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后,他接连列举叙利亚、阿富汗等地的战争创伤,将各种历史苦难集中在一起,投向一个共同的靶心——联合国。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联合国,那么我们就必须改变世界。”
在联合国大会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抛出了这句引发轰动的话。
他呼吁各国联合起来,抵制所谓的“俄罗斯侵略”。
初听之下,这句话气势磅礴,理想激昂,仿佛在为世界秩序指明方向。
但稍加冷静思考,它背后的逻辑破绽就暴露无遗。
泽连斯基的“联合国梦”
2022年4月5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以视频形式出现在联合国安理会。
他指控俄军在布恰镇大规模屠杀平民,言辞激烈。
他用“恐怖组织”来定义一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呼吁将俄罗斯从安理会驱逐出去。
随后,他接连列举叙利亚、阿富汗等地的战争创伤,将各种历史苦难集中在一起,投向一个共同的靶心——联合国。
他质问这个已经运行七十余年的国际机制,为什么一次次在关键时刻保持沉默。
他要求它,不仅要表态,更要出手。
五个月后,2022年9月21日,在纽约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泽连斯基再次以视频形式“现身”。这一次,他的口吻更激烈。
他在讲话中十五次重复“惩罚”俄罗斯,呼吁设立特别法庭,冻结俄方海外资产,建立赔偿机制。他甚至提出一个惊人的要求:取消俄罗斯的安理会否决权。
在这场讲话中,泽连斯基几乎完全否定了和平谈判的可能。他称俄罗斯只是在用外交手段拖延战争进程,称俄方“害怕真正的谈判”。
他公开宣布,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妥协。
与此同时,俄罗斯方面多次释放谈判意愿。
但这些声音始终被西方舆论压制。莫斯科指责西方国家蓄意阻断和平对话,将基辅当作对抗俄方的前线阵地。
时间来到2025年,再回看这场长达数分钟的视频讲话,它不仅没有如预期那样为战争画上句号,反而成为后续剧烈动荡的前奏。
泽连斯基当时在联合国高呼正义,实则是为了一个更深层的政治诉求。
他的核心目标并非和平,而是借战争的烈焰,推动乌克兰加入北约,锁定西方的永久支持,借助国际道义打压地缘强敌。
他希望通过削弱俄罗斯的安理会否决权,改变联合国的运行逻辑。
他的逻辑简单粗暴:只要敌人在规则内,就要推翻规则。
这当然打动人心,也容易传播。
泽连斯基的演讲,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作勇气与正义的象征。
但从今天回望,那是一种极具煽动性的战略包装。他把世界舆论当作武器,把联合国当作舞台,用极端的立场为复杂的战争寻找单一的“敌人”。
可现实远非黑白分明。
一边倒向西方
早在竞选总统期间,泽连斯基就反复强调将延续亲西方路线。
他公开表态,乌克兰将继续寻求加入欧盟与北约。
然而,他始终回避最关键的问题——何时加入。
当时,乌克兰政府深知,短期内加入欧盟和北约几乎不可能。波罗申科时期制定的《乌克兰国家安全战略》(2015年版),只是将“为融入欧盟和加入北约创造条件”列为战略目标之一,却从未明确时间表。
泽连斯基上台后,2020年同样仅提出要与欧盟、北约及其成员国发展“战略关系”,坚持“务实合作”的主调。
到了2021年,一切开始发生变化。
泽连斯基政府不再满足于模糊的务实合作,而是正式将“获得欧盟和北约成员资格”确立为国家的对外战略目标。
2021年3月,乌克兰发布修改后的《军事安全战略》。
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提升国家防御能力,确保军事安全、主权与领土完整,同时推动乌克兰融入“欧洲大西洋安全空间”,争取北约成员资格。
8月,乌克兰公布新的《对外政策战略》,进一步坐实了这一方向。文件明确规定:乌克兰的主要外交目标是成为欧盟和北约的正式成员国。
与此同时,战略重点突出防范俄罗斯威胁,确保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
在这一版对外政策文件中,还强调要促进出口、吸引外资、保护海外公民权益,并提升国家国际形象。
乌克兰渴望不仅在地缘政治中占有一席之地,更希望以西方体系的标准重塑自身。
