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来你可能不信,现在让你咬牙切齿的“假货”,老祖宗早给起了个文雅到拐弯的名儿——“西贝货”。这俩字拆开是“贾”,谐音是“假”,合着古代人吐槽都要搞点“文字密码”,比现在发朋友圈屏蔽老板还讲究,“骂人不吐脏字”。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现在让你咬牙切齿的“假货”,老祖宗早给起了个文雅到拐弯的名儿——“西贝货”。这俩字拆开是“贾”,谐音是“假”,合着古代人吐槽都要搞点“文字密码”,比现在发朋友圈屏蔽老板还讲究,“骂人不吐脏字”。
最早玩这招的,还得看《红楼梦》里的“文化人骗子”。贾芹那小子在水月庵干糊涂事,人家不直接骂他“假正经”,偏贴个匿名帖写“西贝草斤年纪轻”,把“贾芹”俩字拆得稀碎,搞得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还得先做道“汉字拼图题”才能get到槽点。合着那时候的吃瓜群众,没点文化连瓜都吃不明白,哪像现在,刷到“假货曝光”直接评论区开骂,痛快是痛快,就是少了点古人的“优雅阴阳”。
再往前扒,明清的商人更是把“西贝货”玩出了行业黑话。古玩店里,老板拿着仿冒的青花瓷,不会说“这是假的”,而是笑眯眯地跟你说“这是西贝货,玩玩儿不亏”;红木家具行里,掺了杂木的柜子,也被说成“西贝料子”,合着“玩玩儿”“料子”这俩词,就是古代版的“免责声明”,比现在直播间里的“不退不换”还隐晦。那时候没质检报告,没防伪码,买东西全靠“懂行”,要是你拎不清,被坑了还得谢谢老板“坦诚”——毕竟人家没直接骗你,是你自己没解开“西贝”的密码。
现在的西贝货,可比老祖宗们“嚣张”多了。以前的西贝货还藏着掖着,现在的假燕窝敢标“溯源码”,假羽绒服敢印“90%白鸭绒”,连餐厅里的“现炒牛肉”,都是预制菜加热的——合着老祖宗的“文字游戏”,进化成了现在的“科技与狠活”。更气人的是,你找商家理论,人家还能跟你掰扯:“我们这不是西贝货,是中央厨房‘平替款’”,得,连“骗”都换了个洋气的名儿,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说到底,西贝货这玩意儿,从古至今都是“智商税”的代名词。古代人靠拆字吐槽,现代人靠差评维权;古代人被骗了只能吃哑巴亏,现代人还能找平台投诉。要是哪天你再遇到西贝货,别上火,就当是遇到了穿越过来的古代“李鬼”,跟你玩了一场跨越千年的“骗术接力赛”——只不过这场比赛,输的永远是你的钱包。
来源:闪了个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