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规强制使用生乳(即刚挤出来的新鲜牛奶)作为唯一原料,意味着终端产品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这些天然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消费者喝到的常温奶营养价值更高、更接近牛奶的天然状态。
中国乳制品行业向更高质量、更透明化发展方向迈出的关键一步。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自9月16日起,生产灭菌乳,即常温纯牛奶,只能以生乳为唯一原料,禁止使用复原乳。
复原乳经过“干燥-复原”的多次热处理过程,一些热敏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某些维生素和活性酶)确实会大量流失。
新规强制使用生乳(即刚挤出来的新鲜牛奶)作为唯一原料,意味着终端产品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这些天然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消费者喝到的常温奶营养价值更高、更接近牛奶的天然状态。
在过去,虽然规定要求使用复原乳必须标注,但部分企业可能会将复原乳字体标注得非常小,或者混用生乳和复原乳而不明确告知比例,消费者在知情权和选择权上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
新规从源头上杜绝了这种模糊空间,让“纯牛奶”的定义更加纯粹。消费者现在可以明确知道,他们购买的“灭菌乳/常温纯牛奶”就是100%由生乳制成的,无需再费心辨别。
这条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大幅提升了对生乳原料的需求。这将强力刺激和鼓励乳企加大在上游牧场、奶源基地的投资和建设,保障优质生乳的供应。这对于像伊利、蒙牛、光明等已经拥有庞大自有牧场的头部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巩固了其“种-养-加”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优势,构建了更高的竞争壁垒。
对于那些原本依赖进口奶粉(价格通常低于国内生乳成本)生产复原乳的中小企业来说,成本将会显著上升。它们要么被迫投入巨资建设或合作牧场,要么退出常温纯牛奶这个主流市场,转向其他品类(如酸奶、含乳饮料等)。这将加速行业的洗牌和整合,促使整个行业更加重视奶源质量和供应链安全。
过去,部分企业可以利用低价复原乳的成本优势进行低价竞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新规实施后,所有玩家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比拼奶源品质、加工工艺和品牌价值。市场竞争从“价格战”转向了真正的“品质战”和“价值战”,有利于行业健康长远发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乳清粉和奶粉进口国之一。限制复原乳的使用,可以降低对国际大宗奶粉市场的依赖性,增强国内乳业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性和安全性,符合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方向。
政策直接为国内的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需求支撑,能够有效稳定奶价,保障奶农收益,激发养殖户的积极性。这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畜牧业振兴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积极意义。
不过这里需要厘清的几个关键点,以避免误解。
复原乳并非“毒药”或“劣质品”。新政的出发点不是否定复原乳,而是为了规范和厘清产品类别。复原乳的主要营养成分(如蛋白质、钙、脂肪)与纯牛奶差异不大,它依然是一种重要的乳制品原料,广泛用于酸奶、乳饮料、糕点等产品中。它的优势在于易于储存和运输,能调节季节性奶源不平衡。
此规仅针对“灭菌乳”。新规适用范围是产品类别为“灭菌乳”的常温纯牛奶。对于巴氏杀菌乳(低温鲜奶)、发酵乳(酸奶)、调制乳等产品,法规允许使用复原乳或部分使用复原乳,但必须明确标注。所以市面上你仍然会看到含有复原乳的酸奶或调制奶,这是符合规定的。
“禁复原乳”不等于“口感更好”:口感是一个主观因素。生乳制成的常温奶奶香味可能更天然,但经过超高温灭菌(UHT)后,两者在口感上的差异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并不明显。
农业农村部的这项新规是一项利国、利民、利行业的多赢政策。对消费者,它提供了更优质、更天然的营养选择,并确保了消费透明化。对行业,它推动了产业链上游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促使竞争回归品质本源。对国家,它有助于提升奶业自给率和安全性,振兴乡村经济。
这标志着中国乳业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恢复和整顿后,终于有底气和能力将“奶瓶子”更多地握在自己手中,并推动整个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来源:女人健康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