可以看出,从2019年到2021年,泽连斯基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清晰的演变过程:从保守务实,到主动进取;从模糊表态,到明确设定目标;从顺势而为,到积极布局。
乌克兰并未止步于自身的西向外交,它还主动拥抱由美国主导的北约体系,公开支持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
泽连斯基上台后,多次现身北约在欧洲各地的军事演习现场。
他还积极游说,要求北约在乌克兰境内举行联合军演,意图用实际行动将乌克兰牢牢绑定在西方军事体系之中。
2021年7月23日,泽连斯基正式批准《深化乌克兰融入北约的紧急措施》。
该文件明确指出,加入北约是乌克兰国家安全的最高优先事项之一。
乌克兰将在法律、外交、军事等多个层面,动用一切手段推进与北约的全面对接,毫不掩饰对西方军事体系的依赖与渴望。
进入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乌克兰进一步强化了与西方在安全领域的联系。
泽连斯基不断在国际场合强调,乌克兰正在为整个西方世界的安全而战。
他竭力塑造乌克兰为“自由堡垒”的形象,以此争取西方更多的武器、资金和政治支持,试图最大化提升乌克兰对抗俄罗斯的能力。
与此同时,乌克兰的外交策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靠拢,更是价值观上的深度绑定。
自2014年危机爆发以来,乌克兰已彻底抛弃了与俄罗斯一度存在的价值认同。
它公开拒绝俄罗斯提倡的保守主义与“可控民主”,转而全力拥抱西方推崇的新自由主义体系。
乌克兰在国家认同、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迅速与俄式模式划清界限。
泽连斯基执政后,这一趋势愈发明显。
他不仅把加入欧盟和北约上升为外交目标,更将其上升为文明抉择,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方向。
俄乌冲突爆发后,泽连斯基频频在国际场合发声,将战争定义为“自由与专制的对抗”,强调乌克兰正为“民主世界的共同价值观”而战。
他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明确表示,乌克兰与欧盟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历史传统。乌克兰正在前线,为捍卫“欧洲的生活方式”而浴血奋战。
在那场演讲中,泽连斯基毫不留情地将俄罗斯描述为“最反欧洲的力量”。
他强调,乌克兰的命运与整个欧洲紧密相连,乌克兰若失守,欧洲的自由与繁荣也将岌岌可危。
这种话术延续到了大西洋彼岸。
2023年12月,泽连斯基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再次将乌克兰的战争定义为全人类的战争。他称乌克兰正在为“我们的自由和你们的自由”而战。
这场冲突,被他形容为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自由之战”。
在演讲中,他着重强调:正是乌克兰在前线的顽强抵抗,保护了其他欧洲国家免受俄罗斯扩张主义的威胁。乌克兰不仅为自身存亡而战,更在无形中承担起了西方世界的防线。
可以看到,泽连斯基的外交布局,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联盟寻求。
他正在试图将乌克兰塑造成西方文明的一部分,进而把乌克兰的命运与西方整体捆绑得密不可分。
这种策略在短期内确实为乌克兰赢得了大量资源与支持,但它也意味着,一旦战争走向不利,乌克兰将很难再以独立中立的姿态,在国际体系中自处。
乌克兰不是在单纯地加入某个组织,它是在将自身彻底交付给一个阵营。
而这种交付,不仅需要付出鲜血的代价,还可能在未来,付出主权与独立性的巨大成本。
乌克兰,相较于俄罗斯,无疑是弱者。国力悬殊,资源匮乏,决定了它在国际舞台上无法硬碰硬地竞争。
面对现实,泽连斯基选择了另一条路。他把道德,作为外交武器之一。
上台以来,泽连斯基不仅在安全与经济利益上与西方深度绑定,还在价值观与情感认同层面下足功夫。他清楚地知道,军事上力有不逮,舆论场上却可以力挽狂澜。
在多边平台与双边交往中,乌克兰政府大打“人道主义牌”。战争带来的平民苦难,被不断放大、渲染,通过视频、图片、证词,直击西方社会的情感底线。
“联合国梦”还是“美国梦”?
