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食物,就像“被误会的好人”,被人嫌弃了好多年。明明自己乖得很,却天天被扣上“有害”“致癌”“升血脂”的大帽子。家里的爸妈不敢吃,超市货架前年轻人也犹豫不决,然后一边啃着无糖饼干,一边叹气说:“唉,还是健康重要啊。”
有些食物,就像“被误会的好人”,被人嫌弃了好多年。明明自己乖得很,却天天被扣上“有害”“致癌”“升血脂”的大帽子。家里的爸妈不敢吃,超市货架前年轻人也犹豫不决,然后一边啃着无糖饼干,一边叹气说:“唉,还是健康重要啊。”
但真相是,不少被“打入冷宫”的食物,其实根本没那么可怕。甚至,是被误会得最深的营养担当。
今天我们就来掰扯清楚这6个常年“被黑”的食物,看看它们到底冤不冤,真有问题还是被污名化太久了。
第一个:鸡蛋黄
这个冤,得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说起。当时一篇关于胆固醇的研究把鸡蛋黄推上了风口浪尖。胆固醇含量高?会堵血管?升心梗风险?一句“吃蛋黄会升血脂”,就把无数个蛋黄活生生拎进了垃圾桶。
但现在,证据已经翻案了。研究显示,鸡蛋中的胆固醇对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影响非常小,大部分胆固醇是肝脏自己合成的,不是吃来的。
而且蛋黄里有卵磷脂这种“天然血管清道夫”,还能帮助乳化脂肪,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还有叶黄素、胆碱,是保护眼睛和大脑的重要营养素。
除非你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者医生明确叮嘱限制胆固醇摄入,否则每天吃一个全蛋是完全没问题的。别再只吃蛋白,把蛋黄扔了,那可是把宝贝当垃圾。
第二个:白米饭
一提到白米饭,很多人脑子里就闪出“血糖飙升”“营养低”“空热量”这几个字,仿佛一口下去就能把糖尿病吃出来。但真相是,白米饭并不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问题不在米,而是在吃法。
白米饭的升糖指数(GI)确实偏高,但如果你配了点青菜、蛋白质,比如炒鸡蛋、拌黄瓜、清蒸鱼,它的血糖影响就会被显著降低。这叫“餐后血糖调控”,是临床营养科天天强调的操作。
相比完全不吃主食,适量吃白米饭反而能让胰岛功能更稳定。长期极低碳水会让身体进入“糖原匮乏状态”,反而加重代谢负担。
不是白米饭不能吃,而是别空嘴扒三碗饭,也别顿顿把它当主角。搭配好、量控制,白米饭可以安心吃。
第三个:猪油
这个,简直是“反转之王”。从过去的“香得流口水”,到现在的“升血脂元凶”,猪油的落差比偶像剧还大。
但你知道吗?猪油其实比你想象中健康得多。它的脂肪构成中,有一半是单不饱和脂肪酸,也就是橄榄油里那种“心脏友好型”脂肪。还有20%左右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调节血脂有帮助。
真正危险的是反式脂肪酸,比如部分氢化植物油做的起酥油、植脂末,那才是心血管真正的敌人。猪油反而天然、不含反式脂肪。
2023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更新时也指出,合理使用动物油脂,不必谈脂色变。关键在总脂肪摄入和种类搭配。你爱吃点猪油炒青菜?可以。每天拿猪油做炸鸡?那肯定不行。少量用、替代植物油、别天天吃,一点都不影响健康。
第四个:咖啡
老一辈总说“咖啡伤胃”“提神伤心”“影响睡眠”,结果现在连三岁小朋友都认识星巴克了,大人反倒不敢喝。
但真相是,适量喝咖啡,不伤胃,反而护心。
2022年《欧洲预防心脏病杂志》发表了一项涵盖近45万人、长达12年的随访研究,发现每天喝2~3杯咖啡的人,心血管病风险最低,死亡率也最低。而且咖啡中含有绿原酸、咖啡醇等天然抗氧化物,对抗自由基、延缓血管老化有作用。
不要空腹喝、不要晚上喝、不要加过多糖和奶精——这些才是让咖啡“变坏”的元凶。黑咖啡或加点牛奶的拿铁,是比较健康的喝法。
除了极个别人对咖啡因敏感,大多数人每天喝1~3杯是安全的。别再把它当作健康杀手了。
第五个:榴莲
这是个“闻之色变”的食物,不是因为健康,而是气味。但也有很多人担心它“太甜”“热量高”“吃了会上火”,把它归入“不能碰”系列。但榴莲虽然热量高,但营养价值也高得惊人。
它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钾元素、维生素C,而且有一定的植物蛋白。在营养学界,榴莲被称作“热带水果之王”,不是浪得虚名。
确实,100克榴莲热量高达147千卡,比苹果高了三倍。但你一次能吃几口?吃个三五瓣也不过是一个小蛋糕的热量,而且它的饱腹感强,不容易过量。
真正有问题的是——吃榴莲时一边喝酒,一边宵夜,一边刷剧不动,这才是让它“变坏”的生活方式。榴莲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有节制地吃。尤其是糖尿病人、肾功能不全的人,需要控制量和频率。但健康人群,适量吃,完全没问题。
第六个:味精
味精的冤情,怕是比前面五个加起来还要深。多少人一听“味精”,就脑补“脱发”“致癌”“头晕”“中毒”,然后在炒菜时一边嘴硬“我不放味精”,一边偷偷放鸡精。
但你知道吗?鸡精的主要成分就是味精,只不过加了点盐和糖。味精的主要成分叫谷氨酸钠,是从天然谷物中提取的氨基酸钠盐,本质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氨基酸,很多食物里都有,包括西红柿、奶酪、蘑菇。
“味精中毒综合征”其实是一个被证伪的概念。上世纪70年代的一项研究方法设计不严谨,后来被证实只是个个案,而且在正常饮食中,味精的摄入量远远低于任何中毒水平。
只要你不是一勺一勺地吞,每天炒菜放点味精、鸡精,对身体没有什么实质影响。反而因为它能提升鲜味,可以减少食盐的使用量,更利于控制钠摄入。
放心放味精吧,它比你想象中“清白”得多。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宁.鸡蛋摄入与心血管病风险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营养学杂志,2021,43(2):112-116.
[2]张晓红.咖啡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4):345-349.
[3]王磊.味精的安全性与代谢机制研究[J].食品科学,2023,44(10):88-92.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