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嘴”到“锤子”:一场餐饮公关大败局的现场教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6 16:41 1

摘要:当一个是脱口秀出身的带货天王,一个是惯于直言的餐饮老炮,两人在预制菜这场风波里正面对线,瞬间把一场产品争议,变成了舆论大战的实战课堂。罗永浩赢得掌声,西贝却一路翻车,公关策略的高下立判,也让整个餐饮行业看清了“创始人发言”这把双刃剑的威力。

当一个是脱口秀出身的带货天王,一个是惯于直言的餐饮老炮,两人在预制菜这场风波里正面对线,瞬间把一场产品争议,变成了舆论大战的实战课堂。罗永浩赢得掌声,西贝却一路翻车,公关策略的高下立判,也让整个餐饮行业看清了“创始人发言”这把双刃剑的威力。

故事的起点并不复杂:罗永浩在直播中质疑西贝菜品是“伪现制”,引发网友热议。按理说,这种产品讨论在当下早已司空见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关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让这件事彻底失控的,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火力输出”。

他在行业群里称罗永浩是“网络黑嘴”“黑社会”,不仅没有就事论事,反而直接上升到人身攻击。这句话一被曝光,等于把自己送上了热搜。后续的“声明”也难言诚意,整篇文案没有一句正面回应消费者关心的“菜是不是预制”的问题,倒是一再强调“中央厨房预处理不算预制菜”。问题是,消费者关心的不是定义,而是“你这菜是不是提前做好的”。

这就是典型的“认知错位”。企业在讲工艺,用户在讲体验;企业在甩术语,用户在凭直觉。当消费者感到被误导时,任何解释都成了掩饰。

更糟糕的是,西贝开放厨房试图“自证清白”,却被网友拍到勺子通下水道、食材分装袋等画面,反倒坐实了“预制菜”的质疑。公关想洗白的操作,反而像是给火上泼油。

反观罗永浩,从一开始就把握住了这场风波的“叙事权”。他没有回应贾国龙的指责,而是迅速拉高维度,将问题从“我吃到预制菜”转向“预制菜应明确标识”的公共议题。

这种议题转换非常高明。原本是个品牌与消费者的纠纷,被他包装成了“行业透明化”的倡议,公众瞬间站队。再加上“十万征集线索”“直播辩论邀请”等操作,把整个事件娱乐化、互动化,既延续了他一贯的“认真较真”人设,又牢牢占据了舆论制高点。

一句“让西贝享受西门子待遇”的调侃,更是将这场风波与他过往维权事件紧密勾连,强化了公众印象。当舆论开始围绕“预制菜到底应不应该明示”进行讨论时,罗永浩早已从“消费者”升级为“行业监督者”,而西贝却还在用术语和定义打“自闭战”。

这场风波最耐人寻味的,不只是双方在策略上的差距,更是背后所折射出的“创始人时代”的品牌风险。

贾国龙的问题不只是发了错言,而是他代表的是一个品牌的全部形象。在社交媒体时代,没有任何“私下场合”的存在——哪怕是一句行业群的闲聊,也可能成为引爆危机的火种。而当创始人情绪主导发言,专业公关团队就成了摆设。

西贝的翻车,其实不仅是一次“嘴快”,更是结构性的失误:缺乏危机处理机制、没有统一的舆情管理口径、对消费者认知缺乏尊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哪怕原本是冤枉的,也很难自证清白。

而罗永浩的应对则恰恰相反。他用内容创作的逻辑处理危机,用叙事抢占舆论阵地,用幽默化解对抗情绪。最终不仅没有被“反咬”,反而借势推动了预制菜标识立法的讨论,赢得了舆论道义上的全胜。

预制菜之争终将过去,但留给企业的教训却不应被遗忘。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创始人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品牌的放大器,也可能是爆炸引信。对消费者来说,他们不关心你中央厨房有多少平米,更关心花的钱买的值不值;他们不关心你定义上算不算预制,只关心味道是不是“新鲜做的”。

所以,真诚比技巧更重要,回应比攻击更有效。最好的公关,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有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听。

至于西贝,或许下一次该先让公关部发言,而不是老板上头。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