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不贪财、不好色、不偷懒,却成了亡国之君?明亡的五大死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04:31 1

摘要:“皇上,李自成已经打进彰义门了!”崇祯十七年(1644 年)三月十八日夜,司礼太监王承恩的尖叫刺破乾清宫的死寂。朱由检盯着御案上 “文官皆可杀” 的血诏,手指在狼毫笔杆上掐出了血痕 —— 这个登基时立志 “中兴大明” 的青年天子,此刻正用发丝缠绕皇冠,这是他能

皇上,李自成已经打进彰义门了!
崇祯十七年(1644 年)三月十八日夜,司礼太监王承恩的尖叫刺破乾清宫的死寂。朱由检盯着御案上 “文官皆可杀” 的血诏,手指在狼毫笔杆上掐出了血痕 —— 这个登基时立志 “中兴大明” 的青年天子,此刻正用发丝缠绕皇冠,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后体面。

彰义门(广安门)全景,箭楼、瓮城、城楼和城墙。雄伟、端庄、漂亮。

殿外传来此起彼伏的 “开城门” 喊声,混着远处的火光。他忽然想起十七年前继位那天,在文华殿看到的景象:龙椅上落着鸽粪,梁柱爬满蛀虫,老太监说 “自万历爷后,这殿十年没大修过”。那时他以为,只要自己勤政节俭,总能让大明重现太祖成祖的荣光。却没想到,当他在煤山歪脖子树上自缢时,衣袍上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的墨迹未干,而他拼命想拯救的王朝,早已被五个致命死结捆得窒息。

彰义门(广安门)城门

明朝的党争,早在万历年间就埋下了雷。东林书院的顾宪成们看不惯万历皇帝怠政,整天在朝堂上喷 “圣贤之言”,骂官员贪腐,被对手骂作 “东林党”。后来魏忠贤带着阉党崛起,搞出 “东林点将录”,把 108 个东林官员比作梁山泊贼寇,逮着就往死里整。最惨的杨涟,被铁钉穿耳、土囊压身,死时 “体无完肤,蛆虫遍体”,临终前还在奏折里写 “涟即身膏草野,而固衔赵盾之忠”。

崇祯一上台就干掉魏忠贤,以为能终结党争,没想到东林党卷土重来,却早已变了味。钱谦益为了当首辅,竟在朝堂上对着比自己小 36 岁的凤阳总督马士英磕头:“愿为义父牵马坠镫!” 此举惊掉了满朝文武的下巴 —— 要知道,马士英的父亲与钱谦益同年进士,这一跪等于自降两辈。温体仁靠骂东林党上位,却在清军入关时说出 “水太凉”(嫌河水冷不肯殉国),转身投靠南明政权,继续党争。这些人嘴上喊着 “忠君爱国”,私下里搞起 “京察”(官员考核)来比阉党还狠 —— 不是自己人,就往死里踩。

年轻的崇祯不懂,党争的本质是权力蛋糕的分配。他刚登基时,想靠 “不粘锅” 形象让文官集团团结,结果东林党和齐楚浙党照样互撕。1637 年,工科给事中姜采弹劾首辅温体仁 “阻塞言路”,崇祯气得要打他屁股,没想到满朝文官集体跪谏,差点逼宫。最后他只能杀了温体仁当替罪羊,却不知温体仁不过是党争的棋子。

更致命的是,崇祯对 “清流言官” 又爱又恨。一方面需要他们骂贪腐装点门面,另一方面又嫌他们空谈误国。1641 年,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与清军议和,被言官得知后大肆弹劾,崇祯为了面子只能杀了陈新甲 —— 其实他心里清楚,这是唯一能喘息的机会。这种 “既要立牌坊,又要当婊-子” 的矛盾,让文官集团看透了他的色厉内荏,党争愈发失控。

