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没惹事,为什么坐飞机被拒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0 14:46 1

摘要:事情发生在4月1日晚,两位妈妈向伟、黄晓霞带着自闭症孩子准备乘坐东方航空的飞机从大理飞往西安。乘机前,两位妈妈向机场工作人员出示两个孩子的自闭症证明,希望可以申请机场的绿色通道。

在机场申请绿色通道后,两个自闭症家庭被拒载。

事情发生在4月1日晚,两位妈妈向伟、黄晓霞带着自闭症孩子准备乘坐东方航空的飞机从大理飞往西安。乘机前,两位妈妈向机场工作人员出示两个孩子的自闭症证明,希望可以申请机场的绿色通道。

机场地勤人员帮助两个自闭症家庭托运了行李,办好登机牌,又对两个孩子进行了拍摄,并让两位妈妈留下手机号。向伟对此纳闷,她和儿子曾经坐过22次飞机,申请过2次绿色通道,这一次的流程却是从前没遇到过的。

随后,工作人员告知两个妈妈,需要等通知后再进行安检。等了一个多小时,两位妈妈始终没有收到通知。登机时间临近,他们回到服务台询问才被告知,孩子被拒载了。再仔细询问原因,工作人员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出示了一个微信群,群里一条消息显示:“MU5725两位自闭症旅客,机组通知影响客舱其他旅客乘机,拒载。”

据家长向伟回忆,在与机场人员和地勤沟通时,两个孩子情绪很稳定,并没有出现不可控的表现:“期间孩子没有什么异常举动和声音,他们也跟着我们和地勤一起去办理行李托运、拿登机牌,申请绿色通道在柜台沟通时周围没有其他旅客,(孩子与我们的)距离不会超过五米。有时孩子们也会离开我们身边,但是像散步一样,我们就招呼孩子‘修培过来,恩子过来’,把他们叫回到身边,他们也配合。”

尽管之后两位家长努力与机组沟通,却仍然被拒载。最终,两个家庭错过原计划的航班,在大理机场一位负责人员的协商下,他们转乘18:40的西藏航空TV6012,签署了免责协议,才在当天顺利飞向西安。

事后,东方航空的工作人员联系到向伟,希望为向伟母子提供航司服务,都被向伟拒绝:“我们需要的是拒载理由,需要的是沟通机会,机组从始至终没有跟我们有过沟通和接触。”

坐飞机被拒载之后

天府机场的下机口,向伟和儿子正全神贯注走下台阶。此时此刻,下机口处站着三名空姐,见到向伟母子,三人十分热情,一左一右贴身走在向伟母子旁边。

这是4月3日,拒载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东方航空为向伟母子安排的一次接机。突如其来的热情,非但没有让向伟和儿子感到惊喜,反倒觉得猝不及防,向伟说“我被吓了一跳,儿子受到的惊吓也不小”。

根据向伟的讲述,4月3日当天,她和儿子的行程是从萧山乘机到成都。这一行程则早早被东方航空的工作人员得知,在向伟母子抵达天府机场之前,东方航空的工作人员就已经开始对他们展开热情服务。

“4月3日,得知我和儿子的行程后,他们电话邀请我们乘坐东航航班,我们拒绝了,他们居然派人到萧山登机口找到我们,说是邀请我们体验他们的服务,我再次拒绝了他们,请他们向他们公司领导转告我们的诉求。他们离开没多久,很快又回来,一个人手里提着一个礼品袋。我再次请他们离开,并声称‘再不走我就拍视频了’,他们才离开的。”向伟说。

令向伟没想到的是,在萧山机场提出拒绝后,东航又派工作人员等候在天府机场,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接下来,在天府机场,向伟和儿子被东航工作人员紧紧跟随,期间母子俩上洗手间,一个小便的时间,也接连被东航工作人员敲门询问。

向伟回忆“我们母子上亲子洗手间,就儿子一个小便的时间,然后我刚小解,他们就在外面又是敲门又是试图开门,还说‘门是不是坏了,怎么打不开’。因为儿子在身旁,我只能用平淡的声音告诉他们,他们已经严重干扰到了我们。”

由于受到一些惊吓,向伟儿子的情绪也受到影响,整个人非常紧张,开始不停地自言自语,不敢迈步,紧紧搂着向伟。这种情况下,东航工作人员仍然跟在向伟和孩子身边,直到把他们送进地铁站,几个工作人员才离开。

这样的“周到服务”让向伟感到不适与迷惑。在此之前,向伟和儿子有22次乘机经验,其中一次在浦东机场同样申请了绿色通道,但都顺利登机,并从未得到过这样的“特别服务”或被机组人员“特别关注”。

其实,比起“特殊待遇”,向伟更需要得到一个拒载理由,在4月2日,曾有一名东航服务质量督察联系向伟,承诺航司不会推诿责任,正在调查,然而直到4月8日上午,却迟迟没有得到航空公司的正面回应。

“我从始至终都是拒绝(东航的服务),再三陈述我们的诉求是跟当事机长沟通,我们需要的是拒载理由,需要的是沟通机会,所以我不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向伟说。

拒载自闭症孩子,是歧视?还是不了解?

