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段采茶女工在集装箱宿舍唱歌的视频火了。镜头里,她们捧着搪瓷碗吃清水面,挤在木板通铺上晾衣服,却笑得比谁都灿烂。可评论区里,3万条留言都在喊“心疼”——原来,这届网友早就不吃“苦难美学”那一套了。
最近,一段采茶女工在集装箱宿舍唱歌的视频火了。镜头里,她们捧着搪瓷碗吃清水面,挤在木板通铺上晾衣服,却笑得比谁都灿烂。可评论区里,3万条留言都在喊“心疼”——原来,这届网友早就不吃“苦难美学”那一套了。
“采茶不是春游,是要命!”
凌晨4点摸黑上山,弯腰10小时摘芽尖,午饭是冷馒头就咸菜。这些50-70岁的阿姨,很多是跨省打零工的留守老人。“采一斤茶挣5块,手快的能摘12斤。”来自安徽的王阿婆撩起裤腿,被蛇咬的疤还泛着紫。
更扎心的是生存账本:
- 住:8人集装箱宿舍,床板缝能塞拳头
- 吃:雇主供餐=白水煮面+酱油,青菜算“加菜”
- 行:为省车费,有人徒步3小时上山
“她们不是牲口,是人啊!”
当城里人花688元买明前龙井时,没人告诉消费者:包装上的“手工采摘”背后,是采茶工日均摄入热量不足1500大卡。浙江某茶企年报显示,2023年人工成本仅占总营收2.7%,远低于物流和包装费。
更魔幻的是身份困境。62岁的李阿姨苦笑:“在老家当奶奶带孙子是责任,在这儿当采茶工反而自在。”这话让多少人心酸?乡村振兴喊了这些年,农村老年妇女依然被困在“临时工陷阱”里——没社保、没合同、受伤自己扛。
采茶工的热搜,恰巧撞上“新质生产力”政策风口。当我们在谈AI替代流水线时,是否也该看看这些“无法被机器取代”的手工劳动者?毕竟,让70岁老人爬悬崖采茶,和用童工挖矿本质上都是文明之耻。
值得思考的数据:
- 全国60岁以上采茶工超200万人,90%无工伤保险
- 某省茶企近5年利润增长37%,采茶工日薪仅涨5元
别再歌颂苦难了!我们要的是明码标价:
✔️ 雇主提供基础劳保和意外险
✔️行业协会制定最低采茶计价标准
✔️ 消费者建立“道德消费”意识
这些阿姨用皴裂的手,托起了千亿茶产业的体面。当我们在直播间抢春茶时,能不能分一丝关注给采茶篓后的她们?毕竟,没有底层的尊严,何来高端的品味?
来源:狂人娱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