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舟"和"攴"构成的第一种甲骨文字形,生动地再现了远古渔民劳作的日常场景——当渔民满载而归后,用木棍将独木舟从水中搬到岸上的艰辛过程。先民们根据这一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创造了这个甲骨文字形,读作"bān",其本义为"搬动",实为后世"搬"字的初文形态。
般字,拥有三个读音:bān、pán、bō。其中,读作bō时主要用于翻译梵语的"般若",本文将重点探讨前两个读音的源流与演变。
般字在甲骨文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字形结构:一是由"舟"和"攴"构成,二是由"凡"和"攴"构成。这两种字形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生活场景。
“舟和攴”构成的甲骨文字形
“凡和攴”构成的甲骨文字形
由"舟"和"攴"构成的第一种甲骨文字形,生动地再现了远古渔民劳作的日常场景——当渔民满载而归后,用木棍将独木舟从水中搬到岸上的艰辛过程。先民们根据这一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创造了这个甲骨文字形,读作"bān",其本义为"搬动",实为后世"搬"字的初文形态。这一字形不仅记录了先民的生产活动,更凝结了他们对劳动的深刻理解。
现代渔民用木棍把船搬上岸
由"凡"和"攴"构成的第二种甲骨文字形中,"凡"作为独体字,其本义为"帆"。考古发现证实,我国最古老的独木帆船可追溯至距今8000年前的跨湖桥遗址,这一发现为"凡"字的本义提供了有力佐证。
跨湖桥遗址独木帆船复原(网络图片)
远古时期的独木帆船,其帆面多由水草精心编织而成,展现出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种原始帆船的工作原理颇为精妙:为充分利用风力,渔民在建造独木舟时,会预先在船体上挖出凹槽,将草编帆牢固地捆绑在桅杆上,再将桅杆下端置入凹槽中。航行时,渔民手持一根特制的长木杆(即操帆杆),直接抵在帆的下缘,通过巧妙地推拉动作,使桅杆灵活转动,从而不断调整帆的角度,以适应不同方向的来风,驱动独木舟破浪前行。
也门渔民用的原始帆船(网络图片)
先民们根据这一充满动感的场景,创造了"凡和攴"的甲骨文字形,形象地表达了船帆来回转动的动态过程,其本义为"旋转"。这个字读作"pán",正是后世"盘"(盤)字的初文形态。它不仅记录了先民的航海技术,更蕴含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
由此可见,甲骨文中的这两个字形,分别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与概念内涵。金文时期,这两种字形仍然得以保留并各自发展。然而,自战国时期开始,这两个字形逐渐合二为一,最终仅保留了"舟和攴"的结构,经隶变后,楷书定型为"般"。
这一演变过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中国古文字的形成,往往源于各个氏族部落根据自身独特的生活场景而创造。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文字在不同部族间广泛传播,但由于地域差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字义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变异,这种现象至今仍普遍存在。例如,"饭"在北方人的观念中,无论是米饭、面条,还是馒头、包子、饼子,皆可称为"饭";而在南方人的认知里,"饭"特指米饭,其他食物则不在此列。
因此,当渔民创造出"舟和攴"与"凡和攴"这两个甲骨文字形时,在渔民眼中它们是两个意义迥异的独立文字。然而,在农耕生活为主的人群眼中,尤其是强势的中原农耕文明视角下,这两个字形的差异并不显著,甚至被混淆。这种文化认知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两个原本独立的字形合二为一,用同一个"般"字来承载两种不同的字义,成为汉字演变史上一个颇具启示意义的案例。
来源:云鹤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