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为何能撬动文旅产业新未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0 14:43 2

摘要:远山含黛,花开正盛。2025年清明假期,明媚春日带动人们赏花踏青的出游热情,“春日经济”热力十足,全国出行出游热度持续攀升。文化和旅游部4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清明假期三天,全国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

远山含黛,花开正盛。2025年清明假期,明媚春日带动人们赏花踏青的出游热情,“春日经济”热力十足,全国出行出游热度持续攀升。文化和旅游部4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清明假期三天,全国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滴滴出行数据显示,假期打车需求同比去年上涨14%,高峰时期,每分钟叫车需求突破11万单。

春日里的旅游市场在流动和忙碌中尽显生机,随着消费升级与文旅融合的深化,“花旅”作为新兴旅游业态,正以“花卉”为核心,通过嫁接非遗、科技、演出等多元要素,重构赏花体验。这一模式为何能成为激活地方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花旅+”又如何突破传统观光的局限,为文旅融合提供新的发展模板?

春风作序,百花为章,这个春天,“花旅+”模式勾勒出文旅消费新图景。“花旅+非遗”“花旅+科技”“花旅+IP”,各地以花为媒的创新玩法,正将传统赏花游迭代为可触、可感、可互动的沉浸式文化盛宴,让文旅消费一路“繁花”盛开。

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赏花”相关搜索量比2024年同期增长2.2倍;北京春游订单同比上涨114%,南京春游订单同比上涨20%。清明假期,赏花市场需求火热,各地为游客带来了多样化的沉浸式新场景,将春日赏花转变为深度文旅体验。

“花旅+民俗”激活文化基因。今年3月,安顺市西秀区共接待游客164万人,同比增长28.19%;全区旅游总收入16.26亿元,同比增长约25.56%。屯堡地戏演员在粉白花瓣雨中挥戈踏歌,雄浑的唱腔与樱花簌簌声交织成时空交响。布依族姑娘银饰叮当,捧着盛满米酒的羊角杯唱起拦门歌。樱花树下的长桌已早早铺满“布依八大碗”,金黄酥脆的盐菜肉、琥珀色的红烧肉炖豆腐,让游客舌尖流淌着百年传承的酸香鲜辣。通过在地文化与花卉场景的深度融合,安顺市打造出一个个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花旅+康养”延伸产业链条。这个春天,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不少地方正将鲜花转化为可体验的“花式康养”经济。保山推出牡丹宴,以食用花卉入馔,把“花式康养”理念融入美食;黄山太平湖畔,花道疗愈师正将插花艺术与心理学融合,通过系列疗愈课程,引导游客在修剪枝叶间释放压力,让花香成为调节情绪的天然疗方。当鲜花经济从“观赏经济”升级为“康养经济”,一朵花的产业链正在绽放全新可能。

“花旅+科技”重构空间叙事。在成都锦江东门码头,传统拓印花技艺在指尖绽放,手作花环沁出草木清香。同时,作为国内首个将头戴式显示设备运用在游船中的文旅体验项目,在MR数字游船里,游客佩戴智能穿戴设备落座画舫。通过“花重锦官城”“熊猫花灯”等四大序章,游船化身移动剧场,街市的酒旗在虚拟花雨中招展,熊猫花灯在桨声灯影里流转,一场虚实共生的时空穿越大戏随即上演。

中国花卉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全国花卉种植面积138.99万公顷,花卉产业从业人员超534万人。从北至南,由东到西,百花次第绽放催生的“鲜花经济”已形成千亿级市场规模。

传统赏花经济受限于“走马观花”的浅层体验,而“花旅+”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核与情感价值,将花卉景观转化为文化符号与精神载体。游客不再满足于视觉消费,转而追求“以花为媒”的沉浸式文化互动。

例如,非遗元素的嵌入让花卉景观成为历史文化叙事的舞台,游客在赏花过程中可同步感知地域文脉。IP化运营则将花卉抽象为情感符号,如樱花代表的“浪漫”、牡丹象征的“国潮”,形成差异化认知标签。这种从“看花”到“品文化”的转变,使其从一次性流量经济升级为可持续的情感经济。

“花旅+”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其跨界整合能力。一方面,横向融合文化、科技、康养等业态,形成多维消费场景。夜间光影秀以科技延长花期价值,低空赏花开辟新型体验赛道,花田疗愈结合心理学构建健康消费新场景。另一方面,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种植、加工、服务三产联动。这种全产业链的打通,使花卉资源从单一门票经济转向包含体验消费与衍生品销售的复合收益模式。

这场以自然美学为底色、以人文创新为笔触的产业转型,正为文旅融合书写新的答案。

“花旅+”模式其实是文旅产业从“资源依赖”向“价值创造”的转型。通过将花卉景观从单一视觉消费转化为多维价值生态,来破解传统赏花游的季节性、浅层化与同质化困局。

传统赏花经济高度依赖花期流量与门票收入,而“花旅+”通过三产融合构建全域价值网络。不管是精油、花茶、香薰等高附加值产品,还是研学、疗愈等体验业态,都可以将短暂花期转化为全年消费链条,实现“一朵花的千次变现”。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花旅+”注入了数字化动能。AR、VR技术打破物理时空限制,构建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场景。虚拟花神互动、全息历史剧场等技术应用,将单一时间的“视觉观赏”升级为全时段、多感官的“文化漫游”,显著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与消费深度。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匹配,分析游客动态行为数据,从而根据停留时长优化花田市集品类,或基于消费偏好定制研学课程,使资源调配从经验判断转向科学决策。

同时,以花卉为媒介,嫁接文化、科技、康养等业态,形成“花+文创”“花+低空经济”等复合场景,从而将静态文化符号转化为可参与、可传播的体验。例如将传统戏曲、手工艺嵌入花海景观,形成非遗展演与花卉美学共存的沉浸式剧场,既强化地域文化认同,又提升消费黏性,从而培育起长期的品牌价值。

“花旅+”以花卉为支点,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产业链条。从“千花一面”到“一城一花”,未来,“花旅+”模式或许会让“花开四季”真正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注脚。

出 品 人 :李 霞

总 策 划 :马思源

研 究 员 :赵骏逸

责任编辑:武 玥


来源:文旅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