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袁隆平的父母袁兴烈、华静的真实样貌,罕见老照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16:48 1

摘要:他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一个是他的父亲袁兴烈,一个是他的母亲华静。

袁隆平老先生已然故去了。

但他仍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可爱的人。

他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一个是他的父亲袁兴烈,一个是他的母亲华静。

下面这张修复过后的老照片中的人物,就是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

袁兴烈

如果说袁隆平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话,那么他父亲的一生传奇色彩并不亚于他。

1905年,袁兴烈出生在江西德安县。

我们总是看到袁隆平老爷子一副农民打扮,不管他年轻的时候还是上了年纪后都是如此,又加之他醉心于研究农学,经常泡在农田里,于是很多人就有了一个刻板印象,袁隆平应该是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甚至是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

事实恰好相反。

袁兴烈的父亲,也就是袁隆平的爷爷叫袁盛鉴,是清朝末年的举人,饱学之士,曾经当过德安县知事存记(相当于县政府秘书长)、德安县高等小学校长、农会会长,后来又到广东担任过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文昌县县长等职务。

袁隆平爷爷画像

由此可知,袁兴烈出生在一个物质条件很不错同时又书香萦绕的家庭。

相关照片

在父亲的指引下,在不错的家庭条件支撑下,袁兴烈一路读书考上了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这所大学后来变成了国立中央大学,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新中国成立后变成了今天的南京大学。

相关照片

显然,袁兴烈不论在当时还是放到现在,都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尤其是在那个知识人才缺乏的年代,他无疑是当时中国最稀缺的人才之一。

袁兴烈

大学毕业后,袁兴烈回到老家德安县,当过德安县高等小学校长和督学,后来到平汉铁路局工作,为抗战做出了许多贡献。

袁隆平口述自传

在《袁隆平口述自传》这部书中,袁隆平老先生曾说起过他父亲为抗战做的贡献:“我父亲很有爱国心,在铁路上做了很多为抗日战争运送军火和战略物资的工作。

在抗战期间他还曾发动一个企业家捐献了500把大刀,赠送给西北军的大刀队。

可能是因为这个机缘,后来他受到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做了这位上将的秘书。

孙连仲

再后于1947年底调到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任职,做事务科科长。”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同样不简单。

华静原名华国林,出生于1902年,江苏镇江人。

华静的家庭条件也很不错,她生在一个富商之家,是一位富家千金小姐。

下面这张修复过后的老照片中的人物,就是袁隆平的母亲华静。

华静

在《袁隆平口述自传》这部书中,袁隆平说:“我外公去世早,外婆年纪轻轻便守寡了,后来母亲就随外婆寄居在舅公家。

我母亲早年在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读高中,毕业后就在安徽芜湖教书。在这期间,认识了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的父亲,后来他们结了婚。”

由此可见,袁隆平的母亲也是一位知识分子,她早年在镇江具体上的是英国教会学校,因此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且对当时西方新进的知识有比较充分的掌握。

华静和孩子

袁隆平的英语就是母亲启的蒙,这为他后来研究杂交水稻翻阅各种英文文献资料以及和外国同行打交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袁隆平曾说过:“我的英语是我母亲发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后来上学,我的英语课从来不复习就都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

袁兴烈、华静和孩子,袁隆平(前右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袁隆平一家人辗转各地,华静便辞掉了工作,一心照顾和教育孩子。

作为知识分子,华静十分清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她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是很高的。

每天她都会要求孩子们背诵中外经典,另外她会亲自教授英语和西方哲学,同时她始终向孩子们灌输“读书明理,行善积德”的价值观。

袁隆平家庭照

正是受了父母的影响和教育,才有了后来袁隆平伟大的成就。

给大家看看袁隆平的教育经历,你就会明白父母对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究竟有多大。

1936年8月—1938年7月,袁隆平在湖北汉口扶轮小学读书。

1938年8月—1939年1月,在湖南弘毅小学读书。

1939年8月—1942年7月,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1942年8月—1943年1月,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读书。

1943年2月—1944年1月,在重庆赣江中学读书。

1944年2月—1946年5月,在重庆博学中学读书。

1946年8月—1948年1月,在湖北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1948年2月—1949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高中。

1949年8月—1950年10月,在重庆相辉学院(后并入西南农学院)农学系读书。

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袁隆平,当时在西南农学院上学

袁隆平之所以辗转湖北、湖南、重庆、南京多地上学,自然是当时的战乱造成的。

扪心自问,如果换做我,我像袁隆平一样辗转多地、频繁转学,又加上当时的战乱,我的学业一定是荒废的,学习成绩不可能好,更别说考上大学了。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袁隆平父母对他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同时也可以看出来,袁隆平父母对子女的培养是不遗余力的,即便战火连天,即便四处逃亡,他们也不会对子女的教育放松一丁点。

毫无疑问,有这样关怀备至、苦心孤诣的父母,即便袁隆平后来不从事农学,他在其他领域也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看完文章,是不是彻底改观了对袁隆平老爷子的刻板印象?

别看他一辈子总是打扮得像个农村大叔、老大爷,实际上他是出身书香门第,但他也同时具有农民艰苦朴素的一面,因为他心里装着土地、粮食、农民、人民、国家。

人民资讯——《袁隆平生前自述:我的母亲是江苏镇江人》

人民资讯——《这封信看哭无数人!她为袁隆平播下科学的种子》

新浪财经——《国士(上篇):青年袁隆平》

百科资料——袁隆平、袁兴烈、华静

来源:黄师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