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拯救万千中国人的魏特琳,为何在回国1年后就选择自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19:30 5

摘要:明妮魏特琳(1886年9月27日——1941年5月14日)是美国的传教士和教育工作者,1912年,她受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公会派遣来到中国合肥,接替了前一个布道者的工作,开办合肥三育女子中学,开展妇女的扫盲工作。

1937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唐生智命令军队撤退,放弃南京,南京沦陷。

12月13日,侵华日军开始屠城,史称南京大屠杀。

南京城里有钱有势的人,早已分批撤离,仅剩大批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学生,沦为亡国之奴,绝望地等待末日降临。

被国民政府抛弃了的南京市民,还有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站出来保护他们?

答案竟是一个外国女人——魏特琳。

有些讽刺,有些伤感,更多的是不解,魏特琳是谁,她又在南京大屠杀中做了什么呢?

明妮魏特琳(1886年9月27日——1941年5月14日)是美国的传教士和教育工作者,1912年,她受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公会派遣来到中国合肥,接替了前一个布道者的工作,开办合肥三育女子中学,开展妇女的扫盲工作。

在这里工作6年的时间里,魏特琳爱上了中国,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华群,大家都管她叫华小姐。

因为对人生未来的规划不同,1919年,33岁的魏特琳和未婚夫解除婚约,应邀来到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担任教育系主任。

魏特琳的学术水平很高,为人也很亲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拥戴。她本人也经常在讲座中流露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热爱,表示自己会终生留在中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服务。

为了实现男女平等,解决女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魏特琳专门加大了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开办了一所金陵女大附属实验中学。

在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过去可能直接回家结婚生子,而现在可以直接去附属中学当老师,凭自己的本事吃饭。魏特琳的这个创举也得到了宋氏三姐妹的支持,还对附属中学校舍进行了捐赠。

在《魏特琳日记》中,记载了一封魏特琳在金陵女大工作期间给外国友人的信,里面是这样描写的:

我多么希望你也能从我现在写这封信的窗口,看到外面的景色,东边可以看到紫金山上漂浮着迷人的紫色云雾,在前方我看到我的学生们在荷花池旁漫步。

从这封信不难看出,魏特琳是多么爱南京爱她的学生,这些景物和人就是她心中最美的一幅画卷,她深深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同时,她也非常享受自己的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变得更加美好,让中国人生活的更加幸福。

时间来到1937年11月,这时候侵华日军已经快要兵临城下,南京城内人心惶惶乱成一团。各国大使馆开始紧急联络所有在华外籍人士,为他们提供回国的飞机和轮船,绝大部分人为了保命,无论平时如何标榜爱中国,都屁颠屁颠地选择跑路。

只有魏特琳、拉贝等少数人选择留下,任美国大使磨破了嘴皮子也无济于事。最终魏特琳在《自愿滞留中国同意书》上签了字,并要求美国大使馆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作为美国指定的难民收容所,给无法撤离的女性难民提供庇护。

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一个外国人,却从来没把自己当外人。在国难关头,国民党军队逃之夭夭,几个外国人却选择留下和穷凶极恶的日本人正面硬刚,让人情何以堪。

魏特琳和拉贝等人迅速建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魏特琳的主要工作是重新改造金陵女大校舍,收容战争中无家可归的女性和儿童。

她首先找裁缝制作了巨大的美国国旗平铺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院落中间,以此提醒日本飞机不要轰炸,然后囤积大量粮食和水,甚至还有奶粉,然后贴出海报,允许符合条件的难民进驻。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南京城破之后,短短1、2天时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里就已经人满为患,里面甚至还有不少男人。

《魏特琳日记》中这样描写当时的场景:

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除午饭时间外,我都站在学校大门口看着难民不停涌进来。许多妇女脸上都带着惊恐的表情,据说很多年轻女性被日本士兵从家里带走了。

短时间内大量难民涌入,让魏特琳始料未及,前期的准备并不充分,食物、水、床铺根本就不够。

于是,魏特琳只能为难地劝男性以及年老的妇人另谋去处,为年轻的妇女和儿童留出空间。可是人们都不愿意离开,甚至有人跪下哀求,不需要床铺,只要草地上有一块容身之处就行。

魏特琳看着战争将人逼到这个份上,也不忍继续赶人了,雪球越滚越大。收容人数最多达到1万人,别说学校的草地,就连仅有两脚宽的台阶上都睡满了人。对于遭受炼狱折磨的南京人来说,这时候能有一块立足之地已经很不容易了,在保命的前提下,这些苦完全不值一提。

