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赛场上,人声嘈杂,灯光打得人眼睛发热。比分定格在那一刻,全场沸腾。大屏幕上跳出的名字——王楚钦,世界第一。掌声、欢呼像潮水一样涌过来,可他站在那里,却没立刻举起双手庆祝。眼里闪着光,嘴唇紧咬,好像脑子里在打转,不是兴奋,而是翻涌的情绪。
赛场上,人声嘈杂,灯光打得人眼睛发热。比分定格在那一刻,全场沸腾。大屏幕上跳出的名字——王楚钦,世界第一。掌声、欢呼像潮水一样涌过来,可他站在那里,却没立刻举起双手庆祝。眼里闪着光,嘴唇紧咬,好像脑子里在打转,不是兴奋,而是翻涌的情绪。
没人想到,他的赛后采访会这么炸。
话筒递到他面前,他深吸一口气:“第一?我还欠自己一个交代。”那一瞬间,观众席明显安静了一拍,连直播间的弹幕都停了。镜头转过去,教练王皓正低着头,眼睛泛红。等再抬头时,眼角的泪已经控制不住滑下来。
外人可能觉得奇怪,不是赢了吗?不是拿了第一吗?怎么会说出这种话。可熟悉内情的人知道,这一路走来,他遭过的质疑,背过的锅,比普通人想象的要沉得多。而这句话,不是矫情,是他心里最真最硬的一块东西。
那段时间,他状态起伏,被媒体放大,每一分输球都有人揪着讨论。一次次比赛结束,除了要面对分数,还得面对舆论的刀尖。有时候他刚走下赛场,手机一打开,全是批评。没人知道他是怎么熬过训练馆里一个人加练到深夜的。球馆安静得能听见自己呼吸,汗一滴一滴砸到地板上,鞋底摩擦声在空旷的空间里特别刺耳。
所以,站在顶点那一刻,他才会说“世界第一算啥”。这不是轻视冠军,而是对“过程”的倔强。他一直觉得,牌子、排名都只是结果,可心里的那道坎,如果不跨过去,拿多少荣誉都像空的。
王皓的眼泪,就是懂了这层意思。作为教练,他看着徒弟从毛毛躁躁的小伙子,一步步走到今天,经历了多少次摔倒、多少次崩溃,他比谁都清楚。很多人只看到今晚的胜利,却没看到那些年凌晨五点的闹钟、厚到发黄的训练日志,还有一遍遍被喊停、改动作到怀疑人生的瞬间。
场边的队员们也愣住了。采访结束,他走下台,王皓迎上来,一个拥抱抱得死死的。没有多说什么,就是那种不用语言的理解。王楚钦眼睛也有点湿,他说:“师父我没让你失望吧?”那一笑,带着疲惫,也带着一种松口气的释然。
回酒店的路上,他把奖杯放在一边,靠在车窗看夜色飞快往后退。城市的霓虹反射在玻璃上,他手里转着手机,屏幕亮起,是妈妈发来的消息——“辛苦了,回来好好睡一觉。”他说不清为什么,这比“世界第一”更让他鼻子一酸。
有记者问他,既然世界第一算啥,那你想要的是什么?他愣了一下,然后笑得很简单:“想要的是哪怕有一天跌下去了,也能挺直腰板地说,我没偷懒,我拼到底了。”这种话,只有真正拼过的人才说得出口。
他骨子里的那股狠劲,其实是双刃剑。它让人进步,也让人承受更多自我压力。比赛前一晚,他会用胶带在房间粘着脚步,模拟场馆的节奏走位;训练中,他习惯自己给自己加压,别人规定20组,他要做25组。教练说他太拼,他笑着说:“不拼怎么办?”
晚上队里开小会,队友调侃:“今天哥火了啊,他摆摆手,说:“火个啥,明天照样回馆练球。”
赢球的光环会褪去,排名会更新,口碑会变动。真正留下来的,是那颗永远想变得更强的心,是一次次在没人看的地方流的汗,是一场场顶着压力打出来的漂亮球。
王楚钦说,这个世界上,最甜的不是被捧上天,而是在所有怀疑声里,硬生生赢回来,让他们闭嘴。在那个瞬间,他知道自己值了。
第一在他眼里,那只是路上的一个路标,不是终点。真正的终点,总在前面的某个拐角等着他继续追。
来源:小闫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