉三次会,啥事也干不成”“会上说一堆,没人落实”。

一、情节推进:人人吐槽会议,但人人都在会议中被决定命运

“我最怕开会”“一天被拉三次会,啥事也干不成”“会上说一堆,没人落实”。

这些声音你熟不熟悉?

在很多组织里,会议成了效率杀手的代名词——既没输出,又不聚焦,常常演变成“领导播报—中层点头—底层神游”的流程秀。于是很多人下意识抵触会议,甚至形成一种文化:“开会=混时间、耗能量、躲责任”。

但从教员的视角看问题就完全不同了:会议,不是形式,而是组织意志的集结与指挥平台。

为什么我们会讨厌开会?

从深层心理看,有四类常见情绪根源:

恐惧暴露:怕在会上被点名、被问责、被评价;

缺乏掌控:不知道会议是否与你相关,担心被“白白浪费时间”;

过度独立:自我认知里“我只对我自己的那块负责”,会议是别人的事;

对组织目标缺乏信仰:认为大家只是各自为政,开会解决不了真正问题。

教员在整风运动中清楚看到这种“组织厌倦”,他说:“会议不是凑人头,而是统一思想、明确路线、解决问题的武器。”他对会议质量的判断只有一个标准:能不能动员人、解决问题、形成统一。

三、组织逻辑:真正的会议,是组织的“大脑运转”

企业组织就像一具身体,会议就像是神经系统——不连接,不调度,组织就会四分五裂,手不知脚,眼看不到耳。

从教员角度看,会议的意义是“三统”:

教员特别重视会议的组织形式:

群众会讲真话,干群会找差距,党内会谈方向;

小组会讨论路径,大会定战略。

每一个会议,都是一次组织的自我更新、自我校准、自我强化。

你不参与,就等于放弃影响组织;你不发言,就等于自动放弃立场;你不准备,就意味着你在组织里没有表达价值的能力。

四、文化隐喻:从“话语权疲劳”到“组织动能构建”

很多职场人以为,“不说话才能保安全”“少开会才能高效”。

这正是教员所批判的“消极怠工型干部文化”。他指出:“会议如果成为逃避责任、推诿任务的舞台,就是庸政、懒政的温床。”

会议不该是广播式灌输,而是组织成员共同参与的协同场——

有不同立场的交锋(路线斗争);

有关键变量的统一判断(主要矛盾);

有组织执行的集体认领(谁来打仗)。

教员在长征后期的“遵义会议”就是最经典的会议转折样本——不是表面“会议”,而是组织命运的拐点。

所以,会议不是浪费时间,是决定谁能上台、谁被边缘的战场。

结语:不怕开会的人,才配组织未来

你不喜欢会议,很可能是因为你没能掌控会议。你不发声,就永远是被安排的人。

教员教我们:每一次会议,都是一次对组织方向的重新标定;也是你影响组织的绝佳窗口。

不做沉默的大多数,要做组织的发动机。

来源:鸿涛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