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科技巨头埃隆·马斯克通过视频连线现身,面对数千名参会者直接呼吁英国“解散议会”“更换政府”,还宣称“暴力即将到来,你要么反击,要么死亡”。
2025年9月,伦敦一场由极右翼活动人士汤米·罗宾逊组织的“团结王国”集会引发关注。
美国科技巨头埃隆·马斯克通过视频连线现身,面对数千名参会者直接呼吁英国“解散议会”“更换政府”,还宣称“暴力即将到来,你要么反击,要么死亡”。
这一言论迅速搅动英国政坛,毕竟一位外国科技企业领导者公开插手他国政治核心议题,在近年国际交往中并不常见。
这场集会规模不小,据统计有超11万人参与,现场还出现了5000名反种族主义者与参会者对峙。
除了马斯克,法国极右翼政客埃里克·泽穆尔等人也受邀发言,形成了跨国极右翼势力的联动。
说实话,这么大规模的极右翼集会,再加上多国极端政客站台,其实能看出欧洲部分地区民粹情绪的抬头趋势。
而马斯克的加入,相当于给这种本就敏感的情绪添了一把火。
参会者中有人举着查理·柯克的纪念标语,马斯克在发言中也提到了柯克,称其“本周被冷血谋杀,左翼人士公开庆祝”,还直接给左翼扣上“谋杀者政党”的帽子。
本来想单从集会现场情况分析,但后来发现,这种将单一事件极端化、并以此否定整个群体的说法,其实很容易激化社会对立。
毕竟任何群体都不能用个别案例来定义,马斯克作为有巨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说出这样的话,显然没考虑到言论可能引发的分裂风险。
集会现场还出现了冲突,有抗议者向警察投掷物品,部分警员受伤,警方不得不动用大量人力分隔两派。
这种暴力苗头的出现,和马斯克“要么反击要么死亡”的言论其实形成了某种呼应。
当公众人物用极端语言渲染紧张氛围时,很容易让原本就情绪激动的人群失去理性,进而引发实际冲突。
马斯克此次发声并非偶然,他之前就多次介入英国政治。
2023年英国推出《在线安全法案》时,他公开批评该法案“威胁言论自由”。
后来还曾与英国政府就“性侵团伙”问题爆发争执,甚至和极右翼政客奈杰尔·法拉奇有过密切往来。
传言他曾考虑向法拉奇的政党捐款,只是因法拉奇支持罗宾逊的问题,两人所属阵营才出现裂痕。
在这次集会上,马斯克还重点抨击了“觉醒心智病毒”,称其是“超级种族主义、超级性别歧视,还常反基督教”。
他主张社会进步应基于能力和成就,而非身份差异。
这里其实能看出马斯克的政治倾向,他总试图用自己的判断定义“合理的社会规则”,但作为外国公民,频繁对英国的社会议题指手画脚,难免有越界之嫌。
毕竟每个国家的社会问题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成因,外人仅凭主观判断就给出解决方案,很可能脱离实际。
更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还表示“不能等下一次大选,必须立即行动”。
很显然,这一说法直接质疑了英国的民主选举程序。
民主制度的核心之一,就是通过定期选举实现政府更迭,跳过这一程序强行要求“更换政府”,本质上是在挑战现有制度的合法性。
马斯克或许认为自己在“唤醒民众”,但这种忽视他国制度传统的言论,反而可能给英国的政治稳定带来冲击。
马斯克的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是科技巨头对政治领域的影响力渗透。
他掌控的X平台已成为极右翼内容传播的重要渠道,此次集会就有近300万人通过该平台观看直播。
毫无疑问,科技平台拥有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但用这种能力助推极端政治观点,并非明智之举。
平台的责任应是搭建多元对话的空间,而非成为某一立场的“传声筒”,否则只会加剧社会撕裂。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马斯克的言论不仅影响英国,还可能给其他国家的极右翼势力提供“示范”。
目前欧洲多国极右翼政党支持率上升,马斯克的公开站台,可能会让这些势力更有底气扩大活动范围。
未来如何约束科技巨头的政治干预行为,如何平衡平台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成了需要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
毕竟民主的健康发展,靠的是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共识的积累,而非个别巨头的“一言堂”。
来源:喵喵大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