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拖挂行驶向来不轻松,尤其是倒车进入狭窄空间时更是考验技术。但并不是所有的拖车都一样。上世纪60年代,有人专门为大众甲壳虫设计了一款极为特别的拖车——Efes Auto-Porter。
拖挂行驶向来不轻松,尤其是倒车进入狭窄空间时更是考验技术。但并不是所有的拖车都一样。上世纪60年代,有人专门为大众甲壳虫设计了一款极为特别的拖车——Efes Auto-Porter。
这款Auto-Porter的出现,让甲壳虫的载货能力大幅提升,几乎把它变成了一辆小型皮卡。不过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它能装多少货,而是它与车身的连接方式,以及它那独特的结构:整个拖车只有一只轮子,并且还是安装在可转向支架上的,样子就像一只巨大的超市购物车轮子。
先来说说连接方式。它并不像普通拖车那样通过标准的拖钩与车辆相连,而是直接固定在甲壳虫后保险杠的支架上——这些支架本身与车身在后翼子板处相连。甲壳虫的结构介于承载式车身与大梁式车身之间,属于“半承载”设计,这样的安装方式让Auto-Porter更像是车身的延伸,而不是一个单独拖在后面的挂车。
结果就是,车辆在倒车时不再需要应对普通拖车那种“折叠铰接”的难题,操作要容易得多。当然,甲壳虫的车长也随之增加了一米左右,驾驶者必须随时记得自己开的是一辆“加长版甲壳虫”。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载荷会直接作用在后桥之上,而甲壳虫本来就是“重尾”布局,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后轮的负担。
另一个影响操控的因素,则是它那唯一的可转向车轮。理论上,这样的设计让拖车转向非常灵活,但也隐藏着一个潜在问题——所谓的“抖振效应”(flutter effect)。大家在推超市购物车时可能都有过类似体验:本来走得好好的,某个轮子突然疯狂抖动,发出刺耳噪声,仿佛要散架一般。这正是抖振效应的表现。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滚轮与地面振动形成共振时,尤其与转向轴心和车轮轴之间的距离密切相关。距离越大,发生抖振的几率就越小。Auto-Porter的设计中似乎考虑到了这一点,但是否足以完全避免抖振?恐怕只有在实际使用中才能找到答案。
来源:村民赵四li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