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如何孝顺父母?许多现代人认为,不必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在琐碎日常中流露真情,比如,“炒菜时多放点父亲爱吃的辣椒”便是最好的孝顺。在他们看来,孝顺不在于声势浩大,而在于点滴积累、润物无声。
该如何孝顺父母?许多现代人认为,不必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在琐碎日常中流露真情,比如,“炒菜时多放点父亲爱吃的辣椒”便是最好的孝顺。在他们看来,孝顺不在于声势浩大,而在于点滴积累、润物无声。
古人是否也有相同的看法?我们不得而知。但若从流传至今的诗歌来看,似乎也遵循着同样的原则。最好的孝子诗,往往没有华丽的辞藻,贵在不加雕饰、浑然天成,寥寥数语,却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远意境。
众多优秀的孝子诗中,孟郊的《游子吟》无疑是千古绝唱。写下这首诗时,孟郊已年过半百,但在母亲眼中,他永远是那个需要呵护的孩子。
壹
很多人都知道《游子吟》,却不知诗题下还有一行小字自注:“迎母溧上作。”这首诗是孟郊51岁任溧阳尉期间,为迎接母亲所作。不过,诗本身描述的却是诗人与母亲离别时的情景,因此有学者如施蛰存先生,认为这行小注的可信度不高。
然而,学者的考证或许有些求全责备。毕竟,诗人创作不必拘泥于某一刻的实景实情,也可以是某段生活的回忆。我们之所以被孟郊的孝心感动,并非因为他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而是被他信手拈来的生活中最寻常、最真挚的细节所打动。
实际上,孟郊与母亲之间的点滴细节,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
韩愈在为孟郊所写的《贞曜先生墓志铭》中,有一段关于孟郊家族的记载:“先生讳郊、字东野,父庭玢,娶裴氏女而选为昆山尉。”
韩愈文中的“裴氏女”,即孟郊的母亲。韩愈特别指出,孟郊的父亲孟庭玢是在与裴氏女结婚后,才被选为昆山尉的。这并非巧合。在唐朝,“裴氏”是著名的士族,而孟家只是一个小姓。孟庭玢作为寒门子弟,正是通过与裴姓士族联姻,才得以借势入仕。
尽管隋朝便创立了科举制度,但寒门士子想要通过科考跻身进士之列,难度依然巨大。据统计,有唐一代,进士及第中的士族平均比例约为82%。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士族垄断科举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
韩愈写过一首《孟生诗》——显然就是赠给孟郊的,其中有这样几句:
岂识天子居,九重郁沈沈。一门百夫守,无籍不可寻。
“一门百夫守,无籍不可寻”,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孟郊想要面见皇帝、上达天听是何等艰难。
孟郊严格来说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寒门,他属于士庶交际的庶族。相比之下,他的父亲孟庭玢才是真正的寒门出身。《吴郡志》记载孟庭玢“亦能诗”,因此可以推测,他正是凭借诗才获得了裴氏家族的青睐。
孟庭玢共育有三个儿子,但他本人却在担任昆山尉不久后便不幸离世。孟郊的母亲裴氏女独自一人将三个孩子抚养长大,并将振兴家族的希望寄托在了作为长子的孟郊身上。
贰
《新唐书》记载孟郊为“湖州武康人”,但他的至交好友李翱、韩愈等人却称他为平昌县人氏(譬如李翱曾写文章曰:“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唐朝的平昌县在今天的山东德州,与苏杭相隔千里。为何他的好友会说他是德州人?
