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视界网报道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礼赞英雄精神,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共同推出“致敬!老兵——抗战印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书画艺术历来是传承文化与价值观的重
文化视界网报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礼赞英雄精神,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共同推出“致敬!老兵——抗战印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书画艺术历来是传承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媒介,本次活动突破传统形式,创造性融合书画艺术与AI技术,结合动态化书画等创新形式,让静态画作“跃然屏上”,并邀请多位著名画家,讲述红色艺术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激励今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让英雄的事迹永不褪色,让历史的回响永续传承。
——编者按
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年份,山东省美协组织全国及省内知名艺术家走进沂蒙革命老区,开展抗战主题创作活动,用艺术的力量回望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其中,山水画家刘仲原与杨恩国、吴疆、孙文韬合作的巨幅作品《马石山风云》,以独特的山水视角再现了“马石山十勇士”的英雄壮举,引发广泛关注。近日,本网《抗战印记》栏目专访了刘仲原,听他讲述创作背后的感动与思考,以及一位山水画家对红色主题创作的独特诠释。
从马石山到天福山:用山水定格不朽的英雄史诗
“马石山十勇士的故事,每一次讲起都让我心潮澎湃。”回忆起《马石山风云》的创作缘起,刘仲原的语气中满是敬意。1942年11月,日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发动“扫荡”,八路军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的10名战士在执行任务返回途中,发现数千名群众被日军包围。为保护百姓突围,他们毅然放弃撤离机会,往返五次冲进包围圈,最终全部壮烈牺牲。“这不是虚构的情节,是真实发生在乳山大地的英雄壮举。他们本可以安全离开,却选择用生命守护老百姓,这种无私与无畏,正是沂蒙精神、抗战精神最鲜活的体现。”
《马石山风云》
为了准确还原历史场景,刘仲原他们几人多次前往马石山实地考察。站在当年勇士们战斗过的山林间,听当地老人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在《马石山风云》中,刘仲原没有局限于对人物细节的刻画,而是以山水为载体,通过苍劲的山峦、弥漫的硝烟、崎岖的山路,营造出宏大而凝重的氛围。山间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似乎都在诉说着当年的惨烈与悲壮。画面中,10名战士的身影穿梭在山林间,虽不是视觉焦点,却与险峻的山势、紧迫的环境融为一体,凸显出“以少战多、以弱护民”的英雄气概。
刘仲原、杨恩国、吴疆、孙文韬、张健、于仁祝《天福山起义》260×450cm
事实上,这并非刘仲原首次涉足抗战主题创作。此前,他参与创作的巨幅山水画《天福山起义》,已被天福山抗日纪念馆永久收藏。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天福山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胶东抗日的第一枪。为再现这一历史时刻,刘仲原同样多次赴天福山采风,最终以“风云激荡”的山水意境为基调,将起义将士举旗呐喊的场景融入壮阔的山势之中。
从“心中山水”到“时代画卷”:主题创作中的精神洗礼
作为一名以山水画见长的艺术家,刘仲原坦言,以往的创作更多是“描绘心中的山水”,追求笔墨意境与个人情感的表达。但参与抗战主题创作后,他的艺术理念发生了深刻转变:“主题创作让我明白,画家的笔不仅要表现自然之美,更要承载历史记忆与时代责任。当你面对的是先辈们用生命写就的历史,创作就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实践,而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天福山起义纪念馆采风
在创作《马石山风云》和《天福山起义》的过程中,实地考察的经历让刘仲原对历史有了更真切的感知。“去马石山时,我们见到了当年被勇士们保护过的群众后代;在天福山,当地干部给我们讲了很多起义将士的生平故事。这些真实的人和事,比任何史料都更有冲击力。”每当他听到“乳娘”的故事时,自己和团队成员都忍不住落泪。抗战时期,胶东根据地的300多名乳娘,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1223名八路军后代和革命烈士遗孤,而她们中的许多人,却因为照顾“革命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骨肉。“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还见到了三位健在的乳娘,她们握着我们的手,反复说‘这都是应该做的’。可第二次再去,三位老人都不在了。这些默默无闻的齐鲁儿女,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军民一家亲’,她们的牺牲同样值得被永远铭记。”
这种深入骨髓的感动,化作了刘仲原创作时的激情。他每当拿起画笔,想到十勇士最后时刻的决绝,想到乳娘们的无私奉献,就觉得自己肩上有一份责任——必须把这些故事画好,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凭空来的,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从历史记忆到时代传承:用画笔守护红色基因
谈及今年观看“九三阅兵”的感受,刘仲原的情绪再次激动起来:“当看到威武的方阵、先进的装备从天安门前走过,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先辈们艰苦抗战的场景。而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到足以保护每一位老百姓,再也没有人敢轻易侵略我们。这种对比,让我深刻体会到‘这盛世,如你所愿’这几个字的分量。如果先辈们在天有灵,看到今天的中国,一定会感到欣慰。”
在刘仲原看来,这种“欣慰”的背后,更意味着一种“传承”的责任。作为画家,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记录历史、传播精神。《天福山起义》《马石山风云》这些作品,不仅是参展的展品,更是承载红色基因的载体。它们会被收藏、会被展出,会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看到,我们的先辈曾经历过怎样的苦难,又拥有怎样的勇气。
对于未来的创作,刘仲原有着清晰的规划:“只要有触动我的红色故事,只要有需要,我还会继续参与抗战主题创作。”沂蒙精神不只是沂蒙地区的精神,更是整个齐鲁大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胶东的红色故事、沂蒙的支前故事、鲁西南的战斗故事……还有太多值得画家用画笔去展现的内容。“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梳理好红色基因,让后辈知道‘红色江山是怎么打下来的’,知道‘先辈的精神是怎样的’。”
采访尾声,刘仲原感慨道:“山水画追求‘传世’,而我希望我们的抗战主题作品,能真正‘传世’——不仅是艺术上的传世,更是精神上的传世。让后人通过这些画,记住历史、敬畏英雄、传承精神,这就是我们作为画家最大的价值。”从马石山的苍松到天福山的红旗,从笔下的山水到心中的信仰,刘仲原用一位艺术家的坚守,诠释着对历史的尊重、对先辈的致敬,也为新时代的红色主题创作,写下了属于山水画家的独特篇章。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周龙
摄像、摄影/李建龙 秦可欣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画家简介
刘仲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驻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专业学位评估专家。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聘硕士研究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聘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授、山东省画廊协会常务副会长、山东画院签约画家、山东省美术馆馆聘艺术家、济南画院院聘画家、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省书画学会学术委员、岱云社成员。
来源:文化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