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主席一辈子但凡有点闲下来,总是绕不开两样乐趣。一样是坐在台下听折子戏,另外一样,说出来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游泳。竟然有时候路过哪里有条好江好河,他哪怕穿着干部服,看到水也有点眼馋。这不,话说那年主席去南方,有个午后,他站在邕江边上,眼睛亮晶晶的,非要下去比划
毛主席一辈子但凡有点闲下来,总是绕不开两样乐趣。一样是坐在台下听折子戏,另外一样,说出来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游泳。竟然有时候路过哪里有条好江好河,他哪怕穿着干部服,看到水也有点眼馋。这不,话说那年主席去南方,有个午后,他站在邕江边上,眼睛亮晶晶的,非要下去比划两下。也就在那时候,主席遇见了当地公安局的负责人。打招呼时,两人都还客气。可是主席听了那位的名字,忽然来了个玩笑,一脸认真地问:“你说,你这个人,到底正不正啊?”一句话把气氛就带活了。
可人家是谁?主席难得兴致十足地问一句,好像背后另有深意。这事还没完,越琢磨越带劲。咱都听过,说历史上的大人物总爱考考身边人,有时候是一句玩笑,有时候可全是试探。为啥突然聊到这?先别急,其实这事后头还真有点门道。
新政权刚落脚,全国乱局刚刚收住不久。说是“天下太平”,其实各地琐事杂事还没消停,毛主席就从来没歇下心来,既操国家大事,又惦记地头百姓。和有些久居庙堂的官僚不同,他最不怕的是劳烦——总说“凡事要趟趟水,脏活累活自己去。”眼见又到了一年之计的关口,他前脚刚从杭州开会回来,后脚就踏上去南宁的火车。那回,南宁会开的不小,背地里气氛更是透着股紧绷——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开会接待自然大有讲究。那次只让韦国清和刘建勋两位老将候在机场,不见外人,悄悄地迎了主席。南宁头一回来这么大的场面,地方干部都巴不得把自家所有好东西摆上桌。但韦国清了解主席的脾气——谁家都来劲,主席可最见不得大操大办。南宁人会做菜,但真要张罗点新鲜玩意,还得别有新意。韦国清左思右想,想起了南宁有道名头不小的菜——婆婆豆腐。特点就是普通原料,味道却清奇可口,也寓意着人民生活稳稳当当。想着既讨巧又不失礼数,就决定试试。
这个决定一出,韦国清还是老老实实先请示了一声。主席起初还皱了下眉,说:习惯就好,能管饱就不必多花钱。韦国清软磨几句,加上身边人热情劝说,最后主席也大大咧咧点头,同意了。聚餐那天,大家伙围坐一桌,看见料理上桌,一开始都摸不着头脑。只是听说是南宁自己的传统,菜名里头带个“婆”字,不知该不该多吃一口。主席见气氛冷场,爽快地夹了一块豆腐,边嚼边说:“南方就是会吃,这豆腐做得真厉害!”一句话,把大家都带动起来。后来有人回忆,那顿饭其实很简单,但气氛极好。与其说是“破例”,不如说是感念一份情意。
其实主席一向是这样,遇上新鲜事敢为人先。不是第一次,在东北时,听村妇推荐蘑菇炖鸡,他放下架子先尝试,一边还乐呵呵点评“味道不错,能下饭!”身边人也因此学了不少。做大事、用人心、为人民,凡事总要带头,这在主席身上是说一不二。
后来在南宁待了十七天,主席根本闲不下来。哪怕会务紧张,有时也要挤出几小时往外走。有一回,他还真乔装打扮到市井小巷里溜达。说是“乔装”,其实就是戴了顶破帽子又换件灰蓝衣裳,身边只带两三个人。梁正那次提议:还是低调些,市井闹腾,出点儿乱子一帮老百姓都要挤过来。主席嘴角带着笑,边走边打趣:“咱还是得偷点清闲,才知道老百姓都咋过的日子。”结果市场上一遇到小摊贩,他就说东道西。有人卖咸菜,他蹲下来问,“生意可还好?家里人都健康吧?”一位拄拐的大娘抱怨了两句高物价,主席听得很实在,回神后自语一句:“这个得想办法……”你说跟谁比?不是谁都干得出来。
天晴或下雨,主席都有兴致在外头转。有早上起早散步,顺路买包米粉,后来还捎带着和卖早点的老俩口聊了好一阵。你看,他那种闲心,装不出来,几乎就是“老家人”的派头。偶尔梁正拦他每回散步,他还笑说:“我乐意看,只要别掉队,天冷点怕啥?”老少爷们在旁边抓紧给他披围巾,光景像极了普通人家里当家老人的场景。
游泳的事,也就那几天闹出来。正是1月,南宁水寒刺骨。梁正险些没日没夜琢磨怎么安排——万一水里出事可咋办?最后拉来三五个水性好的青年,一起作伴。有人说毛主席一脱睡袍,转眼就下了水,周围人都还愣着。梁正本来想先下水“探路”,给主席托一把,主席一乐:“我都活大半辈子了,还能栽在水里?”
大伙跟着主席游起来,可过了十几分钟,有的年轻人冻得直哆嗦。保健医生早就急得团团转,既喊又挥手,甚至拎着药箱在江岸边恨不得追过去。主席哪管那些,转头看梁正半是严肃半是玩笑,问:“你说,咱们这队里,你算不算个明白人?”梁正当时一脑袋汗,一边咬牙不下船,一边磕磕绊绊回答:“我…我其实还算正。”主席又开玩笑:“那正不正分你自己说?”气氛就这么松快下来。最后是被保健医生赶鸭子一样劝上岸,大伙才意犹未尽地换了衣服。
你看,有人问“主席你不冷么?”主席拍拍自己:“只要心里有主意,这点冷算什么?怕冷才真冷!”倒像是说人生事儿。旁边的小兵偷着乐,说主席哪怕日子再紧,也从来不认怂。
主席其实经常用自己的方式提醒身边人事不怕难。他不像某些嘴上说“为人民”,其实背地里最怕为难的官儿。上回韦国清琢磨着请主席提议,要不要把广西省会往桂林挪一挪。桂林山水甲天下,地理好、交通顺,他拿着地图比划半天,说这个更利民。主席听完,没马上否决,也没拍板点头,反倒淡淡说:“噢,按这个说法,不少地方的老城都该换吧?”这话带点调侃,其实是考大家的脑子。怎么选地方、定规矩,其实核心还是心里有没有主意,眼下遇难题会不会往前顶。道理浅,实操不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南宁那年下了一场细雨,说是人民公园聚了五千多乡亲。有人光着膀子冒雨等了两小时,就为见主席一面。他走到台前,根本不打伞,完全一副“和大伙一块挨”的架势。下面有人大声喊:“主席辛苦!”有人哭,更多人跟着唱起歌。主席站那不动,就是笑,看着眼前千百个面孔,眼里竟有泪。
说到底,中国能挺过那么些年艰难日子,大半靠的是一颗愿意与老百姓站在一起的心。主席下水、下田、市井中穿梭,也没留下几句多余的“训示”,只是用身体和气息做榜样。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好坏,终究是身边人记住的样子。有时候,老百姓才是最实诚的镜子。主席愿意游泳、敢于带头试新菜,何尝不是在用最朴素的办法,教会大家:前路别怕难,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这样讲下来,那句“你这个人正不正”,不止是打趣一句。更多时候,话糙理不糙——做人做事,咱就得正着来。可历史什么时候是句号呢?现在回头看,大家还记弟的人,大都是这样。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