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11月,上海沦陷;1938年10月,武汉、广州也相继沦陷。沿海、沿江两大经济区的大城市几乎全落入敌手,国民政府无奈撤往大后方。大后方除了个别城市,大多经济落后、贫穷,多是农牧区。战争就像一台疯狂烧钱的机器,单靠宁夏、甘肃、陕西等地的那点税收,国民政府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1938年10月,武汉、广州也相继沦陷。沿海、沿江两大经济区的大城市几乎全落入敌手,国民政府无奈撤往大后方。大后方除了个别城市,大多经济落后、贫穷,多是农牧区。战争就像一台疯狂烧钱的机器,单靠宁夏、甘肃、陕西等地的那点税收,国民政府哪能撑得住?而且,有钱人见国民政府风雨飘摇,谁还愿意一直拿着法币?他们纷纷把法币换成黄金、美元、英镑,这一下就抽走了国民政府的外汇储备。外汇没了,法币贬值越来越厉害,陷入了“越贬值,有钱人越换;越换,法币越贬值”的恶性循环。
国民政府也不想坐以待毙,采取了不少应对措施。先是制定外汇管理办法,限制外汇兑换;1938年5月,财政部发布相关方针,严格限制旅客从内地前往港澳、广州等通商口岸时携带法币、外币及金银制品,防止资金外逃;为解决战争资金短缺,还通过增加税收、开展募捐、举借债务、吸收存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可这些办法效果并不好,外汇兑换限制催生了黑市交易,民众本就经济条件差,募捐和举债得来的钱也有限。
1939年,国民政府做了两个重要决定。一是宣布为适应社会货币流通需要,合理增加法币发行额;二是公布《巩固金融办法纲要》。以前,法币准备金只有金银外汇,此后,短期商业票据、公债、股票等都能充当法币准备金,其中公债最多能占准备金总额的40%。用现在的话说,这就跟“量化宽松”差不多。从这以后,法币发行彻底失控,像脱缰的野马,朝着崩溃的边缘狂奔而去。
法币到底贬值成啥样了呢?1934年 6月底,法币发行额才14.1亿元,到 1938 年底就增发至23.1亿元,抗战初期一年半就增加了9亿元。从1939年到1944年底,法币增发规模更是急剧扩大,分别增加42.9亿元、78.7亿元、151亿元、344亿元、754亿元、1895亿元。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法币发行额高达5569亿元,是1937年的近395倍。严重的通货膨胀让物价飞涨,抗战前的1元法币,到 1938 年底大概只值0.6元,1939年底降到0.28元,1943 年底只剩0.005元,1945 年6月日本投降前夕,几乎就没什么价值了,跟用来擦屁股的草纸差不多。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国民政府决定卖黄金回收法币。可宋子文刚命令一下达,民众和那些贪污的军官都疯狂抢购黄金,上海的库存黄金很快就卖光了。就算紧急从重庆调运黄金,也挡不住这抢购的热潮。1947年2月6日,上海金价一天涨了五次,达到550万法币一条,南京、广州、汉口、重庆等地均价突破600万法币一条,黑市暗盘更是高达700万法币一条。到1947年2月,中央银行一共抛售黄金353万两,占库存黄金的60%,回收法币9989 亿。但在这个过程中,法币又增发了32483亿元,回收的钱还不到增发金额的三分之一。国民政府不仅损失了大量黄金储备,物价也没控制住,法币贬值更严重了。1948年8月,法币发行量飙升到604.6兆元,1945年到1948年短短三年,就增加了近109倍。
1943年,国民政府颁布《黄金存款方法》,承诺到期后本金和利息都用黄金支付。这对民众来说,听起来是个不错的储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家去存款。可到了1944年,政策就变了,改成本金用黄金支付,利息却用法币支付。
谁能想到,1945年存款到期时,宋子文又出新政策《黄金购户存户献金办法》,规定民众提取黄金时,得把40% 捐给政府,而且直接在银行就给扣了。就这么着,到1946年,国民政府靠着这招从民间硬生生掠夺了82万两黄金。
抗战胜利后,法币和沦陷区伪币该怎么兑换成了大问题。专家经过测算,觉得兑换比例在1比50或者1比28左右比较合适。可宋子文公布的比例却是1比200。这一下,沦陷区民众都惊呆了,这也太离谱了!而国统区的民众一看有利可图,纷纷跑到沦陷区疯狂采购。沦陷区的物价就像坐了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
历史学家黄仁宇回忆说,在重庆只能买两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然能在高档酒楼摆上两桌酒席。就连一直主张反贪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也不得不承认,在大后方没多少价值的50万元法币,在沦陷区能兑换成 1 亿伪币,不仅能买一套四合院,给孩子买衣服、玩具的钱都还有剩。这政策对沦陷区的百姓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大灾难,带来的危害一点都不比日本的军事侵略小。
宋子文这一系列错误决策,可把蒋介石给气坏了。蒋介石在日记里多次痛骂宋子文,说他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祸国殃民,还大骂自己瞎了眼才用了他。当时国内反对国民党的运动越来越激烈,蒋介石没办法,只能打出最后一张牌,那就是金元券。刚开始,金元券好像还真起了点作用,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但好景不长,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