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上海联影发布“元智”医疗大模型,并同步推出覆盖影像诊断、临床治疗、医学科教、医院管理、患者服务等多场景的10余款医疗智能体。这标志着AI全面焕新医疗场景下,中国医疗生态加快从“单点工具提质增效”迈向“群体智能驱动生产力跃迁”的新发展阶段。
昨天,上海联影发布“元智”医疗大模型,并同步推出覆盖影像诊断、临床治疗、医学科教、医院管理、患者服务等多场景的10余款医疗智能体。这标志着AI全面焕新医疗场景下,中国医疗生态加快从“单点工具提质增效”迈向“群体智能驱动生产力跃迁”的新发展阶段。
解锁智能医疗未来新图景
如今,以DeepSeek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取得突破性进展,正成为数智化医院建设的软性“基础设施”。然而,通用大模型在当前许多医疗细分场景中,性能还远未达到临床应用的要求,医疗领域仍需要专业团队来构建垂域、多模态的大模型,以应对复杂多样的医疗需求。
联影依托自身在医学影像和医疗AI领域的长期深耕,以及在设备端、合作生态方面的强大优势,融合文本、影像、视觉、语音、混合等多模态大模型,构建起一个医疗垂域、多模态协同、自主进化的大模型——联影“元智”医疗大模型(uAI NEXUS)。它不仅吸收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在处理自然语言、长文本方面的最新进展,还通过垂域专精、私域知识微调,实现医疗场景的深度适配,并通过整合不同模态大模型的能力,可根据不同医疗场景需求孕育出自进化、多模态、自适应的医疗智能体。以“元智”医疗文本大模型为例,在接入DeepSeek后,它的复杂推理和文本处理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能更高效地响应医疗场景需求,并在保持相同性能前提下,该模型体积仅是原始模型的四分之一,更易于医院本地化轻量、灵活部署。
同时,基于数千万级医疗影像数据和数十万级医疗级精细标注数据训练打造的“元智”医疗影像大模型,不仅能支持10+影像模态、300种影像处理任务,而且在处理诸如复杂病灶诊断、器官分割等关键任务上,模型的精准度测评已超95%,性能大幅超越此前行业最优模型。
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指出:大模型的竞争已从单纯的“参数竞赛”,逐渐转向围绕“生态协同和场景落地”的下半场比拼。未来由文本、影像、混合模型能力驱动的大模型基建,将有机会全面重塑AI产品的应用形态,催生一系列能够持续学习进化的智能体,最终将智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从效率工具到“智能协作者”
昨天,联影首度向外界公布十余款适用于影像诊断、临床治疗、医学科教、医院管理、患者服务的多场景智能体,在“元智”医疗大模型的赋能下,这些智能体以感知、理解、决策、执行为核心能力,支持解决临床痛点。
在影像诊断领域,uMetaImaging影像全智能体打破了传统AI“单病种、单应用”的局限。相比专病模型,联影的影像智能体汇聚海量多模态数据,使模型习得更多疾病知识,实现多种疾病用一个模型来进行精准诊断。在放射科,基于影像大模型,智能体仅需一次胸部CT扫描,即可自动进行胸腔、食管、纵隔、气管与支气管、肺部、骨骼、心脏与大血管等部位37种胸部CT常见病种和异常的检出,其行业首创“一扫多查”性能目前已远超业内最好的模型,平均AUC可达0.92,相较于SOTA提升超10%。该智能体还改变了传统的阅片工作流程。相比过去医生需要在影像工作站完成病灶分析,再切换至独立报告系统进行文本录入,导致操作流程繁琐且易中断临床思维的连贯性;现在得益于语音大模型算法的支持,医生可通过语音方式进行“诊断报告智能书写”,大幅降低了重复性操作,提升了诊断效率。
临床治疗场景中,手术智能体充分展现从理解到精准行动的卓越能力。以复杂的外科手术场景为例,uAI MERITS多元手术智能体创新性地整合视频、语音、图像等多模态数据,构建起智慧手术室的“眼、脑、手”协同体系。其中,uAI Avatar作为“智能大脑”,可通过医生语音指令实时操控手术设备与机械臂;uAI Vision则如同“智慧之眼”,提供精准的空间定位支持,实时感知手术器械位置;“智能手”则对应高精度机械臂,实现自适应的器械传递,多方协同,共同提升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