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村史村事】普安嘎坝(下):山歌绕山梁,谚语润生活,布依口头文化里的乡愁与智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19:12 2

摘要:当夕阳把嘎坝社区的茶园染成金色,70岁的布依族老人罗启华就会搬着小板凳,坐在自家院坝的老榕树下,哼起那首熟悉的《娶亲歌》:“一棵竹子绿荫荫,手拿金杆来接人。中间挽起红毛线,轻轻巧巧刁难人……”歌声穿过田埂,引得隔壁的小孩凑过来,跟着调子咿呀学唱。这是嘎坝社区最

当夕阳把嘎坝社区的茶园染成金色,70岁的布依族老人罗启华就会搬着小板凳,坐在自家院坝的老榕树下,哼起那首熟悉的《娶亲歌》:“一棵竹子绿荫荫,手拿金杆来接人。中间挽起红毛线,轻轻巧巧刁难人……”歌声穿过田埂,引得隔壁的小孩凑过来,跟着调子咿呀学唱。这是嘎坝社区最寻常的傍晚,也是布依人口头文化最生动的传承现场。

对唱山歌

在前两期,我们领略了“浪哨”的浪漫、官田大米的传奇,也触摸了靛染、刺绣、竹编里的匠心。而这一期,我们将走进嘎坝的“声音世界”——那些代代相传的山歌、饱含乡愁的民谣,还有藏着生活智慧的歇后语,它们没有刻在石碑上,却记在布依人的心里,成了流淌在时光里的“文化密码”。

山歌:唱出来的人生百态

在嘎坝社区,山歌不是“阳春白雪”的艺术,而是布依人“张口就来”的生活语言。无论是娶亲嫁女、田间劳作,还是逢年过节,都少不了山歌的陪伴。“我们布依人,不会唱歌就像不会说话一样。”罗启华说,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唱山歌,“父亲告诉我,山歌是‘心里话的匣子’,心里想什么,就唱什么。”

嘎坝的布依山歌,题材丰富得能“装下整个生活”。最热闹的要数“娶亲歌”,结婚当天,男方的“接亲队”要唱着山歌去女方家,女方的“拦门队”也要唱着山歌“刁难”,一来一回,满是喜庆。罗启华还记得,他当年娶媳妇的时候,接亲队走到女方家院坝外,就被拦在了门外。女方的伴娘唱:“一杆竹子绿叶叶,手拿金杆来接客,中间挽起红毛线,轻轻巧巧刁难客。”罗启华赶紧回唱:“三首两首乱管唱,只要进家得酒端。”唱完,女方才肯开门,“这不是故意刁难,是想看看男方的诚意,也让婚礼更热闹。”

除了“娶亲歌”,还有“劳动歌”。每到采茶、薅秧的季节,田埂上、茶园里就会飘起山歌。“阿妹采茶半山腰,手快如飞采嫩梢,采得茶叶装满篓,换得银钱买花袄。”这首《采茶歌》,是采茶姑娘们最爱唱的,“一边唱歌一边采茶,不累,还采得快。”25岁的采茶姑娘王敏说,她唱的《采茶歌》是奶奶教的,“奶奶说,以前没有收音机、没有手机,采茶的时候就靠唱歌解闷,现在我们还唱,是想把奶奶的声音记下来。”

最动人的,还要数“情歌”。不同于“浪哨”歌的含蓄,布依情歌直白又热烈,满是对爱情的向往。“和你一起走进这夏天的山里,和我一起来到这古老的村庄,山涧清泉流啊沿溪而下,一直流到梦中的天堂……”这首《布依圣境》,是嘎坝青年们改编的情歌,既有老山歌的调子,又有新的歌词,“我们把嘎坝的风景唱进歌里,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家乡有多美。”王敏说。

现在,嘎坝社区每年都会举办“山歌会”,老人们教年轻人唱传统山歌,年轻人也会把新的生活写进歌词。“去年山歌会,有个小伙子唱‘微信视频连两端,阿妹笑脸在屏前,虽然相隔千万里,心在一起比蜜甜’,我们听了都觉得好,这就是新时代的山歌。”罗启华笑着说,山歌不用“字正腔圆”,只要有“真心”,就是最好的歌。

民谣:藏在字句里的乡愁

如果说山歌是“热闹的表达”,那民谣就是“安静的乡愁”。在嘎坝社区,有不少像胡元学那样的人,把对家乡的思念,写成了一首首民谣。“秋高气爽白云飘,遥望故里华发撩;遍观异乡身边景,儿时戏耍脑中描……”这首《乡愁》,是胡元学在外打工时写的,字里行间满是对嘎坝的牵挂。