万历年间,张居正搞 “一条鞭法”,把赋税折成银子征收,国库确实鼓了(万历十年太仓存银达 700 万两),但问题也来了:北方农民种粮换银子交税,遇上灾年粮价暴跌,等于变相加税。比如山东百姓原本交 1 石粮,现在要卖 2 石才能凑够银子,遇上黄河决口,直接卖儿卖女。苏州织工葛成领着数千人冲进税监孙隆府邸,将其倒挂在房梁上,用染布的朱砂在他肚皮上写下 “剥皮实草”—— 这幕万历二十九年的民变,被冯梦龙写进《警世通言》,成了江南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更坑的是 “万历三大征”(宁夏、朝鲜、播州战役),花掉 1100 万两银子,相当于全国两年的赋税。到了天启年间,魏忠贤为了捞钱,在江南征收 “矿税”,派太监去挖煤开矿,结果矿没挖到,反而逼得苏州织工抗税,打死税监孙隆。这些烂账,全算在了崇祯头上。

崇祯接手时,国库只剩 32 万两银子,连辽东军饷都发不出。他想省钱,裁撤了西北驿站,结果失业的驿卒里有个叫李自成的,转身当了闯王。他想让文官捐钱,内阁首辅魏藻德只捐了 500 两,后来李自成进京,从他家抄出白银 30 万两。最绝的是 “三饷加派”—— 辽饷(对付清军)、剿饷(镇压农民军)、练饷(训练新军),合计每年多收 1580 万两(据《明实录》),相当于百姓赋税翻了一倍。

1638 年,陕西巡抚孙传庭奏报:“百姓易子而食,树皮草根皆尽,犹征练饷,民不反何待?” 崇祯却批复:“剿贼方能安民,安敢惜费?” 他不知道,当百姓发现 “缴税是死,造反也是死” 时,自然会选择后者。李自成进军北京时,沿途百姓 “迎闯王,不纳粮”,正是对明朝赋税制度的最狠报复。

崇祯年间,明朝在辽东每年花 400 万两银子,养了 11 万 “关宁铁骑”。看起来厉害,实则全靠烧钱 —— 宁远城修了拆、拆了修,袁崇焕说 “凭坚城、用大炮”,确实打死了努尔哈赤,但也让明军患上了 “龟缩堡垒依赖症”。1639 年的松锦大战,洪承畴率 13 万大军援救锦州,本可持久战,却被崇祯催着速战,结果明军断粮突围,死了 5 万多人,从此辽东只剩吴三桂的 3 万残兵。

更要命的是,辽东将领早已成了 “军阀”。祖大寿两次投降清军,回来还能继续带兵;吴三桂在宁远 “开马市、卖人参”,每年赚上百万两,军队成了他的私人财产。崇祯不是不想整顿,1630 年杀袁崇焕时,曾想趁机收编关宁军,结果引发兵变,只能不了了之。

吴三桂在宁远 “开马市、卖人参”,每年赚上百万两,军队成了他的私人财产。

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明军更是奇葩。1634 年,张献忠在四川被围,湖广总兵左良玉却故意放他一马 —— 因为 “贼灭了,我也就没用了”。后来左良玉拥兵 80 万,却只在武昌吃喝玩乐,连崇祯的圣旨都敢甩在一边。1644 年,崇祯下诏让他进京勤王,他居然回奏:“军无粮,不能行。” 气得崇祯直跺脚,却又不敢逼太紧,怕他投靠李自成。

最讽刺的是 “曹文诏之死”。1635 年,山西总兵曹文诏带着 3000 关宁军追着李自成打,连胜十几次,结果被河南巡抚陈必谦断了粮草,理由是 “别让山西人抢了河南的功劳”。曹文诏弹尽粮绝,拔刀自刎前大喊:“吾不过一总兵,为两省督抚所误!” 这种 “友军互坑” 的操作,让农民军越剿越多,到 1644 年李自成攻北京时,居然有百万之众。

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设内阁大学士当秘书,没想到到了崇祯朝,内阁成了 “甩锅部”。每次开会,大臣们都说 “听凭圣裁”,把皮球踢给皇帝。崇祯每天批奏折到凌晨,最多一天批了 200 多件,手都磨出了茧子,却发现很多奏折都是言官骂街,比如御史杨仁愿弹劾某位官员 “长得像奸臣,所以肯定是奸臣”。

