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太宗旧年在别人询问唐军为何战斗力如此强,陛下指挥为何如此厉害时,曾自谦地说:
引言:
唐太宗旧年在别人询问唐军为何战斗力如此强,陛下指挥为何如此厉害时,曾自谦地说:
吾以一当十,无他,唯甲坚兵利耳!
这话言外之意就是,我的军队都是能以一当十的存在!
原因只是兵器够锋利,士兵够勇敢而已。
兵器锐利,这是武器的优势!
士兵勇敢,这是战斗的精神!
兵器好能决定胜负,比如美国人就是,拿着牛逼的武器,不用靠近就能打赢战争。
士兵勇能决定胜负,比如志愿军就是,靠着顽强的意志,武器有差距也能打胜仗。
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关键,要么兵器好,要么士兵猛,两者兼而有之那就能以一当十。
这一点上,跟随李世民作战的大唐猛士无疑是用实战证明了。
所以李世民不是自谦,而是发自内心的嘚瑟。
我就是这么牛,你不服不行?
这也很符合李世民,老小孩的性格。
那么这一切又如何证明?
初唐军队有多厉害?兵器有多牛?
为何这么强?在那个时代是什么范式?
我们继续看!
一:不怕打仗,就怕没仗打。
公元644年,在皇宫安逸十多年的唐太宗,因为受不了宫廷琐事,借着有人寻衅的机会,带着大军进行了人生最后一次远征。
这次的目标,是远在辽东的高句丽。
唐军两路出击进军神速,唐太宗率领的军队,一路直抵高句丽重镇安市城下。
大唐军队的行动,让高句丽不敢怠慢,起全国之兵15万人支援安市城。
看着十五万人敌军,无数初唐名将纷纷乐坏了。
江夏王李道宗听闻消息后,兴奋地说:高句丽大军前来,后方必定空虚,要不陛下给我5000精兵,我直接进攻他们都城去可好?
唐太宗看着跃跃欲试的老战友,寻思了一下后婉言拒绝了李道宗建议。
原因无他,唐军在前线一共就三万人,面对的是15万援军还有坚守安市城的敌人。
李道宗这个意见不是不可行,就是太浪了,真要浪成了是千古奇功,浪不成那不成笑话了。
正面对垒又不是打不赢,不需要那么麻烦。
于是,3万人迎上了15万人的队伍!
这个时候我想起了唐太宗的自谦:以一当十,无他,唯甲坚兵利耳。
按照以一当十自谦看,高句丽十五万大军貌似不够,三十万才够。
因此战前分析局势时,唐太宗是这样说的。
他给高句丽人分析了面对自己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在睿智将领带领下,领着大军退入安市城,借助城池和地形坚守,派遣靺鞨游骑兵骚扰我军。
中策是:在聪明将领带领下,选择带着城池中的百姓跑路,躲避唐军锋芒。
下策是:在犯傻将领带领下,选择跟我军正面对战。
唐太宗言外之意是,高句丽人要是睿智的话,就坚守城池,要是聪明的话,就最好退走,要是犯傻的话,就来打我们。
看着李世民的自信,无数将士们没有表达任何异议,也从不寻思会不会败。
因为那个时候的唐军,有一股战无不胜的信念。
这信念源自李世民的坐镇指挥,源自自己的披坚执锐,源自唐军的胜利传统。
事情果然如李世民自谦那样,面对犯傻主动进攻的敌军!
唐军发挥神勇一战功成,十五万敌人,三万唐军居然用分割包围方式,将敌人打投降。
这场战役的过程在《资治通鉴.唐纪十四》中是这样说的:
开战之初,李世民兵分三路,正面派遣李世勣率1.5万人突击敌军,长孙无忌带领1.1万人作为奇兵准备突袭,李世民本人带着4000骑兵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突袭战场。
战斗过程很顺利,正面出击的李世勣1.5万人,配合侧击的1.1万人就结束了战斗,斩首2万多,俘虏3.68万,还坑杀背叛的靺鞨人3500名。
如此辉煌的战绩,是敌人太弱吗?
或许看看高句丽人的装备,其实当时的敌人一点不弱,而且装备很精良!
二:高句丽的实力。
高句丽是当时东北亚新崛起的强国,隋炀帝三次远征都无功而返,间接倒在高句丽手下。
如果他不强大,也引不起李世民重视,也不会干涉半岛格局。
就是因为他的强大,才有进攻的意义。
安市城一战,唐军大获全胜,这俘虏的物资数量其实也验证了高句丽的强大。
三万俘虏,5万匹马,5万运输辎重的牛,一万多套铁甲。
按照一人一马的编制组成,高句丽如果有五万骑兵,标配就是一人一马,如果有2.5万骑兵,配置就是一人两马,精锐骑兵都是一人两马,从这个角度看高句丽军至少有2.5万精骑兵。
再加上上万套被缴获的铁甲,这骑兵应该是精锐的骑兵。
具装骑兵啥概念,就是装备厚甲的重骑兵。
重骑兵属于古典时代战场的最大杀器,在欧洲具装骑兵都是骑士阶层,都是小贵族。
在东方具装骑兵也不是可以轻视的对手,三国时代的曹魏虎豹骑,唐朝时的黑甲精骑,后世的女真铁浮屠,西夏拐子马,蒙古重骑兵,都是具装骑兵的代表。
2.5万骑兵,足以让一个国家在任何地方称霸,除了东亚。
除了具装骑兵外,高句丽的步兵装备也不弱,下图是高句丽遗址中出现的重步兵壁画。
看这装备,是不是武装到了牙齿?
这点上也有记载为证,《新唐书》中说安市城一战,唐军缴获的一万多铁甲,都是近似明光铠的重甲步兵铠。
明光铠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护具,样子大概跟下图一样,跟这个铠甲近似,这战斗力也是杠杠。
看过这之后,再看高句丽军队,是不是有不一样的认知?
面对这样的对手,李世民带领的军队依旧能像砍瓜切菜一样横扫。
将灭国当做任务,将胜利当做信念!
是什么让大唐如此牛逼?这就要看当年唐军给出的答案了。
答案除了兵器好,将士勇猛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原因!
三:唐军的底气,后勤体系
唐太宗自谦说:以一当十,无他,唯甲坚兵利耳。
其实这句话并没有说透唐军强大的根源。
真要追根溯源,当时的唐军强大除了士兵猛之外,还有三大能力加持!
首先:当然是强悍的后勤补给能力。
这点上,唐朝的军队数量还有健全的军备体系就能诠释出来。
按照《新唐书》记载,唐朝军队中无论骑兵还是步兵,在初期和巅峰期都配置了马匹。
高峰期连步兵都能有两匹吗,就别说骑兵了,一个军用来后勤用的骡子等就有七千多匹。
唐朝的常备军数量,在不同时段虽然有变化,但从常态看基本上都有50-60万左右的军队。
即便后续因为安史之乱衰败了,中央直属的神策军规模也在10到20万之间,还不算地方军。
这只看似不算大的军队(跟明朝220万卫所兵比)配置有多少马咧?
答案是很多。
盛唐时,仅仅陇右地区唐朝官方机构“监牧”饲养的马匹就有43万左右。
唐朝监牧的作用是,将马养到一定大小后,就分别配置到不同的单位和地方供调用,从这个角度看,盛唐时记载的43万匹的数据,只是一个牧场的存栏量,不是全国总量。
如果算上皇室养的马,还有地方上和民间养的马,唐朝马匹数量应是绝冠中国历朝历代的。
这也是盛唐时,就连步兵出征都能配置马匹的根源,真的不缺马,而且非常重视马政。
来源:稀鸿市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