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数”在物理中从来不只是“反指数”这么简单;它像一把把标尺,把跨越十几个数量级的世界压成一张人能直观把握的图。
“对数”在物理中从来不只是“反指数”这么简单;它像一把把标尺,把跨越十几个数量级的世界压成一张人能直观把握的图。
1. 熵 S = k ln Ω
在量什么:系统“看不见”的微观态个数 Ω。
非用对数不可的理由:
乘法组合 → 加法熵:
两个独立系统微观态数相乘,总熵却必须可加,只有 ln 能把“乘”变“加”。
信息粒度:
ln Ω 直接对应“缺几位二进制才能指定一个微观态”,把“无序”量化成比特。
直觉:
熵是“找不到系统在哪”所需的最少 yes/no 问题数;温度就是“每增加一个比特,系统愿意交出的能量”。
2. 能级分布 ln(E) 出现处
玻尔兹曼分布 ∝ e^(–E/kT)、费米–狄拉克、普朗克谱……指数里藏着能量。
物理意义:
对数把“能量差”转成“概率比”。
两能级粒子数比:
ln(n₁/n₂)=–(E₁–E₂)/kT → 温度成为“能量标度的自然单位”。
化学反应 ln K = –ΔG⁰/RT:
把“自由能差”直接译成“平衡常数的几倍”。
3. 相变与临界:ln r 对抗幂律
关联函数
为什么看 ln r:
幂律在 lin–lin 图里是曲线,在 log–log 里才是直线;斜率 = –η,一眼读临界指数。
重整化群流方程 dK/dl = β(K) 里 l = ln r,把“尺度乘”变成“参数流”的“时间”,空间缩放成了动力学。
4. 动态范围:分贝、星等、里氏震级
共同点:人感官/仪器对“强度”是比例敏感,不是差值敏感。
声压幅值 10^(L/20) → L = 20 log₁₀(p/p₀);1 dB 约 12% 幅值变化,人耳刚好可辨。
视星等 m = –2.5 log₁₀(F/F₀);5 等差 = 100 倍流量,两千年前的眼睛就已“标定”。
震级 M = log₁₀(A/A₀) + 校正;能量 ∝ 10^(1.5M),一级差 32 倍能量,把地球 9 级地震和 2 级地震压到 0–9 的尺子上。
5. 时间/空间的“对数坐标”
宇宙膨胀 a(t):
log a–log t 图把辐射、物质、Λ 主导期切成三段直线,一眼读宇宙成分。
粒子探测器:
半导体击 Cluster 尺寸 vs 入射能对数坐标,一条直线告诉你“电离–收集”是不是线性。
生物神经:
韦伯–费希纳定律 S = k ln I,解释“为什么声音响度翻倍要 10 dB,不是 2 倍声压”。
6. 信息论与熵产生
香农熵
衡量“实验前平均需要多少个 yes/no 才能确定结果”。
非平衡态:
熵产生率 dS/dt = J·X,力 X 常取 ln(浓度比)、ln(T₁/T₂),把“梯度”写成“对数差”后,流 J 与力成线性(昂萨格关系成立区)。
当对数取自然对数 ln 时,单位是纳特(nats);换成 log₂ 就是比特(bits)
7. 数学根源:李群 vs 加法
任何“乘法对称”(标度、洛伦兹 boost、旋转组合) 在李群层面都转成形如 ln(R) 的代数元;物理可观测量用对数映射到线性空间,才能叠减、求导、做微扰。
关键词记忆
把“对数”想成“比例翻译器”:
乘法 → 加法
幂律 → 直线
指数 → 斜率
数量级 → 等距
只要实验曲线横或纵跨了 10² 以上,先取 log——这不是数学偷懒,而是自然界本来就用“比例”说话。
来源:第二纽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