这要从孟郊的叔叔孟简说起。孟简是孟庭玢的弟弟,与此同时,也称得上是孟氏家族“最有出息”的成员之一。《旧唐书》记载,孟简数年间“擢进士第,登宏辞科,累官至仓部员外郎。”史书也明确写道:“孟简,德州平昌人。曾祖诜,武后时同州刺史。”
由此可见,平昌人氏是孟简,而非孟郊(依据“(孟郊)父庭玢,娶裴氏女而选为昆山尉”等记载,孟郊更有可能是苏杭人氏)。但孟郊之所以格外强调自己“平昌人氏”的身份,是为了标榜自己的郡望(郡望,即某一区域内的名门望族之意)身份,而他的朋友们也乐于成全他的面子。
孟简曾跟随孟郊的父亲读书,因此孟郊也有机会和叔叔一起用功。贞元初年,孟简远赴京城赶考,孟郊特意写下《山中送从叔简赴举》相赠:
石根百尺杉,山眼一片泉。倚之道气高,饮之诗思鲜。于此逍遥场,忽奏别离弦。却笑薜萝子,不同鸣跃年。
学者考证,“逍遥场”很可能指寺院,暗示两人曾在山中寺庙读书。孟郊在诗中自称“薜萝子”,此称谓语出屈原《九歌》中的“被薜荔兮带女萝”,通常指代隐士。这或许反映出孟郊内心深处对功名曾有过抗拒,但绝大多数时间,他仍然汲汲于仕途。这种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儒家教育的熏陶,不允许他有所懈怠;二是母命难违,他必须投身科举。
从贞元二年(786)开始,孟郊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科举之路。为了有所建树,他尝试了各种办法,比如像其他诗人一样,将自己的诗作投献给当时的权贵。
孟郊有《上包祭酒》一诗,就是献给时任国子祭酒、负责科举工作的包佶。
岳岳冠盖彦,英英文字雄。琼音独听时,尘韵固不同。春云生纸上,秋涛起胸中。时吟五君咏,再举七子风。何幸松桂侣,见知勤苦功。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
孟郊用大量篇幅赞扬包佶的德行与才学,但其主旨无非是借最后一句“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来表达渴望借助贵人力量、一飞冲天的愿望。
然而,孟郊数年辗转于科场,投谒于权贵豪门,结果终是一事无成。
据《孟郊年谱》考证,贞元七年(791),孟简顺利及第。于是,他不免变得有些骄傲。次年,有个叫李观的诗人——他亦是孟郊之友——前去拜访孟简,孟简却称病不见。李观为此写文讽刺道:“敬料足下雅度,必以所报之人,云仆貌不瑰杰,衣不鲜丽,前无高车,后无苍头,量仆为区区进次之人,而默相遣。若使有一俗士,煌煌轻肥,足下必投袂而起,何疾之称尔。”
这句话意思大概是说,您一定是因为我相貌不够出众、衣着不够华丽,从而认为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最终选择将我打发走。倘若换作是一个穿着华丽服饰、趾高气扬的俗人,想必您一定会振奋地站立起来,又怎么会记得自己还有病呢?
李观讥讽孟简,是因为他自己也在贞元八年考中进士——仅比孟简晚一年,但孟简却摆出架子,拒不相见,令李观感到奇耻大辱。
但李观好歹还取得了功名,而一无所获的孟郊,面对早已今非昔比的叔叔,又是何种心境?
时间回到贞元七年,彼时孟郊由湖州前往长安,准备第二年的考试,途中恰好遇到了及第归来的孟简。孟郊为叔叔写了一首诗:
一意两片云,暂合还却分。南云乘庆归,北云与谁群。寄声千里风,相唤闻不闻。
写下这首诗时,孟郊是那么的自卑。面对已然功成名就的叔叔,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询问,流露出“相唤闻不闻” 的担忧与不安。
叁
作为考生,孟郊内心的苦楚无人能懂。他想过对家人倾诉,最终却选择独自承受。
人子不言苦,归书但云安。愁环在我肠,宛转终无端。
他无数次想要回到家中,却因为未能实现母亲的心愿,而徘徊不前。
慈乌不远飞,孝子念先归。而我独何事?四时心有违。
孟郊相信,一个孝顺的儿子不应该轻易远行。他不知道眼下的自己整天在干什么,每时每刻(“四时”既指四季,也指一天的朝、昼、夕、夜)都因无法侍奉至亲而备受煎熬。
其实,孟郊的母亲又何尝不思念儿子呢?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古人记载,萱草花生于北堂,北堂又是母亲所居之所,游子远行在外不能奉养双亲,以至于萱草丛生,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是儿子思念母亲;而《毛传》有云:“谖(同“萱”)草令人忘忧。”母亲倚门远望,看不见萱草花,便是不能忘忧,诗的后两句则写的是母亲思念儿子。
韩愈在《贞曜先生墓志铭》中写道:“(孟郊)年几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既得,即去。”可见,后来的孟郊之所以坚韧不拔地屡次参加考试,更多地是为了遵从母亲大人的命令。
从贞元八年起,孟郊屡败屡战,连续参加了三次考试。终于在贞元十二年,46岁的他高中进士。孟郊因此写下著名的《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很多人批评他“气度窘促”、毫无格调,但试想,当他终于完成母亲的心愿,这难道不是一个儿子最大的格调吗?
四年后,孟郊被授予溧阳尉,终于做到了与父亲生前同阶的官职,这或许是他能交给母亲的最终答卷。但孟郊毕竟不是当官的料,《唐才子传》记载,他上班时整日吟诗醉酒,以至完全荒废了衙门公务。
学者考证,大约在孟郊59岁时(彼时他已辞去溧阳尉之职),他的母亲溘然长逝。孟郊的母亲深知儿子的秉性,对于他主动辞官之举,想必也会选择理解与支持。
孟郊用自己的一生回应母亲的期待,在母亲生命的尽头,这对母子终于实现了最后的和解。
参考资料:徐婷婷:《孟郊年谱》 | 贾瑞芬:《中唐士人心态视阈下的孟郊诗歌研究》
来源:了了5866