然而好景不长,日本人并没有打算放过金陵女大这座战争中的世外桃源。

魏特琳(前排左四)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从1937年12月16日开始,日本人就在学校附近架起机枪,还经常破门而入强抓女学生和壮丁充军。魏特琳一次又一次地挺身而出和野兽一样的日本兵交涉,但是一个弱女子能做的毕竟十分有限,日本人根本就没把她的话当回事,依然肆意妄为。

《魏特琳日记》中写道:

我永远都不会忘掉这一幕,一大群中国人跪在路旁,玛丽、陈夫人和我则站在一边。枯叶纷飞,寒风哀鸣,耳边尽是被抓走妇女的哀嚎。

魏特琳无法和普通日本士兵沟通,只能孤身去日本军部找高层领导讨说法。日本军官傲慢地看着眼前这个带着愤怒喋喋不休的美国女人,多少也得顾及点国际影响,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办法。

军官让魏特琳从难民营的一万人中找出100个妓女送出来,打造临时慰安所,不然他无法保证日本士兵做出什么事情。

如果魏特琳当时手里有枪,她会毫不犹豫地掏出来杀了这个军官,这哪是什么军队,明明就是一帮禽兽。

可是现实面前,这个手无寸铁的女人不得不低头考虑这个现实版的电车难题。如果不答应日本军官的要求,难民营将时刻面临灭顶之灾,如果答应了,那就是用100个人的人生换取其他人的苟活,她的良心会痛一辈子。

难民带着铺盖等物品涌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魏特琳严词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她以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协会的名义警告日本人,如果他们做的太过分,将会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当时日本对美国还是有些忌惮的,所以短时间内并没有进难民营抢夺妇女的事件发生。可是魏特琳和难民营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12月28日,日军又要求所有难民营女性出门登记,领取良民证,违抗者格杀勿论。魏特琳实在招架不住,只好让所有女人都走出这唯一的庇护所,排队登记身份。

其实这只是日本人筛选新妓女的花招罢了,短短几天,他们又“挑选”出了几十名年轻貌美的女性充军,等待她们将是地狱的折磨。

在日军的威逼之下,领取了良民证的难民必须离开避难所,魏特琳的金陵女大庇护所只得解散。可她并没有放弃,在国际红十字会、国际救济委员会的帮助下,她建立了一个临时学校,收容了67个班级,785名无家可归的女孩。

在这里,魏特琳教这些女孩子读书识字,还教她们一些家政、纺织的技能,她希望战争结束之后,这些失去了父母亲人的孩子能够自食其力,独自生活下去。在这里坚守数月之后,国民党终于派人将魏特琳等人迁移到安全区域。

1938年,为了表彰魏特琳女士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国民政府授予她三色“采玉大勋章”。这是国民政府设立的最高荣誉勋章,一般由国民政府主席佩戴或赠送给外国元首,魏特琳当之无愧。

可汪伪政府却对魏特琳的行为做出了另类解读,他们旗下的《紫金山晚报》为了混淆视听,称魏特琳设立的难民营就是供日本军人享乐的慰安所,她是妓院的老鸨,是人贩子,是中国人民的罪人。那些无辜被送进军营的女孩,她们的人生毁了,这笔账必须要算在魏特琳的头上。

战争中的女性就像风中的蒲草,魏特琳用她跨越国界的大爱将她们揽入怀中,可她自己不也就是一根蒲草吗,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野兽,正常人怎能奢望她做到完美?她已经尽力了,她无法做到更多。

当魏特琳看到这样的报道,心情却无比沉重,她虽然明知这些都是造谣中伤,可心中的自责、悔恨却被无休止地放大,让她痛不欲生。况且在南京她每天都看到无辜的人惨死,在高压之下尚能控制,一旦有时间回想,就会生不如死。

一个好人,就这样被舆论和自己的臆想逼疯了,魏特琳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无法入睡,不想吃饭,已经没有能力继续在金陵女大工作了。

1940年5月,魏特琳因为健康原因被迫回美国治病,在关上飞机舱门的那一刻,两行泪从她眼角滑落。别了,我最爱的中国;别了,美丽的金陵女大;这一别,也许就是永远。

回国之后,魏特琳的病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抑郁症已经呈现躯体化特征,她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1941年5月14日,在印第安纳州的一处公寓,魏特琳关上了所有的窗户,打开了煤气灶的阀门,永远地睡去了。

“如果我有十次生命,我愿意全部无私奉献给我的传教事业和金陵女大。”——《魏特琳日记》

南京师范大学为魏特琳竖起了一尊雕像,上书:

金陵永生

明妮·魏特琳

Minnie Vautrin

1886-1941

来源:紫星薇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