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赢了流量,西贝输了口碑:“预制菜”风波背后的餐饮真相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17:32 1

摘要:预制菜风波闹到今天,已经不是“谁说了算”的问题,而是“谁更像消费者代言人”。这场罗永浩和西贝的正面对线,看起来像是一场舆论大战,实则揭开了餐饮行业隐藏多年的老问题——标准模糊、信息不透明、消费者知情权被忽视。

预制菜风波闹到今天,已经不是“谁说了算”的问题,而是“谁更像消费者代言人”。这场罗永浩和西贝的正面对线,看起来像是一场舆论大战,实则揭开了餐饮行业隐藏多年的老问题——标准模糊、信息不透明、消费者知情权被忽视。

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突然发文,点名批评西贝使用预制菜,还价格不菲,直言“恶心”,并呼吁立法强制标注预制菜。

西贝没忍,11日创始人贾国龙直接宣布起诉,12日起全国门店后厨对外开放,消费者可全程围观每一道菜的制作过程,还反手甩出罗永浩的消费账单,并推出“罗永浩套餐”。

罗永浩这边也没闲着,连发20多条社交内容回应,甚至祭出10万元悬赏,全网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铁证”。

一来一回,彻底把这事儿推上热搜,围观网友迅速分成两派:一边质疑西贝“偷工减料”,一边指责罗永浩“蹭热度”。

但不管舆论怎么分,这场争议中,罗永浩确实赢得漂亮。

西贝到底用没用预制菜?其实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花钱吃的是什么。

这几年,预制菜在餐饮行业快速渗透,连锁品牌尤其依赖。根据中国饭店协会数据,截至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预计2026年将接近万亿。

行业发展没错,但问题是,大多数餐厅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哪些菜是预制、哪些是现做。更有甚者,明明是预制,还包装成“现炒现做”。

这种模糊带来的,不只是消费失望,还有信任危机。

罗永浩的发声,击中了这个痛点。他不是在和某个品牌较劲,而是站在了“消费者代表”的位置,用极具传播力的方式,把行业的灰色地带摆到台面上。

而西贝的反应,则显得有些急躁。

后厨直播、起诉维权、推出套餐,这些操作看似“坦荡”,但在公众视角下,却更像是“用力过猛”的反应——尤其是在没有给出清晰定义与标准的前提下。

西贝的反击,其实暴露了一个核心问题:它没有意识到今天的消费者,不再只是“吃一顿饭”,而是“花钱买信任”。

过去几年,西贝一直试图打造高端中式连锁品牌形象,强调“好食材”、“好工艺”、“非标化”,可一旦涉及预制菜问题,一切都容易被打回原形。

更何况,西贝此前就有“价格贵”“服务一般”“口味不稳定”等争议,这次风波,只是把旧账新账一起翻了个底儿掉。

而且,这波公关操作也不够高明:

后厨直播虽然透明,但对消费者来说并不具备可验证性;起诉罗永浩,看似强硬,实则容易激化对立;推“罗永浩套餐”,更像是借流量营销,反而加剧了大众对其“蹭热度”的怀疑。

从商业逻辑来看,西贝确实需要守住品牌形象,但正面刚消费者代表,容易变成“对抗舆论”的姿态。

尤其是在消费者已经越来越在意“预制与否”“是否明示”的背景下,西贝这波操作,短期或许带来流量,长线却可能失去口碑。

这场风波,其实没有赢家。

西贝短期内被推到风口浪尖,品牌形象受到冲击;而罗永浩虽然赢得流量,但也被质疑“故意炒作”。

但从整个行业角度看,这次争议是一次“阵痛式进步”。

它暴露了当前餐饮行业的几个现实问题:

预制菜定义模糊,标准缺位信息不透明,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公众认知与行业运作之间有巨大鸿沟

而这场“罗西大战”,恰好触发了舆论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未来预制菜能不能合法合规地上桌,餐厅能不能做到“明码实食”,国家是否会立法规定标注,这些都需要时间推动。

但可以确定的是,消费者越来越在意“吃得明白”,而不是“吃得贵”;也越来越希望品牌能对口碑负责,而不是对热搜负责。

所以说,西贝这次可能真是,流量还没赚够,信任先亏了。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