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集体打差评!阿里藏了7年的“王炸”夸克,让00后上瘾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00:11 1

摘要:当中国留学生在应用商店集体给一款AI应用打差评,理由是“凭什么国内大学生能领免费会员,我们没有”时,没人想到这场“围攻”会把阿里最不起眼的“小儿子”夸克推上风口。这个曾被当作网盘具的“透明APP”,如今用户规模破2亿,6月人均使用次数碾压同类AI,连外国大使都

当中国留学生在应用商店集体给一款AI应用打差评,理由是“凭什么国内大学生能领免费会员,我们没有”时,没人想到这场“围攻”会把阿里最不起眼的“小儿子”夸克推上风口。这个曾被当作网盘具的“透明APP”,如今用户规模破2亿,6月人均使用次数碾压同类AI,连外国大使都忍不住点赞:“中国学生用它写简历、查资料,简直是免费的全球广告。”

在DeepSeek、豆包等AI巨头厮杀的红海中,夸克凭什么成为阿里AI的“救命稻草”?当其他APP还在比拼参数和营销时,这个“画风清奇”的产品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撕开了口子:它不做高深的技术炫技,而是把自己变成大学生的“生存工具箱”——从搜题、看小说到做PPT、写论文,甚至能编歌、查志愿,活生生一个装在手机里的“哆啦A梦口袋”。

这场逆袭的背后,藏着中国AI最野生也最致命的生存逻辑:与其在技术巅峰上孤芳自赏,不如蹲下来接住普通人的真实需求。夸克的爆火,不是偶然,而是一场精准踩中时代痛点的“降维打击”。

提起阿里的AI布局,多数人会想到通义千问、天猫精灵,夸克这个名字一度淹没在庞大的产品矩阵里。2014年阿里收购UC浏览器后,为了摆脱“臃肿”骂名,UC团队偷偷孵化了这个“纯净版浏览器”,最初定位不过是“轻量搜索工具”,连内部都觉得“这不过是个边缘业务”。

谁也没想到,这个被忽视的“小透明”会在2025年成为阿里AI的“遮羞布”。数据显示,夸克用户超2亿,00后占比过半,覆盖全国70%的大学生,6月人均使用次数超越同类AI产品。当通义千问还在实验室里优化算法时,夸克已经用最“土”的方式占领了年轻人的手机屏幕。

它的逆袭密码,藏在对“学生痛点”的极致拿捏里。

初级玩家把夸克当“免费资源库”:难找的电影、下架的小说,甚至冷门的专业课资料,在这里都能“一键获取”。有大学生调侃:“别人充会员追剧,我用夸克白嫖,四舍五入省下一个月生活费。”这种“娱乐平替”的定位,精准戳中了预算有限的学生党。

高阶玩家则解锁了“全能工具人”模式:拍照搜题秒出答案,AI写作能生成论文框架,PPT模板库覆盖从毕业答辩到求职面试,甚至连简历排版、图片去水印都能一键搞定。有留学生在论坛吐槽:“来中国才发现,夸克=小猿搜题+WPS+知网,省下10个APP的内存。”

最绝的是“隐藏技能”:有人用它的AI作曲功能写毕业歌,有人靠“志愿填报助手”压线考上目标大学,甚至有考研党把历年真题、考点解析整合成“夸克笔记”,转手在二手平台卖了几百块。这种“万物皆可夸克”的野生用法,让产品跳出了工具属性,变成了年轻人的“创造力孵化器”。

为什么是夸克?在其他AI还在比拼“逻辑推理”“多轮对话”时,它选择了最朴素的赛道: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党要的不是“能聊哲学的AI”,而是“5分钟搞定作业的神器”;年轻人缺的不是“高精尖技术”,而是“免费又好用的生存工具”。夸克用一种近乎“贪婪”的功能整合,把自己变成了手机里的“瑞士军刀”——你未必天天用,但需要时它一定在。

在AI行业普遍追求“高大上”的当下,夸克的策略显得格格不入:它不投流、不请明星代言,甚至连广告都很少见,却靠“学生口口相传”火了。这种“反套路”的背后,是对Z世代需求的精准解码。

第一层逻辑:用“免费”打破壁垒,用“刚需”锁住用户。
大学生群体的核心痛点是什么?——“穷”和“懒”。夸克精准抓住了这两点:基础功能全免费,会员价格低到学生党无压力(年费不到一杯奶茶钱);功能设计极度“懒人友好”,比如“拍照翻译”直接识别图片里的外文,“文件扫描”自动去除阴影,连PPT模板都分“毕业答辩”“课堂展示”“求职汇报”等场景,连选模板的时间都帮你省了。

这种“无感化服务”让用户形成依赖:写论文时,第一个想到用夸克的AI写作查文献;期末复习时,打开夸克刷真题;甚至无聊时,会下意识点开“免费小说”板块。有数据显示,夸克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40分钟,远超同类AI产品,这种“高频刚需”的粘性,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第二层逻辑:不做“技术巨人”,要做“场景超人”。
当其他AI还在强调“参数领先”时,夸克把精力放在了“场景颗粒度”上。比如“考试中心”功能,不仅覆盖四六级、考研、考公,连教师资格证、CPA、法考等专业考试都有细分题库,甚至能根据用户专业推荐“高频考点”。有法学专业学生调侃:“夸克比我导员还懂考试重点。”

