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9月10日,科技创业者兼网红罗永浩这条不足50字的微博,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持续至今的涟漪效应。
一场由微博吐槽引发的餐饮界风暴,正在成为中国消费升级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9月10日,科技创业者兼网红罗永浩这条不足50字的微博,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持续至今的涟漪效应。
这场原本可能止于个人抱怨的纠纷,因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激烈反应而升级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事件。贾国龙不仅亲自下场反驳,动员1.8万名员工“参战”,更扬言起诉罗永浩,声称“生意可以不做,但官司一定要打”。这种强硬姿态反而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质疑,最终导致西贝生意断崖式下滑,日损近300万元,北京最大门店堂食客流骤降七成。
西贝的危机应对堪称企业公关的反面教材。在贾国龙宣布开放全国分店后厨后,媒体和消费者发现了更多令人不安的事实:冷冻腌制的保质期18个月的烤鱼原料、冷冻牛肉酱、保质期24个月的羊前腿和西兰花,甚至有后厨员工用煮食漏勺疏通下水道的骇人画面。
这些发现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更糟糕的是,当罗永浩已经表示“可以告一段落”时,贾国龙在内部群中称其为“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再次激化矛盾。这种情绪化的应对方式,凸显了传统餐饮企业家对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不适应。
西贝最终在9月15日发布道歉信,承认“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有较大差异”,并承诺进行九大调整,包括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将牛肉饼、烤羊肉串等八道菜调整为门店现做。贾国龙表示要“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
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有网民犀利反问:“顾客虐你什么了?是吃饭不给钱了,还是侮辱你了?”这句话道出了问题的核心——在这场商家与消费者的博弈中,消费者始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而商家的应对却显得既防御又委屈。
这场风波的背后,是中国预制菜行业标准缺失的深层次问题。
贾国龙在回应中强调:“预制和预制菜是两回事。”他以鱼香肉丝为例解释:在中央厨房炒好、冷冻,到门店加热出餐的叫预制菜;而把肉切成丝,甚至过油,但烹饪流程在门店完成的,不叫预制菜。
这一说法确实有政策依据。2023年3月,国家市监总局、卫健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通知,明确预制菜是“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并将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排除在预制菜范围外。
然而问题在于,普通消费者并不关心这种技术性区分。对他们而言,任何非现场制作的食物都可能被归入“预制菜”范畴,并天然地与“不新鲜”“低品质”划上等号。这种认知差距正是争议的根源所在。
中国预制菜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4850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6000亿元。政策层面也给予大力支持,2023年预制菜产业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但行业的野蛮生长缺乏相应标准规范,导致消费者信任难以建立。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四分之一消费者对预制菜“不放心”,超过七成消费者希望在点餐时清楚知道食材是现做还是预制。这种对透明度的渴望,正是西贝风波能够引发如此广泛共鸣的社会心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支持罗永浩的网民并不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反对“以现做菜的价格卖预制菜”。
罗永浩在直播中对比了西贝与高端餐厅的价格:西贝的古法戗面馒头每个21元,而“黑珍珠一钻餐厅”鲁彩的包子每个16元,“米其林两星餐厅”鲁上鲁的包子每个28元。这种比较凸显了西贝定价策略的问题——消费者不愿意为预制菜支付现做菜的价格。
更深层次上,这反映了消费升级时代的价值诉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中国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基本饱腹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品质的饮食体验。他们愿意为新鲜、健康、有特色的美食支付溢价,但拒绝为“伪装成现做菜的预制菜”买单。
新华社在评论文章《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最令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却是’微波炉厨房’。以预制代替现做,却按照现做现炒的价格收取费用,侵害消费者权益。”
这种被欺骗感,远比预制菜本身更让消费者愤怒。
西贝风波可能成为中国预制菜行业规范发展的转折点。
据《第一财经》披露,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预制菜的定义将有全国统一标准,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预制扮现炒”将被禁止。
参与起草的专家透露,与现行地方标准相比,国家标准将更聚焦“食品安全底线”,并可能加强“防腐剂禁令”和“冷链升级”要求。这些变化预计会使成本提高15%至30%,可能导致无法承担改造费用的中小工厂在两年内被并购或退出,而龙头品牌则有望通过规模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
这对行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短期阵痛难免,但长期看,明确的标准和强制信息披露将有助于重建消费者信任,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西贝事件还暴露了中国餐饮业在规模扩张与品质保持之间的内在矛盾。
采用中央厨房模式是连锁餐饮企业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必然选择。没有预制环节,很难想象西贝如何在全国开出400多家分店,并保持菜品口味的一致性。从商业逻辑看,这种模式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当效率追求与品质承诺发生冲突时,企业如何取舍?消费者为什么愿意支付溢价到餐厅用餐,而不是购买更便宜的速冻食品回家加热?答案在于他们对“餐厅体验”的期待——包括环境、服务,更重要的是食物的新鲜度和独特口味。
当企业过度追求效率而牺牲品质,甚至试图掩盖工业化生产的事实,就打破了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契约。这种破裂不仅影响单个企业,还会波及整个行业。
西贝承诺向胖东来学习“透明化运营”,但这绝非易事。
胖东来的成功源于其深入骨髓的诚信文化和极致用户体验,这不是简单模仿就能复制的。西贝需要的是根本性的商业模式重构和价值重估,而非表面策略调整。
消费者信任一旦崩塌,重建需要漫长过程和切实行动。西贝承诺的九大调整只是第一步,真正考验在于能否持续践行透明承诺,并在企业文化和运营体系中彻底贯彻消费者至上理念。
西贝预制菜风波超越了个别企业的危机管理问题,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发展中的深层次变化。
随着消费者权益意识增强和信息透明度提高,传统依靠信息不对称盈利的模式越来越难持续。企业必须认识到,新一代消费者不仅关注产品本身,更关注产品背后的价值观和生产流程。
社交媒体放大了消费者声音,使得单个投诉可能演变成全民关注事件。这对企业的危机应对和日常经营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更宏观视角看,这场风波反映了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消费者需求升级与产业标准滞后之间的矛盾,在许多行业都有体现。解决这些矛盾需要企业、政府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西贝预制菜风波终会平息,但它提出的问题将持续影响中国餐饮业。
预制菜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缺乏标准和透明度的预制菜;工业化生产不是原罪,原罪是试图用工业化产品冒充手工制作并收取溢价。
未来成功的餐饮企业,无论是坚持传统工艺还是拥抱现代技术,都需要直面消费者对透明的需求。真正聪明的企业不会试图掩盖预制环节,而是会将其转化为品质控制和食品安全保障的卖点。
《人民日报》微博的“人民微评”点明了关键:“预制菜的真正挑战不在技术层面,而在如何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纽带。”
在中国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西贝事件可能成为一个转折点,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透明、规范的方向发展。那些能够及早认识到这一趋势并主动拥抱变化的企业,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风波意味着他们的声音能够真正影响市场,这本身就是消费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在一个理想的食物体系中,消费者不必担心被欺骗,企业不必害怕被质疑,双方基于透明和信任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这或许就是西贝风波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来源:谁挽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