航空公司做出拒载决定,是否意味着他们歧视自闭症群体?这一决定并非出自歧视心理,的确是从安全因素考虑。小编询问到某一民航的工作人员,他表示,出于乘机安全考虑,自闭症孩子上飞机后可能会受到环境气压的影响,再加上一共有两个自闭症孩子,担心更不容易受控。

从现行民航规定来看,交通运输部《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第31条指出:“当旅客的行为有可能危及飞行安全或者公共秩序时,承运人有权拒绝运输。”

此外,多家航空公司的内部规定,同样赋予了自身在保障飞行安全前提下的拒载权力。东航在运输规则中确实有相关规定:当旅客的行为、年龄、精神或身体状况不适合航空旅行,或可能对自身、其他人员或财产造成威胁或危害时,东航可根据合理判断,拒绝运输已持有客票的旅客及其行李。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一旦发生意外或出现干扰飞行秩序的行为,不仅会严重影响其他乘客的乘机体验,还可能对飞行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出于安全考量,航空公司可能会根据相关条例出现拒载的决策。

但有几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是否真的了解过自闭症?是否接受过关于特殊人群相关科普的培训?

从其他航司的一位民航工作人员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他对自闭症的确缺乏了解。他表示“我觉得这(自闭症)不是一个常见病,我到现在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孩子,也有可能没有告知我们直接正常乘机了。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应该不会让上,但是也不会拒载,我其实不了解这个疾病,我让他上,我没有依据,我不让他上,我也没有依据。”

而在向伟母子被拒载的事件中,航空公司后续的做法,同样存在迹象表明机组人员对自闭症孩子缺乏一些认知:很多自闭症孩子不喜欢被人触碰或近距离接触,3名工作人员却贴身随行;原本情绪稳定的孩子,被3名工作人员包围后变得紧张,工作人员却没有因此保持距离......

由此可以看出,航空工作人员对自闭症群体认知不足,将自闭症孩子与具有严重行为失控风险的群体混为一谈。认为自闭症孩子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沟通障碍,可能在飞行过程中突然尖叫、奔跑,危及飞行安全。

其实每个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和表现不尽相同,且绝大多数并非有意给他人带来困扰。许多自闭症孩子在家长的悉心教导和长期干预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公共环境,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从民航局运输司起草的《特殊需求旅客航空运输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第 5 条来看,除特殊需求旅客的身体状况可能影响航空安全或者自身身体健康外,承运人(航司)不得设置其他限制条件拒绝运输特殊需求旅客。这表明,航空公司在做出拒载决定时,更应审慎评估,纠正认知偏差,避免过度限制自闭症孩子的出行权利。

因此,扭转航空工作人员对自闭症群体的认知,在保障航空安全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更多关怀,探索更人性化的处理方式,成为航空公司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怎么做,自闭症孩子才能不被拒载?

拒载事件反映出航空公司与自闭症群体之间存在不小的信息差,近而导致矛盾和误会的出现。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自闭症孩子避免被拒载呢?这需要自闭症儿童家庭、航空公司、机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与协作。

对于自闭症儿童家长来说,在计划乘坐飞机出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家长可以提前致电机场工作人员,详细询问相关规定和流程,了解是否有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服务或便利措施。在沟通时,家长应如实告知孩子的病情和可能出现的行为,以便机场工作人员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其次,如果决定申请绿色通道,为了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家长可以提前带孩子到三甲医院办理“适合登机证明”。这份证明能够让航空公司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孩子的身体和行为状况,增加航空公司对孩子乘机安全性的信心。

此外,在登机前,家长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情绪安抚和疏导,帮助孩子熟悉登机流程和飞行环境,减轻孩子的紧张和恐惧情绪。家长可以通过绘本、视频等方式,让孩子提前了解坐飞机的过程,做好心理建设。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也希望航空公司和机场可以积极探索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模式。

一方面,航空公司可以加强对机组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对自闭症等特殊群体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当自闭症孩子登机后,飞机乘务员可以对孩子进行特别关注,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波动和行为问题,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安抚和引导。

另一方面,机场可以设立专门的服务团队,为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全程陪伴和协助。从办理登机手续到候机、登机,服务团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出行。

此外,航空公司和机场还可以优化航班安排,为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安排相对宽松的航班,减少乘客密度,降低孩子在飞行过程中受到干扰的可能性。

尽管家长们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可能遭遇机场拒载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自闭症儿童家长需要保持冷静,理性应对。

首先,家长可以向机场工作人员了解拒载的具体原因,并出示相关证明材料,说明孩子的情况。如果家长认为拒载决定不合理,可以向航空公司或机场的投诉部门反映情况,要求他们重新评估。

同时,在面对拒载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情绪,避免让孩子感受到被拒绝和排斥。家长可以通过安抚、陪伴等方式,帮助孩子缓解紧张和失落的情绪。

这一问题,并不是某一方情绪激动,或者某一方逃避安抚就能完全解决的,需要自闭症家庭、航空公司、机场以及社会各界的互相支持。只有通过多方协作,才能真正让自闭症孩子享有平等的出行权利,真正融入社会。

来源:ALSOLIFE特殊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