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5日,中美双方经贸团队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谈后,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表示,中美双方就以合作方式妥善解决TikTok问题、减少投资障碍、促进有关经贸合作等达成了基本框架共识。这一突破性进展发生在原定的TikTok禁令截止日期(
2025年9月15日,中美双方经贸团队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谈后,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表示,中美双方就以合作方式妥善解决TikTok问题、减少投资障碍、促进有关经贸合作等达成了基本框架共识。这一突破性进展发生在原定的TikTok禁令截止日期(9月17日)前夕,为持续数年的TikTok在美生存危机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
此举标志着中美在科技领域的博弈出现了阶段性缓和,也反映了双方在数字经济规则制定上的务实态度。共识达成的基础在于双方均认识到全面脱钩对两国经济和全球产业链的破坏性影响。然而,框架共识的具体细节尚未完全公开,其能否经受住美国国内政治压力和中美战略竞争的长期考验,仍需进一步观察。
2 时间线与大事记:TikTok在美生存危机全记录
TikTok事件始于2020年特朗普政府时期,延续至拜登政府,并在2025年特朗普再次上任后进入新一轮博弈期。以下时间线展示了这一事件的完整发展脉络:
表:TikTok在美生存危机重大事件时间表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影响2020年8月特朗普首次行政令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字节跳动45天内剥离TikTok在美业务引发TikTok起诉美国政府,联邦法院驳回禁令2023年3月周受资国会听证会TikTok首席执行官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回应安全质疑未能消除美方疑虑,反而加剧了封禁压力2024年4月拜登签署"不卖就禁"法案要求字节跳动在2025年1月19日前出售TikTok,否则将被禁用法案经国会通过,成为正式法律2025年1月最高法院裁决与服务关停最高法院裁定支持"不卖就禁"法案,TikTok暂停在美服务1.7亿美国用户失去访问权,引发广泛社会反响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首次延期特朗普上任首日签署行政令,将禁令执行延缓75天为TikTok争取到喘息期,显示态度转变2025年4月4日第二次延期特朗普再次给予75天宽限期延期至6月中旬2025年6月19日第三次延期将宽限期再延长90天禁令生效时间推迟至9月17日2025年9月15日第四次延期与框架共识特朗普第四次延期,中美达成框架共识避免禁令立即执行,为协商解决创造条件TikTok事件始末展现了法律、政治与商业的多重博弈。2020年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字节跳动剥离TikTok在美业务,否则将面临禁令。TikTok随即起诉美国政府,通过法律途径暂缓了禁令执行。2024年4月,拜登签署法案要求字节跳动在2025年1月19日前出售TikTok,否则将被禁用。2025年1月,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支持该法案,TikTok暂停在美服务,但随后特朗普在上任首日即签署行政令延缓执行禁令。
值得注意的是,TikTok在美国拥有约1.7亿用户,支撑着数十万人的就业和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活动,这使得全面禁令面临巨大的社会经济阻力。与此同时,TikTok也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截至2024年3月,其美国用户数已达到1.7亿人,2022年以6.72亿次下载量位居全球第一,成为2022年度最受全球欢迎的应用。
3 与中美经济战的同步博弈:关税战与科技战的双重压力
TikTok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美之间持续的关税战和科技战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场多维度的综合博弈。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两国在多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博弈,TikTok成为科技战中的焦点之一。
3.1 同步升级的关税战
2025年,随着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国总统,中美关税战进入了新一轮升级周期:
2025年2月:特朗普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并取消800美元以下跨境小包免税政策,直接打击中国跨境电商。
2025年3月: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将关税从10%上调至20%,中国随即对美农产品实施精准反击。
2025年4月:特朗普启动"对等关税"机制,对中国商品加征34%关税,使总税率达到54%。中方当即对等反击,随后8天内双方关税竟如死亡螺旋般攀升至125%。
这种关税战的升级与TikTok面临的压力同步进行,反映了中美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的全面博弈。关税战不仅影响了商品贸易,也加剧了技术领域的紧张局势,TikTok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筹码。3.2 科技战的延伸
TikTok事件是中美科技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对TikTok的打压与其对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一脉相承,均以国家安全为名,行技术遏制之实。这些行动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对中国技术崛起的不安,尤其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
科技战的核心是技术标准和数据主权的争夺。TikTok作为中国首个真正全球化的社交媒体平台,其算法和技术实力挑战了美国在数字领域的传统优势地位。美国试图通过打压TikTok来维护其技术霸权,防止中国在数字时代占据主导地位。
4 美国大选与特朗普的态度转变:从强硬到务实
特朗普对TikTok的态度在其竞选和就任总统期间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转变背后既有政治考量,也有现实利益的计算。
4.1 选举前的强硬立场