更坑的是 “考成法” 变质。张居正当年用考成法监督官员,现在却成了形式主义 —— 户部报粮食产量,不管实际收成,只按往年数字填;兵部报军队人数,把老弱病残都算上,反正皇帝没时间核查。1643 年,李自成攻进山西,崇祯问兵部尚书张缙彦:“娘子关有多少守军?” 张缙彦答:“按册籍有 5000 人。” 结果李自成打过去,发现只有 200 个老卒,还都是聋子。

李自成

崇祯信不过文官,重启了宦官监军制度。1630 年,派太监高起潜监辽东军,结果高起潜收了吴三桂的贿赂,谎报军情;1636 年,派太监曹化淳守北京城,结果曹化淳直接开城门投降李自成。最搞笑的是 “太监打炮”——1644 年清军攻宁远,守城太监不懂红夷大炮,居然把炮弹装反了,一炮轰塌了自己的城楼。

这种 “不信任文官,又用错宦官” 的操作,让明朝的官僚系统彻底撕裂:文官摆烂,宦官贪腐,皇帝只能自己硬扛。崇祯临死前说 “诸臣误朕”,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被朱元璋留下的 “集权制度” 误了?

崇祯信不过文官,重启了宦官监军制度。

明朝的藩王制度,到崇祯朝已经崩盘。朱元璋当年封 24 个儿子为藩王,每人每年领万石粮食,到万历年间,全国藩王已达 10 万人,每年吃掉 800 万石粮食,相当于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一。崇祯想让藩王捐钱,比如让楚王捐 10 万两助饷,楚王居然哭穷:“府中只有祖上传的金盆,可拿去卖。” 其实他藏了 300 万两白银,后来被张献忠抄走,铸成 “西王赏功” 钱。

更惨的是底层皇族,比如代王朱传㸄,穷得只能在大同街头卖字画,李自成攻城时,居然打开城门当向导,说:“跟着闯王,至少能吃饱饭。” 这种 “皇族盼改朝” 的奇观,说明老朱家的天下,早已失去了宗族的支持。

直到明亡,藩王不但没有起到朱元璋所希望的作用,反而忙于敛财,成为明末财政的一大负担

明朝百姓对朝廷的失望,从 “甲申之变” 前的民谣就能看出:“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李自成每到一地,就把王府的粮食分给百姓,比如在洛阳抄了福王朱常洵的家,光粮食就够百姓吃三年。而明朝官员呢?1644 年李自成围北京,崇祯让大臣捐钱,总共只捐了 20 万两,李自成进京后严刑拷打,却抄出 7000 万两 —— 百姓早就看透了,这朝廷不是他们的朝廷,而是官绅的朝廷。

最有象征意义的是 “周皇后的簪子”。1644 年正月,周皇后把自己的金簪捐给军队,说:“愿助皇上募兵。” 而同时,她的父亲周奎却藏了 300 万两银子,最后献给李自成。当皇后都要靠卖首饰凑军费,当百姓连树皮都吃不上,这个王朝的人心,早就散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处

崇祯其实很努力:他不贪财、不好色、不偷懒,23 岁时鬓角已生白发,龙袍上的补丁比内阁大学士的官服还多。但他接手的明朝,就像一个患了癌症的病人 —— 党争是癌细胞,财政是失血过多,军事是免疫系统崩溃,制度是器官衰竭,人心是灵魂消散。就算他是神医,也救不了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更何况他自己还有 “急功近利、多疑善变” 的误诊。

有人说,如果崇祯南迁,或许能像南宋一样偏安江南。但别忘了,南明后来的皇帝们,照样在党争中内耗,在军阀割据中灭亡。明朝的灭亡,不是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从朱元璋开始的集权制度,亡于万历以来的统治失控,亡于官绅集团的集体堕落。崇祯,不过是坐在龙椅上的 “背锅侠”,用自己的死亡,给 276 年的大明王朝,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来源:六和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