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建校20周年,二十年,我们一起走过。我们共同看见SIVA之美,也共同为SIVA创造更多美好。“正青春 艺起飞——SIVA,我想对你说“主题征文活动自3月启动以来,获得学校师生和校友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本期刊登我校校友、08级美术学院学生张翀
编者按:今年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建校20周年,二十年,我们一起走过。我们共同看见SIVA之美,也共同为SIVA创造更多美好。“正青春 艺起飞——SIVA,我想对你说“主题征文活动自3月启动以来,获得学校师生和校友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本期刊登我校校友、08级美术学院学生张翀投稿文章《感恩那些年的相伴》,共同看见他的梦想在SIVA的求学岁月中生花。
“虽然我的主修专业是雕塑,但是绘画专业的构图、造型、技法也是我极为重视。这个学期一直在捏泥巴,油画和素描都没怎么练过。所以我决定这个寒假利用年前的这一点时间画一些素描和油画,再巩固一下基础。计划至少在假期结束时,要画一张油画和两张以上素描,然后再考虑回家。还剩四天了,油画方面已经接近完稿了,而素描还需要抓紧时间完成。按理说这样会感到很累,可我却乐此不彼。有时候会画得忘了时间,抬头望的时候,天已经很亮了。”
——来自张翀2010年2月5日的日记
今天突然翻出了学生时代写的一篇小日记,颇有感触。慕然回首,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求学的岁月已成为我人生中无法割舍的重要经历。今年正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二十周年校庆,作为SIVA学子,嘱文记之,献礼母校!
在SIVA读本科的时候,我就读于美术学院的雕塑专业,毕业之后我申请到德国留学攻读研究生,选择进修深造的依旧是雕塑专业。因为热爱,所以向往。那时的我很“拼”,学习劲头十足,为了创作出满意的作品常常废寝忘食,也因此落下了一些胃病。但所有的付出都有了丰厚的回报。在SIVA,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专业技能。就拿人体结构塑造来说,这是雕塑专业极为关键的技能。通过解剖学课程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人体骨骼、肌肉的分布与形态,在进行人物雕塑创作时,能够精准地把握人体比例和动态,使作品更具真实感和生命力;在专业学习的实操过程中,我也探索出不少实用的材料处理方法。以石膏材料为例,起初我在调配石膏浆时总是掌握不好比例,导致制作出的石膏模型要么过于脆弱,要么表面粗糙。经过反复试验,我发现按照特定的水与石膏粉比例调配,在搅拌时控制好速度和时间,就能得到质地均匀、强度适中的石膏浆。还学会了在凝固时振捣、处理表面,我用这种处理后的石膏制作了多个小型雕塑作品,效果都比较理想。
老师们给予了我们充分的创作自由,并不会为我们的创作设限,而是鼓励我们大胆想象、勇敢尝试。在课堂上,他们引导我们用不同寻常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启发我们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我。每一位同学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作思路都得到了尊重,即便想法再新奇、大胆,也从不轻易否定。正是老师们的耐心倾听,给予的肯定与建设性意见,引导我将模糊的想法逐步完善,让我明白艺术创作没有固定模式,多样性和创新性才是其生命力所在。
SIVA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在SIVA可以和一些艺术家面对面,也可以去旁听其他专业的课程,也可以和其他学院的同学跨学院联合创作。当时教授们鼓励我们多去尝试不同的东西,因为艺术的学习需要放宽眼界,需要去关注社会的发展,需要去了解各地的历史与文化,需要去接触自然科学,更需要去寻求多种材料创作的可能。学校还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学习和创作空间。校内的工作室设备齐全,各种材料应有尽有,无论何时,只要我们有创作的想法,都能随时投入实践。在不断地尝试和体验中,我曾跟着老师们前往山西、河南等地考察古代雕塑与建筑,在古老的艺术瑰宝中寻找灵感;也去过北京拜访艺术家,感受艺术大家的风采;还跟同学一起策划展览、挑战拍摄独立电影。这些经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艺术视野,让我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2011年,跟随教授们一起探访云冈石窟。
左右滑动查看
第一次与同学一起策划的群展“待定”SIVA美术学院提名展
左右滑动查看
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在黄永砯“千手观音”布展现场做布展助手
其实,大二下半学期,我也曾迷茫过。当时对于艺术,我仍然处于一个懵懂的阶段,对自己的状态,对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诉求缺乏一个最贴切的解释。我开始反思,我到底要通过艺术来“找”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艺术?为什么要成为艺术家?我为什么而生活?虽然这些问题的答案至今对我来说依然不断地在追寻,这可能是需要一生去回答的问题。但我无比庆幸,那个时候的自己已经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埋头创作。SIVA的老师们不会限定或告诉我们艺术应该是怎样的,因为艺术本身就没有确定的答案。我常与同学们讨论叔本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这些讨论拓宽了我的思维。我们还一起观看如迈克尔・哈内克的《白丝带》、塔可夫斯基的《乡愁》等等无数的非常棒的艺术电影,我们不断在追寻艺术,追寻我的艺术。期间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来自老师的引导,同学的鼓励,慢慢地我对艺术有了深层次的思考。
SIVA学生时期做的金属雕塑
拨云见日,伴塑而行。大四的时候,在经历了泥塑,木雕,陶艺等的训练之后,我最终选了金属材料方向。原本想简单学一下就去实验其他材料的,因为觉得金属存在危险而且又难处理。好在当时的学科负责人杨冬白老师把每种工具的使用都讲述得很细致,手把手教我们如何使用,如何为金属塑形,这使我逐渐对金属焊接越来越感兴趣。后来发现这种材料既柔韧又坚硬,和我的性格还挺契合的。之后就做了很多金属焊接的习作,也参加了一些展览。虽然时至今日,我在创作中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材料,而尝试使用各种材料。但这段学习经历为我注入了艺术的种子,开启了艺术生涯之路,促使我理解与使用更多不同的材料,以艺术之名,创艺术之花。
回首望去,我忘不了美术学院的老师们浇灌给我的色彩与审美、构图和造型能力、创新与创造能力;亦忘不掉为提高我们对艺术的认知,老师们的理论剖析和讲解。
“献给我们已经失去的和即将失去的...”,
木,金属,金箔,树脂,漆,24.5×19.4×31.7cm,49×49×88cm(展台),装置,2023
“汤”,纸,银勺,无反玻璃,亚克力,木,22.7×36.3×5.2cm,装置,2023
“小花园系列”,综合材料,尺寸可变,装置,2024
在SIVA读书的这五年,是我人生中一段独特而珍贵的时光。在这里,我收获了无尽的快乐,因为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艺术创作中,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作品,学习自己渴望了解的知识。但这一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总是要面临新的挑战,解决各种新的技术难题。
感谢在SIVA的学习时光,为我筑好了艺术之基。在这里的积累和沉淀,让我拥有了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探索艺术领域的更多可能性。再次由衷地感谢SIVA,它见证了我的蜕变,让我从一个对艺术充满懵懂憧憬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艺术创作者。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感恩之情,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奋进,用作品传递我的思考与情感,探索前行。
相关阅读:“正青春 艺起飞——SIVA,我想对你说”主题征文活动开始啦!
责编:张一弛审阅:程 峰来源:上海视觉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