泽连斯基的“联合国梦”,归根到底,不过是美国梦的延伸。
他渴望通过取消俄罗斯的一票否决权,削弱俄方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渴望依靠北约,换取美国在军事上的保护;渴望通过欧盟合作,攫取美国所能施加的经济利益和优惠政策;更渴望在政治上得到美国的认可与赞许,从而在国内外塑造强人形象。
然而,泽连斯基似乎忽略了最基本的一条逻辑:在国际政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美国,不是乌克兰的救星,而是掌控棋局的玩家。
欧洲,也未必是乌克兰真正意义上的盟友,而更像是利益分配时的竞争者。
事实很快给了乌克兰一记重击。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方迅速甩出一份矿产协议。
表面上,是援助乌克兰;实际上,是开出高昂的交易条件。美国要求乌克兰以价值五千亿美元的稀土资源作为回报,用未来十代人的资源,偿还今日的战争援助。
面对如此“狮子大开口”,乌克兰政府一度强硬。泽连斯基公开表示,美国援助总额不过一千亿美元,乌克兰不会签署一份将由后代埋单的屈辱文件。
然而,国际局势变化飞快。
新协议迅速修改,删除了最初对乌方极为不利的条款。乌克兰不再需要一次性注资五千亿美元,也不用以两倍金额偿还未来的援助。
取而代之的,是设立一个“共同基金”,乌克兰需将未来石油、天然气和矿产收益的50%注入基金,美国则拥有最大程度的控制权,部分收益用于乌克兰再投资,剩余归美方支配。
安全保障内容根本未被写入协议正文。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私人会谈,才是决定这一关键议题的地方。
从乌克兰的角度来看,它显然处于谈判中的绝对弱势。泽连斯基需要在国家利益与政权稳定之间艰难权衡:既要向美国争取更多利益,又必须向国内民众交代谈判成果。
这种局面,迫使乌克兰采取“且行且退”的策略。
在帮助西方实现遏制俄罗斯战略时,乌克兰可以高举理想大旗;但在实质利益谈判中,却不得不步步退让,不得不屈服在大国利益面前。
实质上,乌克兰并没有真正的话语权。只有当乌克兰的诉求与美国利益一致时,美欧才会适时伸出援手;一旦利益分歧,乌克兰注定被冷落。
与此同时,美国施压手段层出不穷。
特朗普政府先是放出言辞威胁,随后又通过舆论渠道暗示,如果乌克兰不合作,将切断星链网络服务。制裁与援助并行,糖与鞭子齐下。当美国施加足够压力时,乌克兰的立场便会迅速软化,谈判妥协幅度也随之扩大。
即便是新协议本身,乌克兰内部也有不同声音。
部分官员认为,删除最苛刻条款是一次小胜,但也不得不承认,乌克兰在经济与军事上对美国高度依赖,未来势必需要付出更大代价。
特朗普深知这一点。他先以不切实际的高要价震慑乌克兰,再抛出一个看似合理的方案,让乌克兰在绝望中接受,最终牢牢掌控乌克兰的资源命脉。
更致命的问题是:乌克兰最为关切的安全保障,在协议中依然悬而未决。
美乌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各有盘算。乌克兰希望用稀土资源换取军事保护,将西方深度绑定进对俄冲突;而特朗普政府则意图最大限度控制乌克兰资源,同时减少对冲突的直接介入,以便自由调整战略重心。
显然,这份矿产协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合同,而是一次深度的地缘政治博弈。每一个条款背后,都是力量的较量与权力的较分。
正当美乌在矿产协议上激烈拉锯时,欧洲也开始“下场”。
有消息曝出,欧盟已向乌克兰递交了一份“互惠”矿产合作协议,意图分一杯羹。虽然欧盟官员随后否认,但背后的意图并不难猜。
乌克兰的矿产资源,对欧洲至关重要。乌克兰能够提供欧盟所需的21种关键矿产,这对于欧洲能源转型与经济复苏意义重大。
特别是在战争中付出巨大代价的欧洲国家,更需要在冲突结束后,寻求实质性回报。
更重要的是,面对特朗普加快与俄罗斯协调的态势,欧洲感到极度不安。内部正经历政治碎片化,外部又要面对“美国优先”的压力。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欧洲不得不在乌克兰问题上积极争夺主动权,与美国周旋。
从这一点看,美欧之间围绕乌克兰未来资源的暗战,已经悄然展开。
表面上,乌克兰高举自由与民主的大旗,争取援助;实际上,它早已被各方利益撕扯,变成了一块被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地。
到了这个时候,泽连斯基怎么就绝口不提“不与普京谈判”了呢?
泽连斯基的梦想,早已不再纯粹。
参考资料:
泽连斯基,快成演讲家了!
上观新闻
从对冲到选边:乌克兰的战略取向与俄乌冲突的困局_张弘
来源:热情的逗狐狸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