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社会,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进步的关键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县域为单元、镇级为支点、村庄为抓手的三级联动视角,深入探讨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在当今社会,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进步的关键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县域为单元、镇级为支点、村庄为抓手的三级联动视角,深入探讨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一)强化规划引领,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其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至关重要。制定“1+6+N”规划体系,即1个总体规划、6个专项规划和N个详细规划,能够确保城乡建设的有序进行。以“双核引领、两带联动、多点配合”的总体空间结构为指导,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空间格局。例如,某县在规划中,将县城作为核心,周边重点镇作为次级中心,通过交通干线和产业带连接,形成城乡协同发展的一体化格局。这种规划方式不仅优化了城乡空间布局,还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同时,该县还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二)统筹产业布局,促进城乡经济互动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优化乡村产业布局,以城区、镇区为主要节点,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通过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能力,在重点镇发展加工流通关键节点,在有条件的村建设优质原料基地,能够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例如,某县在县城建设了农产品加工园区,吸引了多家龙头企业入驻,同时在周边乡镇建设了仓储物流中心,方便农产品的收购和运输。在农村地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如有机蔬菜、水果种植等,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这种产业布局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提升城乡互联互通水平
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水、电、气、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全面通达,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的关键。例如,某县在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中,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养护管理体系,确保农村公路的畅通无阻。同时,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促进物联网快速发展,提高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打造覆盖城乡、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还为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共享
公共服务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建立健全县乡村一体的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政策体系,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例如,某县通过深化县管校聘、区域联盟、产教融合等办学模式,推进“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共享。在教育方面,该县建立了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同时组织农村教师到县城学校学习培训,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在医疗方面,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分级诊疗的实施。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一)加强中心镇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中心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选择若干发展基础较好、产业支撑较强、区位条件较佳、人口规模较大的乡镇,规划为中心镇,提高建设标准,发挥县城副中心功能,是增强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的重要举措。例如,某县在中心镇建设中,新建、改扩建了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了中心卫生院,建成了满足农业人口进城落户需要的保障性住房,提升了镇区人口承载能力。同时,推进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基础设施向中心镇集聚,推动各类政务服务逐步进入镇级服务大厅,实现“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全覆盖。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中心镇的服务水平,还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中心镇转移,促进了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
(二)推动镇村产业协同发展,形成联动效应
镇村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支持中心镇立足县域产业分工,做强产业园区,壮大支柱产业,增强发展动力和带动能力,是构建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联动发展格局的关键。例如,某县在中心镇建设了农产品加工园区,吸引了多家龙头企业入驻,同时在周边村庄发展了特色农业,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通过这种镇村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在重点镇发展加工流通关键节点,推动镇村产业协同发展,形成镇村联动的产业格局。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镇村经济的协同发展,还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增强镇级吸引力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是镇级吸引力的重要体现。加强中心镇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镇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改善镇区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是提升镇级吸引力的关键。例如,某县在中心镇建设了文化广场、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时,加强了镇区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镇区的基础设施水平。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镇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增强了镇级的吸引力,促进了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
(一)加强村庄规划和建设,提升农村宜居水平