在2020年第一个总统任期内,特朗普对TikTok采取强硬的"不卖就禁"立场。他于2020年8月6日签署行政令,称TikTok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将在45天后禁止任何美国个人或实体与TikTok及其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进行任何交易。这一立场迎合了当时美国国内对华强硬的政治氛围,也符合其整体对华贸易战的战略基调。
4.2 选举后的态度转变
在2024年竞选期间和2025年就任总统后,特朗普对TikTok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
2024年12月:当时还是美国当选总统的特朗普表示,他赞成TikTok在美国继续运营一段时间。
2025年1月:特朗普在上任首日即签署行政令,将TikTok禁令执行延缓75天。
2025年4月和6月:特朗普又两次延长宽限期,将最终期限设定在2025年9月17日。
特朗普甚至公开称赞TikTok是一个"了不起的平台",并表达了保留其在美国运营的意愿。这种转变背后有多重考量:政治因素:TikTok在年轻选民中极具影响力,完全禁令可能影响选举政治。特朗普在2024年大选中可能借用了TikTok的影响力来吸引年轻选民。
经济现实:彻底禁令将造成巨大的经济破坏和就业损失。TikTok在美国支撑着数十万人的就业和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活动,禁令带来的经济后果不容忽视。
技术可行性:完全封禁一个如此流行的应用面临技术和法律挑战。此前的一系列法院判决曾阻止了禁令生效,特朗普政府可能意识到全面禁令在实践中的困难。
5 深层分析与未来展望:数据主权时代的科技博弈
TikTok事件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数据主权和技术霸权的博弈,反映了数字化时代国家竞争的新形态。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一家企业或一个应用的命运,关乎全球互联网的未来格局和治理模式。
5.1 数据主权与国家安全之争
美国对TikTok的指控主要集中在数据安全和内容审查两个方面。美方担心TikTok会审查其平台上政治敏感的内容,以及对个人数据的搜集和存储安全性问题。美国国会参议员曾称TikTok是"不能忽视的潜在的反情报威胁",他们对TikTok是否会搜集用户信息,中国是否会审查美国用户发布的内容存在疑虑。
然而,这些指控缺乏确凿证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评估结果显示,没有证据证明中国政府从TikTok中获取用户数据。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在《TikTok与美国国家安全》报告中也指出,TikTok不是受中国政府操控的工具,不会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也没有通过算法推荐传播有利于中国政府的信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机构公民实验室也得出同样结论。
5.2 科技霸权与公平竞争
TikTok事件暴露了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双重标准和霸权思维。美国总是控诉别国"盗取"信息,但对于本国科技巨头的违规操作却"选择性失明"。例如,脸书曾因隐私保护问题饱受攻讦,引发轰动一时的剑桥分析丑闻。然而脸书至今依然稳坐全球社交媒体"前排",没有案底的TikTok却在被封杀的边缘。
从数据和隐私安全的角度看,TikTok和照片墙、推特、领英等主流社交软件没有本质区别。土耳其托布埃图经济技术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埃克梅克奇指出:"我的两个女儿都是TikTok的忠实用户,并没有受到所谓的'伤害'。即便TikTok真的存在问题,美国也应该监管而非禁用。"
5.3 法律斗争与宪法问题
TikTok通过法律途径挑战美国政府的行为,取得了部分成功。2020年,面对美国政府的极限施压,TikTok积极起诉,最终联邦法院驳回了该禁令。2025年4月,TikTok及其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向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提起诉讼,挑战一项企图在全美范围内禁止该社交软件的法律。
TikTok在诉讼中指出,该法律违反美国宪法,"国会有史以来首次颁布一项法律,将一个单一的、被点名的言论平台置于永久性的全国禁令之下"。公司强调,"剥离相关业务在商业、技术和法律层面均不可能"。这种法律斗争不仅为TikTok赢得了时间,也揭示了美国政府行为可能存在的违宪问题。
5.4 全球数字治理的转折点
TikTok案例正在成为全球数字治理的风向标。世界各国都在密切关注这一案例,因为它可能为如何处理外国科技公司设立先例。一些专家担忧,这种基于国家安全的限制措施可能导致数字保护主义抬头,最终形成分割的互联网和数字市场。
国际数据政策委员会(CODATA)主席弗兰西斯·克劳利指出,美国打压TikTok是一场政治与权力的游戏,对于美国而言,这关乎中美竞争中的数据和经济的控制权。耶鲁大学法律研究学者程扬扬也表示,美国公司已经收集了数量惊人的用户数据,最近的喧嚣是在利用对中国的恐惧。
5.5 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
基于当前形势,TikTok在美国的未来可能出现三种情景:
再次延期与长期谈判:鉴于过去的模式,不能排除再次短期延期的可能性。特朗普政府可能会继续采取"踢皮球"策略,一边延期一边寻求解决方案。
达成结构性交易:最理想的结果是达成一项满足美方安全关切的交易,可能涉及技术隔离(建立独立的数据处理和存储体系)、数据本地化(将所有美国用户数据存储在美国境内)和美方监管(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进行监督)。
法律挑战升级:任何最终的禁令决定都可能面临新的法律挑战,从而将整个过程进一步延长至法院系统。
2025年9月15日达成的中美框架共识为第一种或第二种路径提供了可能性,但具体结果仍需观察后续谈判进展。
结论:博弈中的共存之道
TikTok事件是中美科技竞争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政治挑战和地缘风险。事件发展至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企业生存问题,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标志性议题之一。
今天中美就TikTok问题达成的框架共识,为解决这一复杂问题提供了希望,但并不意味着争端彻底解决。中美在数字领域的竞争将是长期性的,需要找到平衡国家安全与经济利益、数据安全与创新发展的合理路径。
正如中国商务部所言,"散布虚假信息,并以此为借口打压中方有关企业,已经成为美方的惯常做法"。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希望美方采取更加负责任的方式,切实尊重和遵守公平、开放和非歧视的国际规则。只有通过对话与合作,而不是对抗与脱钩,才能找到兼顾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为全球数字治理提供可持续的模式。
TikTok事件最终如何解决,将深刻影响未来全球科技格局和数字贸易规则,值得持续关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