胡元学今年58岁,年轻时曾在广东打工,“那时候,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躺在床上,就会想起嘎坝的山、嘎坝的水,还有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骑马赶牛’‘抓子抢皮球’的日子。”于是,他就把这些回忆写下来,编成了民谣。“骑马赶牛牧童笑,逐鸡弄狗幼儿娇;踢毽抓子抢皮球,牛栏猪圈躲猫猫……”这些句子,就像一幅“嘎坝童年画”,让不少在外的嘎坝人看了“眼泪直流”。

除了《乡愁》,胡元学还写了《赞高棉乡嘎坝村绿荫潭》:“嘎坝神奇一洞天,波光倩影悬崖间。深潭映月犀牛望,岩篷碧池纯天然……”绿荫潭是嘎坝的“网红景点”,潭水清澈,周围是悬崖峭壁,“夏天的时候,我们会去绿荫潭游泳、乘凉,冬天的时候,樵夫会在潭边的岩篷里休息。”胡元学把绿荫潭的美写进民谣,“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嘎坝有这么美的地方。”

在嘎坝社区,像胡元学这样的“民间诗人”还有不少。陈太职写的《春来》:“嘎坝社区农耕忙,田间地头创辉煌;春来播下千万籽,待到秋时院堆粮。”杨秀发写的《脱贫赞》:“五月鲜花好迷人,脱贫攻坚暖人心;帮扶干部用真情,走乡串户操尽心。”这些民谣,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真实地记录了嘎坝的变化,“我们写民谣,不是为了出名,是想把嘎坝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陈太职说。

现在,社区的文化站里,专门开辟了“民谣角”,把这些民谣抄在墙上,还配上了嘎坝的风景照片。“每次有游客来,我们都会给他们念这些民谣,他们听了都说,‘原来嘎坝这么有故事’。”社区干部王娟说,以后还想把这些民谣谱上曲子,让更多人唱起来。

歇后语: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在嘎坝社区的布依人家,饭桌上、田埂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囊中未空先节约’,以后的日子才好过。”“‘困难怕硬汉’,只要肯努力,没有办不成的事。”这些不是普通的“大道理”,而是布依人代代相传的歇后语,是老辈人用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

“我们布依人的歇后语,都是‘接地气’的,听着明白,用着也管用。”今年65岁的布依老人韦正国,肚子里装着“一肚子歇后语”。他说,小时候,母亲经常用歇后语教他做人做事。“有一次,我把家里的粮食浪费了,母亲就说‘囊中未空先节约’,还跟我说,‘家里虽然还有粮,但要是不节约,总有吃完的时候,做人要懂得未雨绸缪’。”从那以后,韦正国就养成了节约的习惯,“现在我也用这句话教我的孙子,让他知道节约的重要性。”

嘎坝的布依歇后语,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教人为善的,“‘上路让老人上前,做活让老人做轻’,这是教我们要尊敬老人;有教人做事的,‘‘鸟三顾而后飞,人三思而后行’,这是教我们做事要稳重,不能冲动;还有教人与自然相处的,‘‘河中有水鱼才宿,山中有林鸟方栖’,这是教我们要爱护环境,只有环境好了,我们才能生活得好。”韦正国说,这些歇后语,就像“生活的指南针”,在他迷茫的时候,总能指引方向。

还有一些歇后语,藏着布依人的“处世哲学”。“‘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是教我们要客观看待事物,不能只看表面;‘‘饮水别忘井,过河别忘船’,这是教我们要懂得感恩,不能忘本;‘‘鱼打堆容易被捕,人合群才能生存’,这是教我们要团结,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做成大事。”韦正国说,这些歇后语,不是“老古董”,到现在还能用。

现在,韦正国经常会把这些歇后语教给村里的年轻人,“年轻人在外打工,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歇后语能帮他们少走弯路。”他还希望,社区能把这些歇后语整理成册,“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布依人的智慧,也让这些智慧能一直传下去。”

结语:让口头文化永远“活”下去

在嘎坝社区,山歌还在山梁上回荡,民谣还在乡愁里流淌,歇后语还在生活中发光。这些口头文化,没有“保质期”,却能跨越时光,把布依人的情感、智慧和乡愁,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从“浪哨”的浪漫到官田大米的传奇,从靛染竹编的匠心到山歌谚语的智慧,嘎坝社区的民族文化,就像一棵大树,根扎在布依人的生活里,枝繁叶茂,生生不息。未来,这些文化还会继续生长,长出新的枝叶,开出新的花朵,让更多人知道,在黔西南州的深山里,有一个叫嘎坝的社区,藏着最动人的民族风情。

而我们,也会继续讲述嘎坝的故事,让更多人看见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这份传承,永远不会落幕。

通讯员:黄普

记者:王双全 匡维明 谭化文

编辑:戴胜

一审:谭化文

二审:匡维明

三审:王双全

投稿邮箱:3510946700@qq.com

来源:木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