更绝的是“跨场景联动”:用夸克拍照搜题后,系统会自动推荐相关知识点视频;在“简历模板”里填完信息,直接跳转“AI面试模拟”功能;看完小说意犹未尽?AI续写功能能让你自己当“网文作者”。这种“一站式服务”把用户牢牢锁在生态里,用一个APP解决一串需求,比单纯的“功能堆砌”高明得多。

第三层逻辑:让用户“玩起来”,把产品变成“社交货币”。
Z世代的传播逻辑是“有趣即正义”。夸克深谙此道,故意“留白”让用户开发隐藏功能:有人发现用“AI绘画”生成的表情包能在朋友圈刷屏,有人用“夸克小说”的“自定义结局”功能写同人故事,甚至有情侣用“AI作曲”写情歌当纪念日礼物。这些“野生玩法”被拍成短视频发到抖音、B站,自带“宝藏APP”的传播属性,免费收割了海量流量。

当留学生在应用商店打差评时,国内大学生却在疯狂“安利”:“夸克会员免费领,错过亏一个亿!”“用它做的PPT被老师夸爆了!”这种“一边骂一边用”的反差,恰恰证明了夸克的成功——它已经从工具变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身份认同”:用夸克的人,才懂“怎么用最少的钱过最爽的大学生活”。

夸克的爆火,不是孤例,而是中国AI“接地气”打法的缩影。从拼多多用“砍一刀”下沉市场,到抖音用“算法推荐”征服老少,中国互联网产品最擅长的就是:把复杂的技术变成“傻瓜式”的体验,把高端的服务变成“白菜价”的普惠。

这种“中国特色”在AI领域同样奏效。当OpenAI还在讨论“AGI伦理”时,中国的AI们已经蹲在地上捡需求:DeepSeek帮打工人写周报,豆包陪大妈唠嗑,夸克给学生党当“学习搭子”。它们不追求“改变世界”,只解决“今天午饭吃什么”“作业什么时候交”这种“小问题”,却恰恰踩中了普通人最真实的痛点。

外国大使的评价一语中的:“中国提供了一种新可能——技术可以既是高效的,又是普惠的。”夸克的2亿用户里,有70%是大学生,00后占比超一半,这些年轻人未来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当他们习惯了“用AI解决问题”,这种“工具依赖”会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中国AI最可怕的“护城河”。

但夸克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大而全”的模式能走多远?
目前夸克的功能已经覆盖学习、办公、娱乐、健康等多个领域,但“全能”的另一面是“不精”。有用户吐槽“AI写作的论文框架太模板化”“拍照搜题偶尔识别错误”,当学生党毕业进入职场,这些“够用但不顶尖”的功能还能留住他们吗?

更关键的是“破圈”难题:夸克的基本盘是大学生,但25岁以上用户占比不足20%。如何让白领、宝妈、老年人也爱上这个“学生专属APP”?它需要从“大学生工具”进化成“全民助手”,这意味着要在功能深度和场景广度上找到平衡——既要保留“接地气”的优势,又要避免陷入“样样通样样松”的陷阱。

夸克的故事,给疯狂内卷的AI行业提了个醒:技术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 在参数竞赛和营销大战之外,还有一条更朴素的赛道——蹲下来,听听普通人到底需要什么。

它证明了三个道理:
第一,刚需比炫技更重要。 比起“能写代码的AI”,普通人更需要“能自动算账的AI”;比起“会画画的AI”,学生党更需要“能搜题的AI”。技术再先进,若不能落地到具体场景,终究是空中楼阁。

第二,普惠比高端更有市场。 中国有6亿网民月收入不足5000元,他们不需要“万元AI课程”,只需要“免费的简历模板”“好用的拍照翻译”。夸克用“低价+免费”策略撕开市场,恰恰印证了“长尾效应”的力量——服务好大多数人的小需求,比讨好少数人的大梦想更能做成大生意。

第三,生态比单一功能更值钱。 夸克的终极野心不是做“超级工具”,而是构建“AI生活圈”:它接入了支付宝的支付体系,打通了淘宝的商品搜索,甚至和高德地图合作推出“校园导航”。这种“寄生”在阿里生态上的协同效应,让它有底气和纯AI公司打“持久战”。

未来的夸克,或许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当豆包开始做教育场景,当DeepSeek切入办公领域,这个靠“学生党”起家的产品需要证明自己不止“会服务年轻人”。但至少现在,它用一场漂亮的逆袭告诉行业:中国AI的真正竞争力,从来不是模仿别人的技术巅峰,而是扎根自己的土壤,长出独一无二的生态。

留学生的“差评”还在继续,但夸克的下载量已经悄悄爬上了应用商店榜首。这场看似荒诞的“围攻”,恰恰成了最生动的注脚:当一个产品能让用户“一边骂一边用”,它就已经赢了。

夸克的故事还没结束,中国AI的逆袭,才刚刚开始。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