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2025年是中国工业互联网从战略布局到规模化落地的关键十年。如今,我国工业互联网已拓展至49个国民经济大类,实现了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元,带动经济增长近3.5万亿元,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编者按:2015—2025年是中国工业互联网从战略布局到规模化落地的关键十年。如今,我国工业互联网已拓展至49个国民经济大类,实现了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元,带动经济增长近3.5万亿元,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值此工业互联网发展十周年之际,《中国电子报》特别策划“聚焦中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系列主题报道,旨在梳理中国工业互联网十年演进,突出中国工业互联网从技术探索到全球引领的标杆价值,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AI制作
在海尔青岛洗衣机互联工厂,一块钢板变成一台洗衣机仅需38分钟;在奇瑞汽车超级工厂的混线生产线上,每分钟诞生一台定制化整车,交付周期从23天缩短至15天;在卡奥斯创智物联胶州互联工厂,上千种物料正根据产线需求自动匹配,并由AGV运输车精准配送至工位……这些看似散落的场景,正编织成一幅中国工业互联网十年发展的壮阔图景。
十年前,工业互联网还只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十年后,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元,在全球市场占比超过1/4。从被动跟随到主动引领,从概念普及到实践深耕,在工业互联网的强力支撑下,中国仅用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工业升级之路。甚至,更多“中国方案”开始走向全球,为世界工业转型升级做贡献。
中国工业互联网迅速成长
2012年,美国通用电气(GE)首次提出“工业互联网”这一概念,并于2015年成立数字集团,率先推出首个面向工业数据和分析的工业互联网平台GE Predix。几乎是同一时期,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的Mindsphere平台也在欧洲登场,呼应当时的“工业4.0”战略,提出将用物联网、智能工厂和数字孪生“重新定义制造业”。
彼时,中国制造业对工业互联网变革尚未形成广泛共识。早期的探索多停留在“设备联网”阶段,受限于技术瓶颈,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薄弱,企业更多关注单台设备的自动化改造,尚未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
然而,就在全球工业互联网格局初现之际,一家来自中国青岛的企业已悄然启动了属于自己的变革引擎。在2015年,海尔集团已经探索出将用户需求与制造系统深度融合的数字化变革路径。2017年,基于海尔多年制造经验与数字化实践,卡奥斯COSMOPlat正式诞生,成为中国首个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卡奥斯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录城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指出,卡奥斯不是简单地做设备联网或流程自动化,而是从用户出发,重构整个制造逻辑。“我们的目标是让用户成为生产的‘第一参与方’。”他说。
这一探索恰逢政策东风。2017年,国务院《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出台,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政策动能。这一文件不仅完善了政策体系,更推动工业互联网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重构”。
“近十年来,工业互联网经历了两大深刻变化。”陈录城表示,一是从关注单系统、单环节的自动化、信息化,转向体系化的全链条数字协同能力;二是从关注系统与设备能力扩展,转向数据驱动的决策闭环和智能优化。
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工业互联网正式迈入“智能优化”新阶段。据工信部数据,目前全国已有700家5G标杆工厂,产能平均提升近20%,运营成本下降近15%。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制造逻辑的深层重构。
中国首个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COSMOPlat
“中国方案”走向全球
如果说早期的工业互联网聚焦于技术工具的应用,那么中国的发展路径则迅速超越了这一阶段,走向“网络、平台、安全、标识、应用”五位一体的系统化发展路径。
在这种体系化思维推动下,近年来,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经历了深刻变化。作为全球唯一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的国家,中国凭借“世界工厂”锁定在全球产业链重要地位之后,又依托“场景深度+技术创新”的双重优势,在智能制造全球竞赛中塑造独特竞争力。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种跨越式发展的底气,主要来自两大关键支撑:一方面,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工业场景和完整的工业门类,为技术验证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已取得显著突破。
陈录城表示,过去十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完成了从“工具”到“生态”的跃迁。卡奥斯“大企业共建、中小企业共享”的生态赋能模式”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创新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的难题,还跨行业复制“灯塔经验”,助力世界“灯塔工厂”加速形成,为全球制造业数值化转型发展提供了绝佳范例。
如今,“中国方案”的可复制性已在全球范围得到验证。以2016年海尔并购美国GE Appliances为例,通过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赋能推动,从并购整合至今,通过有效的整合与协同,营收较收购前增长近2倍,利润提升至3倍,现已成为美国收入增长最快的家电公司。此外,卡奥斯大规模定制模式在新西兰斐雪派克、欧洲Candy以及日本三洋都得到了复制,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卡奥斯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已实现在中国、美国、俄罗斯、新西兰、意大利、埃及等国家的70余座工厂加速落地,为全球提供可复制的工业化新路径。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方案”的成功实践将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提供全新选择。
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崛起,不仅体现在模式的创新,更体现在全球话语权的提升。
“要将自身技术和方案上升为国际标准并非易事,但我们做到了。”据陈录城回忆,2017年,卡奥斯COSMOPlat主导启动国际标准IEEE P2672《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通用要求指南》的制定。当时很多人质疑:一个制造模式能否成为国际标准?面对质疑,卡奥斯联合各方反复论证,最终历经近五年努力,终于发布了IEEE半个世纪以来唯一以制造模式为框架制定的国际标准。
截至目前,卡奥斯COSMOPlat已主导和参与了15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平台还受邀加入欧盟GAIa-X项目,成为首个将中国平台架构融入欧洲数据主权体系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方案与全球技术和标准的对接。
卡奥斯COSMOPlat深耕AI+工业互联网场景
AI重塑制造模式
“十年前,大家对数据驱动还没有那么强的共识。如今,数据驱动已成为制造模式变革的核心逻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
目前,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实践已全面开启。
卡奥斯COSMOPlat自研国内首个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垂域大模型——天智工业大模型,并构建“天空地”一体的AI科技体系。在石油化工行业,该模型构建38个智能体,助力陕西延长石油提升生产精度,人工与能源成本降低约10%,年降本达千万元级。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田洪川指出,当前工业AI呈现“大模型+小模型”协同发展的格局:大模型应用于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知识密集型场景;小模型则聚焦生产管控、设备预测等高实时性、高精度任务。未来,二者将协同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加速“研—产—管—服”全链条变革。
“大模型将驱动任务规划与创新生成,小模型解决具体场景的执行问题,”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套装备创新中心主任夏志杰表示,“这将推动制造业从‘数据洞察’迈向‘自主智能’。”
谈及未来,余晓晖提到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工业互联网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未来十年将实现工业体系全面接入;二是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推动工业互联网进入智能新阶段。
在此过程中,中国将为全球工业的智能化演进定义新方向。如今,中国已建成1.85万个工业5G项目,覆盖41个工业大类。工业互联网的神经网络每天处理亿万条数据,优化着遍布全国的智能制造体系。陈录城指出,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海量的应用场景和庞大的数据资源,这些优势能有效反哺大模型训练,推动AI在物理世界实现更深层次的智能应用。两者的融合,将使数字化转型从“连接数据”迈向“智能涌现”,推动制造业从“数据洞察”走向“自主决策”。
随着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中国有望在全球工业智能化浪潮中继续引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作者 丨谷月
编辑丨邱江勇
美编丨马利亚
来源:大力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