村庄规划和建设是农村宜居水平的重要体现。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合理划分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类型村庄,是加强村庄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例如,某县在村庄规划中,对一时看不准的村庄先不做分类,对建设需求大的村庄加快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城郊融合类的村庄纳入城镇规划统筹编制,搬迁撤并类的村庄原则上不单独编制。同时,加快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对建设需求大的村庄加快编制,城郊融合类的村庄可纳入城镇规划统筹编制,搬迁撤并类的村庄原则上不单独编制。这些措施不仅优化了村庄布局,还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乡村特色产业是农村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支持乡村特色产业项目、农村电商、涉农服务主体向中心村集聚,发展一村一品,是构建乡村微型经济圈带动周边村庄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某县在中心村发展了特色农业、农村电商、涉农服务等产业,形成了乡村微型经济圈。通过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还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同时,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乡村产业的附加值,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农村生活条件的重要体现。优先安排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推动与城镇同规同网,逐步使农村生活条件与县域城镇接近,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的关键。例如,某县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优先安排了农村公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同时,在村级保留并办好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卫生室、日间照料中心等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县域教育共同体、医疗共同体、养老服务网络,健全教师“县管校聘”、医师“乡聘村用”等机制,通过以城带乡提升村级公共服务水平。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还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四)加强乡村治理,提升农村治理能力
乡村治理是农村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是提升农村治理能力的关键。例如,某县在乡村治理中,建立健全了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挥了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同时,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农村治理能力,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县域、镇级、村庄三个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和精准施策。通过县域为单元的统筹规划与资源整合,镇级为支点的承上启下与产业协同,村庄为抓手的精准施策与特色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企业和居民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城乡融合发展贡献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进步提供有力支撑。(内容来源 | 互联网 免责声明 | 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新社汇·全媒体矩阵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县(区)域经济高质量建设、乡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地缘侧、智库侧、产业侧、金融侧、传媒侧”共振的“激活内力,用好外力,产融内循环,经济外循环”系统性、结构性、生态性工程,需因地制宜,立足产业,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大统筹,小规划,大视角,小切口,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数实融合,兴乡共富。
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产业与人才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加速引擎,县(区)域经济高质量建设发展要坚持走“123”路线,即“一条主线、两个转变、三个融合”路线:
牢固一条主线:
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业的供给侧改革”为主线。
加快和促进两个转变:
一个是从增产到提质的转变,加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力度;
一个是从品质到品牌的转变,加大品牌强农、服务强农的力度。
倡导和推进实现三个融合:
① 城乡融合,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通过城乡一体化融合来激发人气活力,激发区(县)域多重功能价值,打造实现“产融内循环 经济外循环”发展格局推动现代化,因地施策,因时制宜,区域经济共振,以S2B2C为基座,向S2b2m形态升级,最终实现产业数字化经济形态,即SbBC的生态模式;
图:激活内力 用好外力“产融内循环 经济外循环”发展格局
② 农文旅融合,即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是吸引源头、文化是提升品质、旅游是盈利途径。以农文旅融合实现"线上+线下”双线闭环的供销贯穿体系,利用“四生 四共 四融”(四生:生活、生产、生态、生意;四共:项目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四融:文化融合,制度融合,资源融合,利益融合)的农文旅融合实施发展理念,共创共生共赢。未来农业必须转型,必须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转变,由“卖大路货”向“卖品牌产品”转变,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图:以“农文旅融合”实现"线上+线下”双线闭环的“供销”贯穿体系
③ 数实融合,数字化将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主要引擎,围绕“一基三化”,以数字技术为基,让产业数智化,生活智慧化,治理现代化。实现:技术进乡、人才回乡、金融到乡、农品出乡、农商兴乡。
图:产业数字化“数实融合”路径
图:“五位一体”数字乡村振兴“兴乡共富”闭环生态体系
数字乡村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方向,可以加快乡村经济信息化转型,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摆,开启城乡经济融合新局面,催生新兴的乡村产业形态,兴乡共富。
基于乡村生态的“数字内容传播”模式以数字内容作为传播媒介,可以拓宽乡村经济增长渠道;
基于乡村文化的“数字创意IP产品”模式以数字创意激活文化元素,可以丰富乡村文化产品供给;
基于乡村资源的“数字农文旅平台”模式以数字平台驱动业态创新,可以开拓乡村线上农文旅,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基于乡村主体的“数字工具创客”模式以数字工具拓宽创新思路,可以激发创客群体在乡村经济中的活力。
乡村振兴之“乡村”不同于农村,在于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之“乡民”不同于农民,在于城里人要下乡投资、兴业和消费;乡村振兴之“产业”不同于农业,在于一二三产融合。
未来的乡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村,而是城乡人融合而成的“新社区”;
未来乡村居民不再是农民,而是农村人和城里人融合共处的“新农人”;
未来的产业也不单是农业,而是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生产生态生活高度和谐的“新乡村”。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支撑,招商是关键。激活内力,用好外力,产融内循环,经济外循环,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两化”协同,“绿富”同兴。当下,地域招引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见商就招”向“理性选资”转变,从“拼优惠”向“比环境”转轨,从“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型。
新质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具象化载体,而“专、精、特、新”是对中小企业发展提出的一个方向,旨在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之路。
「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横向资源整合与生态化聚合赋能平台」汇聚了来自国家级行业协会组织、国家级智库研究院、国家级媒体平台、基金、证券投行、银行金融机构、央国企和行业领域优势企业和项目资源,会客厅为政府端、科研端、企业端、金融端、产业端搭建一个共享共创、合作共赢的平台,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延链,“青云赋能”聚焦「专、精、特、新、质」,围绕“新质生产力”和“专精特新”为科技创新项目赋能助力,并执行「“请”上来 "走“下去」的循环机制方针,实现企业与市场,创新与应用,供与销链接的桥梁。
来源:小园农村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