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展现我市教师“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生动实践,近日,市教育局组织开展“好教师讲好故事”活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展示我市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展现我市教师“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生动实践,近日,市教育局组织开展“好教师讲好故事”活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展示我市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宁浩博,大连市第八十四中学教师,曾获评大连市优秀教师、大连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2016年8月,宁浩博第一次站上了大连市第八十四中学的讲台。面对这群深陷思维迷宫的孩子们,这位年轻的体育教师攥紧了拳头:“我要和他们在一起,成为照进他们心灵的光。”此后的3285个日夜,他三度担任班主任,荣获大连市优秀班主任、大连市优秀教师等7项荣誉,更在孩子们的生命里刻下永不褪色的烙印。
1
血肉长城:以躯体铸就教育丰碑
班主任的使命始于守护生命的重量。2017年深秋的一个晚自习,教室里一片安静。突然,一声声嘶力竭的哭喊撕破了宁静。教室的角落,一个少年蜷缩着身子,猛地将课本砸向墙壁,哭喊着:“不用你们管!我不想读书!”
那一刻,宁老师的心被狠狠揪住了!看着小王同学因寄宿生活的压力而崩溃,听着他喊出“不用你们管”的委屈,涌上宁老师心头的,不仅仅是心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宁老师没有犹豫就冲了过去,紧紧抱住小王颤抖的肩膀。小王捶打、哭喊,甚至一口咬在了他的手臂上。有同事劝他:“快把学生带到德育处吧!”他攥紧渗出血痕的衣袖,坚定地摇头:“不!这是我的学生,我要陪在他的身边。”
那一晚,他紧紧拥着小王颤抖的躯体,轻声安抚:“孩子,别怕,老师在。”那一晚他彻夜未眠,与学生促膝长谈。
小王咬在他手臂上的齿印,至今依稀可见。但更让他铭记的,是第二天清晨学生塞给他一张浸着未干泪痕的字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我错了……”
阳光洒满走廊,他轻轻捧起小王淤青的手腕,问:“孩子,你知道那天老师为什么没松手吗?”学生茫然地摇摇头。他告诉学生:“因为真正的强者,从不在情绪的洪流里沉沦!”他教小王,当愤怒冲上心头时,把拳头抵住胸口,“试试看,深呼吸三次——一、二、三”。从那天起,他会带着学生进行情绪调解,遇到难题时,他放慢语速对学生说道:“等等,让我先深呼吸三次,你们也可以试一下”;同学之间争执时,他带着全班做“情绪暂停操”。直到一个课间,他看见小王和同学产生了点小冲突,小王没有爆发,而是猛地攥紧拳头,闭上眼,默数:“一、二、三。”
为了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他翻阅《儿童情绪心理学》。原来,幼年的家庭变故,让情绪成了小王保护自己的铠甲。于是,他为小王定制了“情绪温度计”:红(危险)、黄(预警)、绿(安全)三色贴纸记录每日心情。三个月后,小王举着一本贴满绿色贴纸的记录本,冲进办公室,眼里闪着泪花。
宁老师为小王量身定制了成长的计划。在班级设立“情绪管理小管家”岗位,请小王记录班级的“情绪晴雨表”。起初小王紧张得手抖,但当宁老师在全班面前赞扬他的工作成绩时,小王眼中第一次闪出了自信的光。后来,小王自己主动设计“班级情绪角”,甚至在班会上分享《我的情绪管理日记》。
初三毕业典礼那天,小王忽然走到宁老师身边,摸了摸他手臂上的疤痕,轻声说:“老师,我终于懂了,控制情绪不是压抑自己,而是……和自己和解!”当少年指尖触及老师的旧疤,往日的困惑悄然消融,心中只余一片平和从容。这依稀可见的齿痕,正是教育家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具象化,宁老师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需要仁爱之心”的嘱托,转化为以命护命的生动实践。
2
千家灯火:用脚步丈量教育版图
