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船挨了29分钟持续水炮,船员耳朵差点被割掉,最终举起白旗示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00:03 1

摘要:9月16日,在南海黄岩岛附近海域,中国海警与菲律宾船只再次发生对峙。一段由中国海警发布的现场视频显示,一艘菲律宾船只在中国海警水炮的持续喷射下,船员最终举起白旗示弱。

9月16日,在南海黄岩岛附近海域,中国海警与菲律宾船只再次发生对峙。一段由中国海警发布的现场视频显示,一艘菲律宾船只在中国海警水炮的持续喷射下,船员最终举起白旗示弱。

然而,事件并未就此结束,菲律宾海岸警卫队随后放出该船船舱内部的图片,指责中方“执法过度”,称水炮持续喷射约29分钟导致船舶严重受损,一名船员被飞溅玻璃击伤耳部。

要理解这次事件,我们得先看看发生了什么。根据中国海警局的官方通报,9月16日,菲律宾组织了10余艘公务船从不同方向非法侵闯中国黄岩岛领海。中国海警依法采取了包括喊话警告、航路管制和水炮喷射在内的分级管制措施。通报特别提到,在上午10时左右,菲律宾3014号公务船无视中方的多次严正警告,以不专业且危险的方式,故意冲撞了中方正常执法的海警船。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甘羽明确表示:“菲方蓄意侵权挑衅行径性质恶劣,发生擦碰的责任完全在菲方。”

另一方面,菲律宾方面则给出了不同的说法。他们承认船只受损并举起白旗,但指责中国海警使用了“过度武力”,声称水炮持续喷射长达29分钟,造成驾驶室玻璃、船舱隔板、电气系统和空调装置严重受损,甚至有一名船员被飞溅的玻璃伤及耳部。

那么,为什么菲律宾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以如此大的规模来挑衅呢?这背后的时机值得玩味。就在此次事件发生的六天前,也就是9月10日,中国刚刚宣布以立法的形式在黄岩岛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举措被广泛视为是对黄岩岛主权管辖的进一步强化和固化。菲方此次大规模侵权行动,很可能是对此表达所谓“不满”的一种方式,试图否定中方对黄岩岛的合法主权权益。

此外,不能忽视的是更大的地缘政治背景。4月份,美国、菲律宾和日本正在黄岩岛东部海域举行“肩并肩2025”大规模海上联合军事演习。这种外部势力的撑腰,可能给了菲律宾某种错误的信心和底气,认为可以借此机会进行更加强硬的试探和挑衅。

这次对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方执法行动的层级性和专业性。中国海警并非一上来就使用水炮,而是遵循了逐步升级的原则:先是喊话警告,然后是航路管制,最后在必要时才实施水炮喷射。这种“分级反制”措施体现了中方在维权执法上的克制和专业,旨在有效阻止侵权行为,而非主动寻求冲突升级。使用水炮在国际海上执法实践中也并非罕见,它通常被视为一种非致命的、可控的强制措施。

与以往菲律宾方面往往高调炒作此类事件不同,马尼拉当局此次的反应却显得异常沉默。其国内主流媒体如ABS-CBN、GMA等几乎未做详细报道,军方回应也相对轻描淡写。这种反常的沉默背后,可能折射出菲方面临的多重困境:一是实际损失可能确实较为惨重,船舶瘫痪、装备毁损,不便公开详情;二是可能意识到其依赖的外部支持在实际冲突面前存在虚实落差;三是菲律宾国内正面临政局动荡(民众抗议马科斯政府腐败、物价问题),本想借此转移矛盾,不料行动受挫,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对于菲律宾而言,其处境实际上相当微妙。它试图借助外部大国的力量来平衡中国,并希望在南海问题上获取更多筹码。然而,它也必须谨慎行事,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棋子”甚至“牺牲品”。一方面,它需要向国内民众展示其“捍卫权益”的姿态;另一方面,它也必须衡量与中国彻底对抗的巨大风险,尤其是在经济和安全领域。这种走钢丝般的平衡术,考验着菲律宾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中国在黄岩岛设立自然保护区的举措,从战略角度来看是一步高棋。它巧妙地利用“生态保护”这一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道义高地,来重构南海问题的实际状况。这样一来,菲方的侵权行动不仅是对中国主权的挑战,还可以被定义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同时,通过行政立法的方式,中方进一步固化和明确了其对黄岩岛的管辖事实,使得任何外来船只的非法活动都构成了“主权+环保”的双重违规。水炮驱离在此框架下,就不仅仅是维护主权的执法工具,更成为了国际舆论场上具有道义优势的话语权武器。

美国等域外国家在此次事件中的表态相对低调。这一方面是因为《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明确不覆盖黄岩岛,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近期中美之间正在进行的一些对话与沟通有关。中美双方刚刚围绕TikTok及经贸问题在马德里进行了会谈,美方可能不希望菲律宾的冒险行为影响中美关系的整体稳定。这再次表明,域外大国的支持往往是策略性的和有限度的,其最终考量是国家利益而非盟友的得失。菲律宾指望完全依赖外部力量来对抗中国,无疑是一厢情愿的战略误判。

这次事件以及中方的应对,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在南海维权执法上的新常态:常态化、专业化和法治化。中方通过持续的执法行动(如警告、跟踪、水炮警示、登检等)构建完整的证据链,逐步推进所谓的“反切香肠”策略,即用执法而非立即军事对抗的手段来巩固主权,瓦解菲律宾及其背后支持者试图构建的争议。

对于未来的南海局势,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点展望。

首先,类似的摩擦和对峙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仍会间歇性发生,因为菲律宾国内政治以及某些域外国家的战略需求可能会驱使类似的挑衅行为继续发生。

其次,中国预计将继续坚持其既有策略,即通过强大的海上执法力量和坚定的政治意志,以非军事手段为主,层层推进,有效维护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保持对话大门敞开。

最后,南海问题的最终解决,依然需要回到双边对话协商的轨道上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它仍然是符合地区国家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持续的对抗和挑衅,尤其是引入域外势力,只会增加误判风险,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最终对包括菲律宾人民在内的所有沿岸国家都不利。

回看9月16日黄岩岛的风波,那艘在水炮下举起白旗的菲律宾船只,或许可以成为一个象征。它象征着某些势力低估了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与能力;它也象征着某些挑衅行动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和面临的失败;更重要的是,它或许能成为一个促使各方冷静反思的契机——在南海这片祖先留给我们的蔚蓝国土上,对话与合作,远比对抗与冲突,更能创造出共享和平与繁荣的未来。

来源:史韵烽火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