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的引爆点藏在罗永浩发布的消费体验里,他在社交平台提到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这话似乎触碰到了西贝的“逆鳞”。
9月中旬西贝那封公开致歉信里,“向胖东来学习”几个字格外刺眼。
事情的引爆点藏在罗永浩发布的消费体验里,他在社交平台提到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这话似乎触碰到了西贝的“逆鳞”。
西贝官方很快回应,称罗永浩的指责不实,要坚决反对。
但讽刺的是贾国龙早年接受采访时曾说“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越高级预制程度越高”,这种前后表述的差异让争议进一步升级。
看贾国龙那些社交媒体视频能发现问题,他常穿着花衬衫在门店里巡视,对着镜头展示管理场景,配文多是“老贾的坚持”这类内容。
有网友在弹幕里吐槽这种展示方式像“二十年前的霸道总裁戏码”,但这些反馈似乎没被重视。
更关键的是,他在行业交流中提到的观点——预制菜是未来趋势,与此次风波中强调的“西贝无预制菜”形成对比,让消费者觉得困惑。
真正的麻烦是他拍板搞的“透明后厨”直播,本来想证明自己没问题,结果镜头架起来却出了纰漏。
记者在西贝冷库里发现冷冻肉夹馍馍块、隔夜羊排,儿童餐的鸡翅和西兰花都是冷冻包装,有些食材保质期长达两年。
上海门店的后厨里,“草原嫩烤羊排”用的是速冻生制品,“完熟番茄牛肉酱”连包装袋一起放水里加热后使用,这些画面被剪辑成短视频后,在家长群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要知道西贝一直主打“儿童餐健康营养”,很多家长就是冲着这点才愿意买单,当大家发现宣传中“专为宝宝做”的餐食其实是长期冷冻的预制品,这种心理落差很难接受。
有数据显示,这场风波让西贝连续两天营业额掉了100万元,这就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直接结果。
反观罗永浩那边,节奏踩得特别准,他没有直接攻击企业,而是先晒出粉丝反馈,说有妈妈发现孩子吃了预制餐后肠胃不舒服。
接着发起“悬赏征集”,鼓励网友提供更多信息,这种互动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讨论里来。
他在直播里重点强调:“我不反对预制菜,直播间也卖过,但餐饮企业必须明明白白告诉消费者,你吃的到底是现炒的还是预制的”。
他太懂现在人对餐饮的敏感点在哪里,中国报告大厅的数据显示,2025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突破4757亿元,但渗透率只有15%,远远低于欧美市场的60%。
这组数据说明大家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只是接受不了“花现做的钱吃预制的菜”。
罗永浩抓住的正是这种心理,他在视频里对比超市半成品价格和西贝菜单,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价值落差。
贾国龙其实不是一开始就排斥预制菜的,2019年西贝就推出过预制菜产品羊蝎子,疫情后还专门推出“贾国龙功夫菜”系列,天津的中央厨房投资就达10亿元。
2022年他还描述过厨师“打开菜盒加热装盘”的场景,只是那时没意识到消费者会这么在意这件事。
直到2023年西贝才开始逐步缩减门店预制菜品类,到2025年宣称门店已完全没有预制菜身影,但线上平台仍在销售相关产品。
这事让人想起其他企业的做法,老乡鸡把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的菜品明确标注出来,这种透明化操作意外获得网友称赞。
市场监管总局今年3月就要求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目的就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西贝道歉信里说要10月1日前完成中央厨房前置加工环节门店化整改。但最初版本里“顾客虐我千百遍”的表述引发争议,半小时后就删除重发,给“虐”字加上了引号。
这种细节处理上的疏忽,恰恰说明企业对消费者情绪的把握还不够精准。
最近去西贝门店的顾客发现,菜单上多了小图标,标着“本店现制”或“中央厨房预制”。
有消费者反馈,虽然标注了,但部分标着现制的菜品吃起来仍有预制痕迹,看来信任重建需要时间,不是改改菜单就能完成的。
这场风波最该琢磨的,是企业家该怎么跟消费者说话,贾国龙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国家标准对预制菜的定义,说中央厨房配送的是原料不是预制菜。
但消费者不管这些定义,只关心自己花高价吃到的是“刚做好的菜”还是“刚热好的菜”。
罗永浩就不一样,他不说复杂概念,只强调“知情权”这个简单诉求,这种表达更容易被接受。
贾国龙犯的最大错误,可能是觉得自己成功太久,就觉得消费者还该像十几年前那样听他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吃饭不仅要味道好,还要吃得明白、吃得舒服。
太行山区那些老村落都知道,要把石头房改成民宿,既得保留老味道,又得装上网线空调,不然留不住游客。
做餐饮不也一样?标准化生产没问题,但不能把消费者的感受丢在一边。
希望这次西贝是真的学到了教训,不只是学胖东来的表面功夫,更要学那种把顾客放在心上的实在劲儿。
毕竟食客的嘴和脚都是最诚实的,味道好、服务好、让人吃得放心,大家才会真的愿意买单。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