家访路上铭刻着共产党员的初心。面对连续逃学的小冯,宁老师三赴偏远乡镇。小冯第一次逃学时谎称发烧难受,坚持让母亲去上班,自己却在家睡觉没上学。第二次逃学从家里出来但没到校,对老师谎称坐公交车过站下午再来,结果下午仍未到校。第三次宁老师坚持要求家长送孩子上学,小冯母亲特意向工作单位请假,亲自送他进校门,随后小冯立即翻墙逃学。宁老师与家长一起离校寻找,几经周折,最终在网吧找到小冯并劝导回家。
宁老师通过多次家访了解到,小冯母亲是单亲妈妈,靠打零工抚养小冯和姐姐,家庭经济窘迫。小冯与姐姐关系不和,青春期与母亲存在一些矛盾,在校外交了不良朋友,不爱上学,经宁老师多次劝导,小冯最终返校读书。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他格外关注,上课时经常鼓励表扬他的点滴进步,安排班级里品学兼优的学生主动接近小冯,让班干部们在课业和活动中带着他共同参与。为了提升小冯的责任意识,宁老师任命他担任班级卫生委员,又专门向学校德育处申请,破例将小冯纳入值周生队伍。在承担值周任务期间,小冯每天认真检查卫生纪律,风雨无阻地在校门口执勤。令人欣慰的是,小冯不仅完成了宁老师和学校交付的所有工作,还主动帮助其他困难同学,经常鼓励他们好好上学,成为有用的人。小冯的蜕变,正是宁老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生动缩影,他在家访路上踏出教育的温度,为身处困境中的小冯点亮了前行的路。
在教育工作中,宁老师始终致力于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平等的成长环境。学生小刘的右脚有六个脚趾,左小腿存在机能障碍,虽然日常着装能遮蔽外形差异,但行走时的异常姿态仍不可避免。面对身患残疾、行动不便的小刘,宁老师更以细致与智慧倾注关怀。小刘因走路姿态与常人不同,产生了自卑心理。注意到这一情况后,宁老师并未给予他“特殊对待”,而是坚持“共同参与”的原则——无论是体育训练还是其他集体活动,他都鼓励小刘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每当发现小刘比之前稍有进步——哪怕只是多坚持跑了五米,或是单脚站立时间延长三秒——宁老师都会当场竖起大拇指。
小刘母亲曾忧心忡忡地找宁老师商量:“孩子腿脚不便,参加活动怕影响班级成绩。”宁老师坚定回应:“请相信小刘,他一定能行!”为此宁老师召开专题班会,逐一对接科任老师,向校领导报备,请大家不妄议小刘身体状况。
小刘追不上同学的速度,宁老师持续鼓励他:“超越昨天的自己就是更好的自己。”令人欣慰的是,小刘慢慢能够主动参与所有体育活动,某天课后还拉住宁老师衣袖主动申请:“能给我加练吗?我想缩小和同学的差距。”此后两年间,这个男孩从未缺席任何体育项目。
初中毕业时,小刘的体育中考成绩惊喜的达到合格线,他行走的平稳度也显著提升,眼中更是透着前所未有的光亮。小刘的母亲紧握宁老师的手泪流满面:“您让他活得有尊严!”而宁老师望着操场上那个依然蹒跚却挺直脊背的身影,轻声自语:“这本就是教师该做的——见证每个生命在属于自己的跑道上奋力前行。”
当小冯从辍学生回到校园认真读书,当小刘突破残疾桎梏顺利毕业,宁老师的每一步都在回答“培养什么人”的时代命题,每一程都在书写专门教育的基层答卷——它丈量的不仅是土地,更是宁老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信仰坐标!
3
时代匠魂: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宁老师坚持与寄宿生同吃同住,深夜陪护患病学生就医,手把手教导生活技能,年轻的宁老师被孩子们唤作“老宁”。连续十六次婉拒家长锦旗谢礼的坚守,诠释着师者正气的风骨。
在教育改革的征程中,他的微课《预防意外三原则》荣获辽宁省一等奖,课例《科学发展体能》斩获全国创新课堂二等奖,观摩活动教学课《增强安全意识 提高避险能力》取得全国三等奖,家庭教育优质微视频课程荣获省优秀作品奖。
宁老师让教育家精神在专门教育的沃土上绽放光芒,小王留下的齿痕终将消退,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烙印永存心间。当无数曾被判定无望的生命重新绽放,他更加坚信教育是信仰的远征。
万千苔花绽放为时代栋梁,在专门教育中,正是无数个和宁老师一样的老师,以“一个都不能少”的执着精神坚守教育初心,为每个曾经迷失的孩子点亮心灯,教会孩子们抬起头走路,挺起胸膛做人,让专门教育真正成为守护希望的力量,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底线,成为维系家庭和谐,乃至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这便是教育家精神在专门教育领域里有力的回响,也是专门学校教师们对教育强国厚重的答卷。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